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文化延續、中國的智慧結晶

書法之美不是如抽象畫或圖案那樣給人的精神震撼,一個不會寫漢字的人是不可能知道何為“好字”的。在人類藝術史上,從來沒有一種藝術品如同漢字書寫的篇章那樣可以把書寫過程和書寫的心靈狀態如此惟妙惟肖地反映在其形成的結果之上。而且書寫和觀看書寫篇章的心靈狀態是和該文化大傳統超越視野規定的道德修身相一致的。書法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和審美對象自此發軔。

甲骨文作為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文字。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商代統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以後又在甲骨上刻記所佔事項及事後應 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在字的構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實物的特徵,筆畫較細,方筆居多、正反向背卻不統一。由於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銳有鈍,骨質有細有粗,有硬有軟,所以刻出的筆畫粗細不一,甚至有的纖細如發,筆畫的連接處又有剝落,渾厚粗重。字體疏疏落落,參差錯綜或是密密層層十分嚴整莊重,故能體現出古樸多姿的無限情趣。

五千年的文化延續、中國的智慧結晶

隸書作為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由篆書發展而來,其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起筆蠶頭收筆雁尾、化圓為方化弧為直、變畫為點變連為斷,強化提按粗細變化“一波三折”。用筆畫符號破壞了象形字的結腹,成為不象形的象形字”。

五千年的文化延續、中國的智慧結晶

楷書作為漢字的一種主要書體,由古隸演變而成的。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其特點,誠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後期趨於常熟其點畫齊備、結構方整、章法和諧。

五千年的文化延續、中國的智慧結晶

草書是有統一規範的成熟字體,其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其內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草書是指各種規矩字體的潦草書寫的書體,狹義的草書專指章草和今草。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日常實用書寫對速度的要求。說到草書就不得不讓人想起史稱“草聖”的張旭,其字形變化繁多,常一筆數字,隔行之間氣勢不斷、不易辨認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

五千年的文化延續、中國的智慧結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