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贫困村变身记

摘要: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王家元是地处乌蒙山区的筠连县春风村的村民,靠着自己的努力日子过得很红火。看到在石头缝里种李子树能挣到钱,其他村民也纷纷跟着种,到了2015年,春风村李子种植规模就达到了1800多亩,产量达到了200吨。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王家元是地处乌蒙山区的筠连县春风村的村民,靠着自己的努力日子过得很红火。2004年,他人不在村里,却意外当选村长。为让全村人富起来,他不顾妻子反对毅然回到村里。上任伊始,他就给自己立下了一个军令状——三年内在满山大石头中,修一条通往村外的水泥路。他能成功吗?请关注今天的节目。 (《焦点访谈》 20160422 贫困村变身记)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我们形容一个人本事大,常用一个词叫“点石成金”。这样的事,本来只在神话传说里有;不过最近,在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却真实发生了一个把石漠化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传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王家元,是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的党支部书记。一个最基层的芝麻小官,哪来那么大本事?他的业绩到底有多大呢?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春风村处于乌蒙山区,一到3月,这里的千亩李树就竞相开放,漫山李花如雪,吸引了远近众多的游客,村子里的农家乐也是家家爆满。

游客们很难想象得到,10多年前这里是一个又穷又破的“石头”村,还被人戏称为“俄罗斯”。春风村党支部书记王家元说:“那个‘恶’,就是环境恶劣;‘落’,经济落后;‘斯’,喀斯特地貌,因为我们春风村这个地方很多地方满山都是石头。当时穷到哪个地步呢?就是每一户人拿不出10块钱的现金。”

王家元生长在春风村,1989年结婚的时候,因为家里太穷,他倒插门去了邻村的媳妇家。他走南闯北做买卖,2003年回到筠连县城买了130平米的大房子,还开了个采石场,一年有10来万元的收入,日子过得很红火。2004年的一天,王家元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使他感到很意外:“说我们今天搞选举,选你当村长(村主任),你赶快过来,赶快就职演说,要过来给我们说几句。”

2004年,春风村换届选举村委会主任,当时王家元并不在现场,也不是候选人,但是却有95%的村民选了他。春风村村民詹本清说:“我就是听说他会做生意有钱,选上来给我们当村主任,我们没得能力,希望带我们一起致富。”

村民们的信任和期待让王家元既意外又很为难,首先他的妻子廖运兰就极力反对,她说:“我心里面很气愤,好不容易出来了,你为啥又要回去?他在村上第一年才1800块钱,我说你拿的是年薪,年薪1800顶不过我3天买卖。”

王家元说:“我一个人富起来算什么?大家都在看着你。为什么我们要富起来,他们都那么贫穷?我说我就尽自己所能,我当村主任,暂时干3年吧。”

要想富,先修路。王家元当上村主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村民大会上给自己立下一个军令状:“3年之内我要是修不通春风村这么一条公路,我就主动下课。”

王家元所说的公路,就是春风村出村的路。因为当地是喀斯特地形,漫山都是大石头,所以路特别难修,而且村里太穷,修路的钱也是一个大问题。王家元之前的几任村主任都是在老的土路上修修补补,没能修成可以通车的水泥路。为了动员村民们来修路,全村187户人家,王家元一家没落,全走访了一遍。可是村民们既不愿意出工也不愿意出钱。村民胡水潮的话反映出大家的想法:“那么多年修这个路都没有修通,修不好钱也打水漂了,不是白干了?”

李吉友是当时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他听说修路还要占用他奶奶的坟地,更是死活不同意。当村民们还在怀疑、观望甚至反对的时候,王家元首先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出工出钱,先干起来。缺钱,王家元就拿出自己的10万元积蓄先垫上;缺石料,就从自己的采石场拉;缺机器,就亲自拿着铁锤钢钎干。

王家元的干劲和付出,大家都看在了眼里。渐渐的,村里面上到六、七十岁的老人,下到十来岁的娃娃,也都投入到了修路的队伍中,大家对修通这条公路有了十足的信心,村民李吉友也主动找到王家元,同意迁坟。

经过3个月的奋战,春风村终于开进了第一辆汽车。到了2007年,贯穿全村的8公里水泥路全部铺成。王家元实现了上任后的第一个承诺。

路是修好了,但如何让老乡们的腰包鼓起来呢?春风村地处山区,石漠化面积达到三分之一,村民们曾经尝试过种玉米、蔬菜,但都成不了气候。王家元挺犯愁,如何在这满山的石头里找到钱呢?后来,他发现,一些村民在房前屋后零星栽种了些李子树,有几棵居然在石头缝里也长得很好,这让王家元心里一动:能不能在石头山上大面积种植李子树呢?他请来了县里的农业专家。专家的结论让王家元喜出望外。高级农艺师周瑞湖告诉他们:“这个石头有反光作用,增加光感强度。同样一个品种,在其他地方种,没有这个喀斯特地貌种得这么好,甜度没有那么高,颜色也没有那么好看。”

于是,王家元挨家挨户动员大家来种李子树。可是,村民们心里却在打鼓,因为他们祖祖辈辈都没想过在石头山上也能种果树。村民汤近润买不起李树苗,王家元就自己贴钱买了主动送去,而汤近润还不领情:“不种粮食没有饭吃了,就要到王家元书记家吃饭。”王家元说可以,你上我家吃饭就吃饭,只要你能够富裕起来。

村民们渴望脱贫致富,可又害怕担风险。王家元先发动党员干部们先种起来,先来担这个风险。刘远恒就是当年第一批在石头山上种李子树的老党员。如今,他家的李子已经从最初的1亩多,发展到了30多亩,每年仅李子这一项收入就达到了10多万元。

看到在石头缝里种李子树能挣到钱,其他村民也纷纷跟着种,到了2015年,春风村李子种植规模就达到了1800多亩,产量达到了200吨。

如今,汤近润已经靠着种李子树脱了贫。春风村共有春风、中沙和龙塘三个村民小组,靠着种李子树脱贫致富的主要是春风组的村民,而中沙和龙塘这两个组的海拔比春风组要高,土壤也不适合大面积种植李子树。2006年,有几个经营花卉苗木的商人来到村里考察。他们看中了中沙组废弃的一个320亩的茶园,提出按每年50元一亩的价格租赁。这样的价格,甚至连镇里也觉得太低了。

虽然领导反对,但王家元还是不愿意失去这个能给村民们带来收益的机会。他把整个土地的老百姓全部召集在一起,开了村民大会。在这次村民大会上,每亩每年50元的租金价格,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其实,王家元也知道每年50元一亩的租金是比较低的,这笔交易看起来有些吃亏,但他心里还有另外一本账:“租金很少的,没事儿。就是让我春风村的老百姓把土地租给你,让老百姓都去你那个公司里面打工,守在自己的家门口打点短工增加了收入,这种事情何乐而不为?”

靠着租赁土地、种植花卉苗木,中沙组的村民也开始了脱贫致富。2007年,王家元全票当选为春风村的党支部书记,这次上任后,他把脱贫工作的目标定在了居住海拔最高,但也是最穷的龙塘组。为了选准产业,王家元多次组织村民代表去外地考察学习,终于确定发展茶叶产业。没曾想,连续让春风、中沙两个村民小组摆脱贫困的王家元,这一次却在龙塘走了麦城。2010年初,第一批茶叶成熟了,产量也很高,但是销路却成了问题。有的村民把采摘下来的茶叶直接倒在了王家元的办公室里。王家元也在为茶叶的销路犯愁,村民们的抱怨更是让他不好受。

王家元只好自己出钱把村民们的茶叶先收上来,晚上再骑着摩托车到附近的茶厂推销,而这并非是长久之计,他开始思索如何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后续的支撑。2010年,来自浙江的茶叶商人方元兴被王家元接到了春风村。他发现这里的茶叶质量相当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为了留住这位茶商,王家元组织村民建起了茶叶加工车间,免费提供给方元兴使用,前提条件就是要把老百姓的茶叶全部收上来。

通过招商建厂,如今春风村里已经有了4个茶叶加工厂,龙塘组的茶叶再也不愁卖不出去了。这样,春风村3个村民小组因地制宜,各有各的特色产业,如今村里已经没有一家贫困户。

四川省筠连县腾达镇党委书记石均说:“我现在还记忆犹新的,他告诉我一句话,这是我们当地的土话:吃得亏,打得(拢)堆,就是说能吃亏,大家就很好相处。”

正是在这位肯吃亏、会算账的村支书的带领下,春风村的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不足1800元,到2015年达到了19800元,翻了10倍。

如今,春风村已经给村里的茶叶和李子都注册了商标,而且每年都举办李花节和品果节,开始打造“云上石漠,春风花海”生态旅游品牌。

宜宾市委书记王铭晖说:“我们充分利用春风村积累的产业资源、经验和人才来带动周边村共同致富,目前我们全市实施春风工程以来,已经有1179个村基本达到了春风村的发展水平。”

王家元说:“当我七老八十的时候,什么都不能干的时候,我拄着拐杖,走在春风村的山山水水每一个角落,看到村子的产业发展,包括我们的民居建设,包括我们村的人过着幸福的生活,那就是我的精神财富。”

王家元是能人,他靠自己的努力,过上了不错的生活。但靠一个人的力量,他就是再有本事,也无法改变全村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富起来,要实现自己更大的价值,惟一的出路就是依靠党、依靠组织的力量。所以,王家元回来了,来当这个村支书,来建设一个好支部。有了好带头,有了好队伍,这才有了全村人的好日子,才有了王家元追求的精神财富。实践再次证明:把根扎下去,就会让石漠开花、百姓开怀。但愿这样的人间美景越来越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