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的魏延的忠奸

魏延,字文長,他是蜀漢政權除了五虎將之外,被隱藏的一位編外虎將。

更有甚者,應該有不少人士與我看法一樣,魏延的能力其實不亞於關張趙馬黃,奈何被諸葛亮的一句話定了終生,不得不活在被永遠掌控的陰影下,哪怕擔任漢中太守,亦不是完全的獨當一面。

到底諸葛亮給魏延啥樣的批語?

很簡單,那就是腦後有反骨。

擺明的講,公開的說。

簡直就是當著主公和諸位大將謀臣的面,毫不留情面的直斥、痛批,更有甚者是要刀斧手將其推出去砍了,免得造成禍害。

雖然被救下,但魏延已經很清楚自身處境,唯有夾著尾巴做人而已。

諸葛亮的話永遠縈繞耳畔:我會始終盯著你。

沒想到,這句話即便是在諸葛亮死後,還是不減威力,最終魏延依然死於諸葛亮的手中,哪怕由人代勞。

到底他是不是真有反骨?

究竟是忠臣,還是奸臣?

如果以軍人必須服從命令為天職來看,魏延是不合格的,因為他始終是團隊裡不穩定的要素。

有想法,有異志,如果認為有必要的話,一旦掌握到機會,魏延會將踐行所思所想,付之行動。

守城門卻迎敵軍,為大將卻斬統帥投敵。

此二事便被諸葛亮定為腦後有反骨。

果不其然,諸葛亮死後,為獲得兵權,阻軍退路,哪怕嘴裡說得漂亮,但壓根不顧大局,純粹只為實施自個的意圖的小人心腸罷了。

這樣的隨時會炸的地雷,無論在哪個團隊,試問除了諸葛亮尚可統御,還有哪位大神能夠駕馭?

《三國演義》裡的魏延的忠奸

歷史會有迷霧,沒有事實為依據的定論只是迷霧,唯有從事實追溯當事人的思路。

雖然三國時代對忠奸沒有過多的嚴格判斷道德標準,畢竟當時是天下無定主,今日投曹,明天為劉,搞不好改天便是孫家人。

大多和三姓家奴的呂布是差不多的,只要苟活於亂世即可。

所以對關羽的忠誠,即便曾經降過曹,但恩怨分明,處理得當,依舊認為不失為大丈夫。

但這些的投降反叛幾乎全是在運籌帷幄的算計,或者直接是瀕臨絕境的條件下形成的。

可魏延呢?

他只是為已想法活著的人,從守護荊州大門到效力韓玄麾下,哪一次符合條件,無非就是自亂陣腳的傢伙。

撇開被馬岱斬殺的那一次不談。

魏延從未放棄過這樣的思路和行事方式。

兵出子午谷。

倘若主帥不是諸葛亮鎮著,恐怕魏延亦會如法炮製,大肆火拼,要麼直接降曹,要麼就此奪取兵權。

想一想都背後一身汗。

故此,這樣的將領,不顧全盤格局,任性的將軍,即便不是奸佞,也是妄臣。

魏延應該屬於見利忘義的一撥人,團隊可以驅使各種各樣性格的人,但不能讓魏延這類型的人物來掌管,否則便是災難。

良才選擇明主,類似魏延的主子,也許會有怦然心動的時刻,奈何必須牢記一點,他的本質:見利忘義。

避免遭受見利忘義傷害就得明白底線在哪,在觸及底線的時刻,做好自我保護與提前準備非常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