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東吳和蜀漢爲什麼不能真誠合作?

在三國的三方集團中,我們都知道曹操的實力是最強的,而相比起強大的曹魏,蜀漢和東吳的任何一方都不是其對手。孫劉兩家一度被曹操打得很慘,就算實在赤壁扳回了一成,但跟北方霸主比起來還是相差不少的。那很多人就會好奇,為什麼蜀國和吳國不一起合作對抗曹操呢?孫劉二人也不是傻子,當然知道這個合作抗曹的道理,而且兩家也曾經結成了聯盟,只不過雙方之間的關係卻十分坎坷,就算是在劉大耳死後,也是如此。真要算起來,兩家根本就沒有真正地合作過,這裡面的原因也是很多,下面我們就來一個一個的談一談。

《三國演義》東吳和蜀漢為什麼不能真誠合作?

首先,諸葛亮北伐的大致時間是公元228年到公元224年之間。在這幾年裡,吳國也是發生了很多的大事情。這第一件事就要說說周舫了,在公元二百二十八年,周舫因為詐降,在石亭這個地方打敗了曹休。這個事件可是十分令人振奮的。在大勝之後,孫權也是很高興,急急忙忙的就想著要當皇帝。於是也在忙著打理做皇帝的準備。孫權做皇帝了,蜀國肯定是要慶賀的,於是,就派了陳震前去慶賀。並在那裡約定兩國要平分這個天下。除了這些事情,吳國還有些一些航海的活動。

《三國演義》東吳和蜀漢為什麼不能真誠合作?

在公元二百三十年,吳國讓衛溫和諸葛去尋找臺灣和日本。經過一年的努力後,他們不僅找到了,而且還從那裡抓了幾千個人回來。在公元二百三十二年,吳國又接著讓周賀和裴潛去遼東。但是這件事發展的並不順利,他們被魏國的將士田豫給殺了。在這之後的一年,吳國再次派張彌,許晏和賀達去回訪。結果被公孫淵給殺了,並把他們的頭獻給了魏國。到這裡,孫權簡直是氣上了天,於是就馬上開始了攻打合肥。大家也都知道,這次孫權是沒有成功的,只能帶著失敗回去了。第二年,孫權找到諸葛亮,他們約定好,要分成三路去進攻曹操。但是結果也是令人失望,他們又失敗了。而在這之後沒多久,諸葛亮就在前線去世了,這一約定也就沒了後續。

《三國演義》東吳和蜀漢為什麼不能真誠合作?

而從另一個方面說,吳國和蜀國的關係是沒有那麼好的,或者說是沒有我們看起來那麼和諧的。雖說他們是盟國的關係,但是在背地裡,他們之間的鬥爭還是常常發生的。引起這些鬥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荊州了。提到荊州,就會讓人聯想到劉備借荊州的故事。但是在歷史上,是沒有這件事情的。其實說到荊州這一事,也是孫權無奈之下做出的抉擇。在赤壁戰爭之後,孫權損失了很多兵馬,而劉備則相對來說沒那麼大的損失。於是,劉備就佔了先機,搶佔了位置比較靠後的幾個郡。而孫權只能拿到直面曹操的幾個郡。這分的不公平,孫權肯定是不高興的,但是由於面對不了曹操的壓力,無奈只能將一部分劃給了劉備。

《三國演義》東吳和蜀漢為什麼不能真誠合作?

讓劉備去頂住曹操的壓力。而這個時候雙方關係還是比較融洽的。但在這之後,魯肅去世了,吳國的很多人就起了心思。由於劉備在零陵,武陵和桂陽這些地方的兵力放的不多,所以,吳國也就找到了很好的機會把這三個地方攻打下來了。劉備這是也很是生氣,這肯定不能忍,要找他乾的呀。但是,這時候,魏國也有了動靜。於是雙方沒有辦法,只能去和解了。而到了這裡,對於劉備和孫權來說,領地應該是劃分的比較平均了。可是吳國卻不作罷,打起了荊州的主意。這後面也就有了失荊州這一事件,這一件事也直接讓劉備的勢力直接退出了荊州。而更要命的是,劉備也因此失去了關羽這一名名將。

《三國演義》東吳和蜀漢為什麼不能真誠合作?

在這之後,劉備又開始花費大量兵力去征戰吳國,而結果也是以失敗告終。不久後,劉備也就去世了,吳國和蜀國的關係也隨著變得更加慘淡。雖然在後面,諸葛亮也是很努力的去調節兩國之間的關係。但是,不管怎麼樣,都是不可能恢復到以前的那個狀態的。也就是正因為這個原因,吳國和蜀國一起去討伐魏國的可能性也就變得很低。而第二個方面,吳國的戰鬥力其實沒有那麼厲害,總是有很大的動作,卻沒有看到什麼成績。最後一個方面,對於孫權來說,這時候的他已經沒了以往的氣概了,而且他已經稱帝,對於他來說,他十分滿足自己現在的狀況。畢竟此時不像當初在赤壁一樣。那時,如果兩國不採取聯手的話,可能就會面臨著滅國的危險。

《三國演義》東吳和蜀漢為什麼不能真誠合作?

在我看來,吳蜀兩國能夠聯合起來,基本是沒有什麼可能的。畢竟當初雙方的爭端特別多,而且又出現背叛這一事件,即使雙方聯合了,也肯定互相留著心眼,收效一定也不大。尤其是孫權已經老了,心中也沒了抱負,對於這些可能也懶於爭奪了。更重要的是,這裡面牽扯的利益太多了,所以合作這件事並沒那麼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