零售行業步入新紀元,數據智能如何讓「價值冰山」浮出水面


零售行業步入新紀元,數據智能如何讓“價值冰山”浮出水面


本文轉自公眾號:AI掘金志


過去兩年,零售這個古老而傳統的行業被推到了技術革新的風口浪尖。這場變革為何來得如此突然?背後的推動力又是什麼?這是TalkingData合夥人&執行副總裁林逸飛和同行們反覆探討的話題。

零售領域正在孕育產業級的機會

其中被提及最多的,就是線上流量見頂。互聯網巨頭們開始轉戰線下,給傳統大型零售企業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催生了大型零售企業對移動化、數字化和對接線上流量的訴求。他們面臨著兩個選擇,要麼更加全面深入地倒向騰訊、阿里,要麼在二者的夾縫中建立自己的流量和數據運營能力。

電商崛起也曾給線下零售造成過沖擊,但遠不如今天來得劇烈,加之當時技術成本太高,未能成功激發零售行業的技術革新。今天移動終端大規模普及,移動網絡的獲取成本、支付和流量的對接成本急劇下降,為零售企業建立自己的數字化能力創造了可能性。

與此同時,以今日頭條、陌陌為代表的腰部流量開始更大程度地向市場釋放數據化能力,零售企業需要建立相應的平臺去承接。

TalkingData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切入零售市場的。TalkingData成立於2011年,是國內領先的第三方數據智能服務商。近7年的時間,TalkingData始終保持每年3倍的業務增長。切入零售市場至今的兩年半時間裡,零售業務版塊的發展更是迅猛無比。

林逸飛認為,當微信這種十億日活級別的平臺開始釋放流量和數據,須有零售這樣龐大的市場才能承接。因此未來3-5年,零售領域將出現產業級和現象級的機會。他表示,TalkingData將在這一領域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資源,以抓住行業變革的紅利。

零售數據的“三重門”

大數據在零售行業的應用由來已久,“啤酒尿布”的故事曾經廣為流傳。但今天零售行業的大數據分析和當年相比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林逸飛介紹,零售行業的大數據有幾個特點:首先,和金融、保險等行業相比,零售業對數據運營的精細化程度要求更高;其次,零售行業對接的流量和數據變化非常劇烈,比如小程序,兩個月就能做到1.2億日活,企業的對接平臺必須足夠靈活才能抓住這樣的流量紅利;最後,零售行業非常分散,一個垂直板塊裡就有少則幾十家、多則幾百家企業。

零售數據的維度也在不斷增加。兩三年前,TalkingData提出了數據“三重門”的概念,即交易門、交互門和公開市場門。“啤酒尿布”的故事只用到了“交易門”裡的交易數據,它更多是一種事後推演。而今天,隨著智能終端大規模應用,企業可以非常便捷地通過APP、社交網絡等觸點大規模採集用戶的交互數據。傳統零售經常提“人貨場”,今天通過“交互門”裡的數據我們還能在此基礎上增加時間的維度,幫助零售商抓住營銷的最佳時機。

“公開市場門”指的是客戶在開放市場中的各種行為數據,這些數據本身往往並不與企業業務直接相關,但是可以很大程度上輔助企業開展業務,如移動App的數據、社交數據、微信微博的輿情數據等。

公開數據的獲取並不是盲目的,需要以解決某些業務問題為出發點,否則會陷入“數據的汪洋大海”,反而不知道該收集什麼樣的數據。

不久前,TalkingData與騰訊雲聯合發佈了針對線下商業場景的智能商業選址產品——智選,就是利用公開數據的絕佳範例。憑藉雙方強大的數據能力,“智選”可以幫助零售企業解決線下實體門店選址、商圈運營診斷等問題。以前費時費力的選址工作,藉助“智選”只需幾分鐘即可通過可視化、數據化的方法快速做出決策。

林逸飛介紹,騰訊雲就像一個基礎數據加工廠,擁有豐富的原材料。而TalkingData離客戶更近,知道如何用算法模型解決客戶的實際問題,“我們做的是數據的精加工”。

如何萃取數據的商業價值是核心競爭點

當數據獲取變得簡單,數據維度不斷增加,從數據中萃取商業價值的能力就成了企業的核心競爭點。

與交易數據不同,交互數據和公開數據是完全非結構化、高流量且時序紊亂的,數據之間天生不打通。這使得數據處理的底層技術發生了巨大變化,數據倉庫等傳統技術因無法應對現時流量的多波段變化,已經退居到了大企業的後臺系統。

現階段需要處理的數據維度之多,已完全超出了人力所及的範疇。以TalkingData服務的某餐飲連鎖品牌為例,該品牌SKU數量不多,只有大約100個,但它在全國有數千家門店。TalkingData的目標是幫助其在營銷端做到千店千面,在供應鏈端做到提前一天準確預測出第二天以小時為單位的客流量、原材料消耗數,以減少原材料損耗。為實現這一目標,TalkingData需要建立數十萬個模型。如此多的模型不可能由人力進行調參,必須通過數據做自適應訓練。

TalkingData在多年的業務實踐中積累了非常龐大的數據量,鮮有同行能夠匹敵。其次,TalkingData在機器學習和數據處理技術上也有著很深的造詣,同時具備大規模分佈式部署的能力。此外,過去幾年裡TalkingData還不斷從國外引進最新的技術,並在美國設立了自己的創新中心,不斷修煉內功。

技術只是一方面,從技術到成熟落地的商用產品,中間還隔著一道鴻溝。林逸飛認為,打造一款成熟的商用產品,最重要的就是權衡客戶的需求。TalkingData作為一家數據智能服務商,需要對接各種各樣的客戶,不同的客戶對場景又有著獨特的需求。產品只有標準化後才能成為商品,而標準化意味著要對客戶的需求進行歸納和提煉。

為了在滿足客戶需求和標準化之間尋找平衡,TalkingData提出了一個金字塔模型。位於金字塔頂端的是行業的頭部客戶,這些客戶的需求對於相應行業具有引領作用,可以輻射到腰部和底部客戶,因此TalkingData會有選擇性地滿足它們的定製化需求。

位於金字塔中間的腰部客戶數量較多,準確提煉它們需求比較困難。如果覆蓋的客戶數量不夠,提煉出來的需求很可能是跑偏的。

對於金字塔底部更為龐大的客戶群,林逸飛認為,經過頂部和腰部兩層客戶的需求提煉,做出的標準化產品已經能夠比較好的滿足這部分客戶的需求了。

企業需建立自己可以管理的流量平臺

那麼,頭部企業探索出的能力和方法,如何更好地進行價值傳遞,賦能整個產業鏈中的中小企業呢?這就需要運用到數據中臺了。

數據中臺是今年特別熱門的概念,包括阿里在內的很多企業都在打造自己的數據中臺,只是大家對數據中臺的理解各不相同。TalkingData對數據中臺的定義是——基於數據智能應用探索商業價值的平臺,它需要具有數據管理、數據工程和數據科學的能力。

去年的T11大會上,TalkingData正式對外發布了數據智能平臺1.0,提供數據管理、數據工程以及數據科學的核心能力。經過一年時間的鑽研打磨,TalkingData在不久前的T11 2018數據智能峰會上將其數據智能平臺升級到2.0,內部稱之為TalkingData數據中臺,擁有管理、工程、科學以及安全、連接、共享六大核心能力。

林逸飛認為,很多零售企業的痛點在於,它不具備自己的數據和流量運營能力。零售企業很難建立龐大的自有流量,所以企業打造一個可以對接中部流量的數據中臺是非常必要的。這樣一來,企業就能在和頭部流量的博弈中佔據更多的主動權。

以TalkingData服務的一家大型服裝企業為例。這家企業一年的營業額在500-600億左右,其中90%來自線下,10%來自線上。而線上的10%中又有90%來自天貓,這意味著它在和線上流量的博弈中是處於下風的。

TalkingData花了七八個月時間幫它理順業務思路,建立自己的數據中臺,對接中部流量,進行精準的數字化運營和營銷。僅僅通過六七次營銷活動就帶來了4個億的收入增長,投資回報率最高的時候達到了94倍。

零售行業的劇烈變革才剛剛開始,TalkingData所展現的只不過是數字化巨大潛能的冰山一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