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易中天?

侯家萍


早在八九十年代,遠在《百家講壇》之前,易中天就是名重一時的學者、名作家了。他後來能走出學院,在民間也聲譽鵲起如日中天,但凡知道他的人,應該都不會感到突兀,反倒會覺得是水到渠成吧。

他還在武漢大學執教時,就是那裡的“四大名嘴”之一,是最受歡迎的中文系教師,是校長劉道玉特別看重的青年才俊,是校園的一道風景。名作家野夫1986年插班進武大,初來乍到,“每事問”,高年級的師兄就授以錦囊:“易中天的課,不管他講什麼,都該是必聽的”,他興匆匆跑去,發現武大最大的階梯教室,300多個座位早無虛席,空地也佈滿了小凳,窗口上還擠滿著紅男綠女。 那課程,不是什麼講三國,而是 “《文心雕龍》美學研究”。他一直就有這種打通雅俗的大本領,舌燦蓮花的好口才,當然還有博聞強記、性情硬爽、使人如坐春風欲罷不能的人格魅力。

他那時就是個很專業的學者,也很懂得趕潮流,眼光向來就比學院中的多數同行要敏銳,他的那支筆倘“下移”寫起隨筆來,至少在華中地區足以橫掃千軍,無人可擋其勢。本來,他的研習方向是魏晉南北朝文學,卻懂得趁著在“美學熱”的餘煙,緊鑼密鼓地出版了《〈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等和原專業 “離題八千里”的學術著作,以峙聲名;同時,也在“不務正業”中寫出了《讀城記》、《大話方言》、《書生意氣》等“學者散文”來,行銷一時,早就是暢銷書;《武漢三鎮》、《盤點李澤厚》、《勸君免談陳寅恪》等篇更是不脛而走,堪稱名文。 至今我還都認為,《讀城記》允稱經典,是那個時代最好的”學者散文“之一,是唯一可以與餘秋雨《文化苦旅》並列而無愧色的作品集。

可以說,他的才情和學識,青年時代起,就是獨具一格的,風華也是足以掩映一時的,他這樣身懷利器之人,爆得大名也是早晚之事——前幾年我還經常側聞他武大老同事昌切、郭齊勇、鄧曉芒等私下對他的推誠敬佩之意,樊星教授當初本和易中天商量好寫出有關武漢的系列連載文章的,不想《武漢三鎮》一文甫出,就被武漢市政府認為“抹黑”緊急叫停,樊先生至今引為至大的人生遺憾呢!


易中天是個“有故事”之人。作為一名知識分子,他的心路至為坎坷,他講三國,能夠如此見微知著,未嘗不是他用盡生命的辛苦憔悴所換來的觀照。那裡,埋藏著太多他自己的人生體驗,他不過就是如其所是讓評述的人事對象呈現出來罷了。

看他講課,就可知道他是一個深通中國式人情世故的人。但是,他半生卻也因不明世故所受累,人生充滿了反諷和復調。因為他後來的名利雙收,很多人行“誅心大法”,想當然認為他是一個雅擅投機之道、深諳迎眾取利之竅的人,就我個人觀感而言,不僅覺得不免臆測過重、成見太深,甚至意見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有底線、有操守、正義感太強、書生意氣過重、性格執拗不願迎合,才使得他的前半生“累累若喪家之狗”,走的是魯迅所說的“蒼皇失措的愁一路”——不然,以他的才華橫溢,以他對人情世故和群眾心理的鑽研體會之深,何至於日子一直過得比普通教授還要糟糕,50歲臨退休了還要不得已舉家“南逃”廈門,直到花甲之年才老樹開花聲名漸起?

人們大都只看到一個人臺前的風光,不願探究幕後的辛酸與隱痛。易中天是武大人,身上流的是武大的傳統血脈,他的心願是準備奉獻武大直到老死的。但他在武大的教師時光,雖在學生中聲高望重,但實是不得志的“克難歲月”,是壓抑屈願的,是日子窮苦處處受排擠的:劉道玉校長開明主政時,他甚受賞識,一度擔任系副主任,後來老校長被迫下馬,他也就潔身而退,以不合作的頑固姿態成為“永遠的副教授”;雖然著書數冊,講課最受歡迎,卻由於眾所周知的諸般人事,對不學無術的領導“公然看不上”,住所則始終是30平老樓蝸居,連給寶貝女兒置張床位的餘地都沒有,只好託付給在另一所大學教書的老父母寄養; 清貧書生難免捉襟見肘,以至於一塊錢的“黃鶴樓”都抽不起了,不得已戒菸;就是在這樣的難堪生涯中,在老學生的回憶裡,他還時時不忘自勵與教導弟子們,“人在困境中,不必盲目急於選擇,來日方長,不然勢必揹負道義的十字架,最後使自己進退失據”。

至今,那些八九十年代入學武大的”老學生“,幾乎都非常感念易中天的“道德文章”,他在這些早已成為中國社會重梁頂柱的群體中,有著其餘老師難有的號召力——這種號召力主要不是源自名聲,而是對他一以貫之的人格操守的信任感。還是上述的作家野夫,那麼憤世嫉俗而又眼空四海的這麼一個人,始終都把他的”易中天老師“視為精神上的嚮導:

先生是重情重義之人,所以走到哪裡都有朋友。95年他回漢,要我陪他去看看老校長劉道玉,這時的劉老已經去職多年,許多舊部甚至避之唯恐不及。只為若干年前的一段知遇之恩,他卻不敢或忘。想想塵世中的種種緣分,總還是有些彷彿古風的東西,值得我們在心底溫存和珍惜。也正是那回,我們出校時邂逅了中文系的一位領導,那位爺半真半假地說:你走了,我們還是很惋惜的,還是調回來吧。先生笑著答曰:那我確實有病。

易中天最後離開武大,是“不懂做人”後的迫不得已。楚材不能為楚用,風流必抑委頓,大抵是本地自古以來而然的可悲之局。好在四海尚大,天下自不乏人猶能於風塵中起拔人才,福建廈大聽聞,很快就發來了調函,易中天得以在南國開出人生的“第二春”。


在《百家講壇》諸位主講人中,其實也要數易中天知識最為宏通,氣質上最具文人意氣和批判知識分子的精神格調,在官方外的知識圈核心與自由主義文化陣營中,也是最能贏得尊敬吧。

一方面,易中天是在生在國家時事紛擾的年代,並且是在文化熱潮最烈、知識分子獨立精神至為高張的1980年代中成長起來一代知識分子,研究學問也好,內心所期也好,天然地都帶有“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情結。所以他不是抱持學者本位的書齋式讀書人。無論是早年的窮困不顯,還是後來的名揚宇內,他的自我定位,始終都不是文化商人、暢銷書作家、電視上的名流,甚至也不是不問世事寫出足以傳世的專業學者,他更在意的,是學院外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功能,準確地說,是有著傳道與批判色彩兼具現代知識分子角色,是一種更接近思想家的立場——也許正因為如此,他的議論,充滿了現實力量;但是與此同時,他的學問、著作與思想,也不免有荒疏之感,無法做到精深充沛,要靠《易中天中華史》傳世,真的是勉為其難。

因為有著這樣的自我期許,他青年時代起就博覽群收,特別樂於與特別關心現實與國事的鄧曉芒、楊小凱等人過從甚密;他本可以安心地在學界深耕細作,博取名譽和地位,但他從來都是“不務正業”,喜歡“指點江山”,如今的《書生意氣》一書中還留下很多痕跡;當年國家風雲突變,他是如此熱心,現今的那個“李達花園”,當初通往武鋼的路上,也曾留下他的層層踩踏的腳印。時至今日,很多關涉家國道路選擇的爭論,他也是常常執言不諱的,雖然屢屢”聲不出門外”。

另一方面,易中天對於權力勢力、對於商業主義,始終保持著一種微妙的欲迎還拒、半推半就的距離,以他的世故與智慧,遊走危險的鋼絲繩上,至今還優裕自如,保持著一種別人難以實現的分寸感。這種分寸感的潛臺詞就是:我清貧一生,冷眼看穿太多虛辭假意,經濟獨立才能保障人格尊嚴,該我得的我要拿,不應我要的一介不取,合作但不賣良知,名遂仍不忘批判,最終高難度地做到與俗俯仰心存底線,不過分迎合但也不讓你討厭的境地。他不是依違兩端,而是情理平衡。小打小鬧不妨說點檯面話,大是大非還是種在心中。

易中天實在是聰明絕頂之人,他是為當下的清流知識分子們詮釋並建立了一個世俗的版本。


在這份非常私人化又淺薄的月旦評中,作為一名讀者、一個曾經蹭過他課的門外受教者,我毫不掩飾地表示出對易中天的喜歡之意,和欲蓋彌彰的偏袒之情。

他的才華、他的情懷、他的風度、他的口才,還有他的困守、溫情以及驕傲的鋒芒都讓我凜然生敬;他的底線、他的有所為不為的操守、他的後來身泰名遂全身而退的人生智慧,也是我佩服的。

但是,平實地講,我也從來都不認為,他是那種一流的知識分子、足有著述傳世的學者。他還遠不是我心中的文化人楷模,我只是對他抱有同情和理解,並因這些同情和理解極大地減輕了我本應對他有的苛責:國家時代的顛簸、學院體制的扭曲,使得偌大的神州並無法讓一張書桌風雨無襲地得以安放,他的一生,被迫同時可能也是自願,無端浪擲了太多的心力與時光,耗費在了與無形的潛規則、與野蠻的權力、與難堪的貧困、與無孔不入的商業主義周旋甚至是搏鬥上,是兩敗俱傷。他有那麼好的資質,本應由更好的建樹,卻空餘一生襟抱,未盡其才。

嘆人間從此惜年少,問天意何時縱斯文。野夫有些話,也許還是值得玩味的:26年前,那個乍暖還寒的初春,那列轟隆隆壓過長江大橋徐徐開往廈門的火車,載走了一箇中年知識分子怎樣的愛戀、不平、幻想抑或雄心?

2018,9,10,午後閒敲,教師節

感謝大佬們賜閱。會勉力每天都寫三兩篇隨感。歡迎關注、點贊、留言批評——雖然我是不會改的

劉愚愚


易中天紅起來了,從某些角度來說,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一些錯誤的觀點如果流行於世,對中國的文化發展可能不利,可能是開曆史的倒車。

俗話說得好:“如果不懂中國的哲學,就不要講中國的曆史;如果不懂禪宗,就不能談大唐以後的文化現象。”易中天犯了胡適同樣的毛病,不懂禪卻大講特講,胡適不懂禪寫了《禪學指歸》,所以,牟宗三老先生才對他嚴厲批評:“《六祖壇經》是「祖師禪」,祖師禪是真正的禪宗之禪,是神會瞭解不到的。胡適先生這一點都不清楚,還想跟人辯,難怪被鈴木大拙當面斥為外行,其實他是真的外行。以像他這種人來領導學術界,出大風頭,這當然非國家學術之福。”

易中天和現在很多人所言的“禪茶一味”一樣,剩下的只是茶渣,根本就沒有禪味。被“喝茶去”的真實內容是,你不懂禪,可以去喝茶去,以表對你到來的感謝之情,實為話不對機,半點多。有人還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什麼“禪茶一味”,這就好笑了,這些人大多就是根本不懂禪。禪是對機於上智利根者的,磨礪於中下根基者的真正的智慧,而非知識、學問。當禪師問禪與你:“來過嗎?”如果回答來過或沒來過,都沒有對到機峰,都是門外漢,還在執著於眼前的幻影中未曾離開。心性本智根本不被外境所轉,所以禪師轉而請他去喝茶去,這僅是世俗禮節了,非傳達出世的智慧。易中天卻說“吃茶去”是禪宗的直指心性,這完全是搞錯了。從易中天自己發表的,對禪闡述的文章和視頻上來看,完全暴露了他對禪徹徹底底是一個門外漢,可以用証據確鑿來說他,一點也不為過。


易中天在《品三國》中有很獨特的觀點,影響力也是很大的,也值得稱贊。但他不能因為自己一個人的觀點,可以來完全曲解禪的智慧,把優秀的民族文化,弄成了糟粕,以食於民,是不可原諒的!

如果是涉及到大唐以後的文化曆史,不求甚解,其言語和見解可能會有問題。大部分的學者教授,僅僅是學問的一個研究者,學術的交流者,而非真實懂得禪的實踐者,其漏洞百出的見解,只能是嘩眾取寵,誤人誤已。



當今社會,很多學者、磚家、教授、達人把禪劃入哲學範疇,實是矮化、弱化了禪,是不懂禪的最露骨的表現。把禪宗的禪稱之為禪學,當成了學問,則轉智為尋思分別妄念,沒有了一絲智慧可言。大家關注禪的妙用智慧是無可厚非的,我隻是希望真正的智慧,不要弄成了偽學俗事。




(人們的思想被打劫了)

中國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文化大國,諸子百家的思想,對社會對國家都有積極向上的作用,值得宣揚。但是,如果你隨意引用各個宗教的觀點,再穿插各宗各派的典故,來闡述自己的立塲和看法,可能會出現混淆原有宗派自己的觀點和宗旨,因為,各個宗派的觀點和宗旨都不相同。

雖然說禪師們也經常引用道家老子莊公等語句,那是站在自己已領悟了禪的智慧的高度上,來詮釋的;而非從知識上、學術上的分別尋思中來引用的。所以,不能把道家、儒家等諸子百家思想的空,可以等同佛教的空性智慧,詞同而義異;比如單空、斷空、頑空、空空,都不是般若波羅蜜多空性所攝的見解,唯有現空雙運的見解,才是般若空性正見。所以說,學者在推出自己的見解時,要特別細心謹慎,符不符合原有的文化特性,格外顯得很重要,因為一不小心,誤導群生,遺害千年。

最近看到了易中天教授的視頻,他在某校給上千位同學講儒家思想,講孔孟之道,又講了儒家孟子和墨家的墨子之間的相同處,最後又講了禪宗的六祖慧能,還給同學們直指心性,幾番引導,易中天問同學們說:“懂了沒有?”“悟了沒有?”學生們一臉茫然。我看了視頻,想他想要同學們懂什麼?悟什麼?同學們沒有生起一絲一毫的出離心,你又想他們懂什麼?悟什麼?你自己悟了沒有!


講禪、參禪都是一件大好事,然而曲解了禪意,錯誤的引導,那就不是好事了!有的人學佛得到了一些利益, 參禪確實很好。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參禪?參禪至少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出離,一個是不離。出離是指從凡雜的五慾中出離出來,然後才可能修持前一念未生後一念未起的覺性狀態,在這個覺性中不離開。如果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想,那還不成了“大乘尚和”的“無念和尚宗”了麼?!

始知,參是一種行為,一開始就要擁有出離心、清淨心、信心等信念,還要知道般若法理後,才能去參;禪是未曾離開的覺性、本性、如來藏光明自性、自然本智等名。就是用參的行為,要讓覺性妙力顯露出來。在二十一世紀的曙光早已來臨的今天,我們可以去參禪了。


能說與非


易中天紅起來,可謂是一種文化現象。

我看過易中天的《品三國》,《中華史》,《品人錄》等書,在網上看過易中天的採訪和演講。



我本人非常喜歡易中天。

1 易中天讀書多,智商高。易中天上山下鄉前,經常去圖書館讀書,易中天沒讀過大學,直接讀古代文學的研究生,這和他平時讀書多和智商高有著直接的關係。

2 易中天知識面廣。他本身研究古代文學,在百家講壇上講的是三國的歷史,寫過有關於美學方面的著作,對社會學,人類學,中西方文化比較都有很深的研究,在這個沒有大師的時代,相比其他學者,可以勉強稱為“大師”。

3 本人講課方式幽默風趣。易中天之所以大受歡迎,和他幽默風趣的講課方式是分不開的,大眾易於接受這種通俗易懂而且有趣的講課方式。易中天客串過主持人,看得出易中天頭腦清晰,反應敏捷,短時間內當了個相當不錯的主持人。



4 易中天有著強烈的使命感。易中天寫作《中華史》,導致很多人的非議,但是我個人認為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方面,他有著強烈的使命感,無論這部書如何,這種行為值得稱讚。

所以我個人很喜歡易中天,易中天之所以會紅,有著多種原因。

1 易中天本身學識淵博,知識豐富。

2 易中天講課幽默風趣,喜聞樂見。

3 在網絡時代,文章和視頻的點擊量成指數增長,易中天被迅速傳播開來。



4 知識飢渴的時代。經濟條件越來越好,文化需求越來越旺盛,也是易中天紅的原因。

總而言之,易中天給這個社會帶來了正能量和價值,傳播了思想,啟發了人們讀書,人們對知識的需求更加旺盛。我本人很喜歡易中天,為易中天點贊。


我是一個小書蟲


之前發過一個易中天老師的視頻,引發網友熱議,其實我跟朋友們一樣,對易大師的心情是很糾結的,一方面對他狂放不羈的演講風格很欣賞,是百家講壇裡最喜歡的幾位老師之一。但是又對他解讀三國的很多觀點不敢苟同。

在《易中天品三國》之初,他就旗幟鮮明的站到了曹魏一邊,連“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負我”這句喪病的話都強行洗白了一波,並且引用魯迅先生的話“諸葛多智而近妖”對諸葛亮一再明褒暗貶,甚至一而再,再而三的把蜀滅歸結到諸葛亮身上,作為諸葛丞相的鐵粉來說真是叔可忍嬸不可忍。

“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這是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治蜀的評價。

諸葛亮為繼承先主遺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輔保後主劉禪穩坐四十年太平天子,“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也。”兒孫在蜀魏最後一戰綿竹之戰中全部死節殉國,蜀地百姓自發在四時於路邊祭祀丞相,這樣的人還要挖空心思去黑,就過頭了,相比司馬懿,身為託孤之臣,卻回頭就把人家曹魏篡了,難怪“丞相祠堂今猶在,不見當年晉宣王”,而且蜀國之滅在諸葛亮身後後三十年了,難不成東漢之滅要怪劉秀麼?某種意義來說,沒有諸葛,有沒有三國都難說,說不定曹操早一統天下了。

為了尊曹貶劉,在52集節目裡沒有一集說道高平陵事件,對司馬篡魏也一語帶過,說只不過是履行了一個手續,卻經常連篇累牘的講蜀國之滅,捧曹也無可厚非,曹操確有過人之處,但是為了捧一家就狂貶另一家,是為了節目效果?

雖然易老師對三國的一些看法惹爭議,不過人家在開篇也說了,是從歷史、民間、文學三個角度來笑談三國,也就是並非絕對的以歷史角度來分析,更何況“歷史就是過去的事,過去的事就是故事”。既如此,我們這些看客還有什麼好激動呢,你既然笑談,我們也可調侃議論一番。

雖然對易中天老師品三國的一些觀點不認同,但是很喜歡他幽默獨特的演說風格,作為一個學者他無疑是成功的,我經常看他講的諸子百家,頭條號也傳了不少相關的內容,歡迎大家關注。


如畫四季


當年《百家講壇》之所以火,靠的就是易中天、紀連海、閻崇年、紀連海這幾位講師。

易中天后面的作品不評價。就單拿他的《品三國》來說,最大的貢獻在於告訴了觀眾和讀者一種研究歷史的方法,而非單純的普及三國的基礎知識。三國的知識也不需要普及。

他的《品三國》,側重點在“人”而非“事”。其它作品也是如此。

雖然這種研究方向並不新鮮,但是對於觀眾來說,還是很有意思的。他出色的復活了曹操的形象,用他的話說,“可愛的奸雄”。

雖然這種講史的方法,沒有得到專業人士很高的評價,但確實是讓觀眾和讀者,用一種低成本,近乎於享受方式獲取了頗有價值的知識。這是以前沒有的!

歷史是一門很枯燥的學問,學習歷史更是一種煎熬。歷史學者的問題在於,他們沒有辦法把知識,用學生能接受的方式,教給學生。但是這一點,易中天辦到了。他把歷史這個小姑涼打扮得活潑可愛、花枝招展,能在社會上引起一陣三國熱,也算是大功一件了。

所以,易中天的貢獻在於加深了普通人對於歷史的理解程度。而且還具有一定的學術精神,並非單純流於講故事,說雞湯。


Mer86


確實說起來,易中天把一些既得利益者的觀點作為普世價值來宣揚是錯誤的,其目的不過是提高自己的權威性而已,卻不知很大程度的誤人子弟,這就失去了學者的良知。總之來說,易中天是商業上成功了,作為學者的良知失去了,即他個品質惡劣的人,不值得人們追崇,它是為錢💰而害老百姓的壞人,人們鄙視👎而厭惡它,當今之時為了錢出賣尊嚴出賣肉體出賣傲嬌和易中天一樣。


知而行92320641


今天馮唐的新書無所謂預售,發的微頭條說是楊坤的新書,你看到無所謂這個書名想起誰。中午和同事聊起不像易中天韓寒的書基本都在果麥出版,馮唐的書雖然也講個與出版方對眼,但最終基本還是靠錢說了算。

易中天現在的出版基本都在果麥,也是果麥給易中天的書做的服務好的原因,易中天一方面能收到比較高的版稅,另一方面果麥也把易中天的書做出了比較好的形態。


大眾對易中天的最深印象還是他在《百家講壇》上講三國,是百家講壇傳播度最高的節目之一。無疑大眾對他的印象主要還是文化明星,好口才有學識有激情。

但易中天很早就在高校有名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武漢大學,易中天的課一直是爆滿狀態,像那個渴求知識的年代,易中天也做了大量研究,寫了很多氣勢恢宏的文章。但他的個性很強,還有讀書人的硬骨頭,高校機制下他並未平步青雲。

大眾媒體的興起,讓富有才華的易中天進入大眾視野,財富上的積累讓他能夠堅持他的讀書人骨氣,去年他還做了一部話劇《模範監獄》。或許,易中天還需要做出一部真正硬朗的學術大作出來,才能讓他讀書人的生活更完整。

你對易中天有哪些印象?你覺得他的水平如何?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老李有刀


在我眼裡,易中天是人生贏家和成功的知識分子。

誰是易中天?

大學教授、社會活動家、作家、明星……加諸其身的頭銜似乎很多,知識分子從象牙塔到走上社會進入大眾視野,易中天算是一個典型吧。另外,我一直懷疑他就是電視劇版《手機》裡面陳道明飾演的費墨的原型。

查了下簡歷,易中天出生於1947年,今年已經是一個虛歲72的老人了。

1981年他武漢大學畢業以後,就一直留校任教,成為在學校最受歡迎的青年教師之一,當年就讀大學的野夫曾多次回憶受到的易中天的教誨。1992年,因為某種原因他遠走廈門大學

2005年,開始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漢代風雲人物》,2006年2月開始講《易中天品三國》,在百家講壇一炮走紅,成為全國性的具有大眾知名度的“學術明星”,也成為了一個當紅作家。伴隨著高曝光率,他作為公眾人物出入各種公眾場合。

十幾年來,他出版了大量的通俗著作:

《帝國的惆悵——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與人性》

《品三國—上》《品三國前傳之漢代風雲人物》

《品三國——下》《成都方式》

《帝國的終結》《易中天讀史(全四冊)》

《從星空到心靈》《高高的樹上》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我山之石》

《書生傻氣》《中國智慧》

近幾年來,同樣因為某種原因,開始減少在公眾場合拋頭露面,潛心於與某出版社合作

《易中天中華史》的撰寫工作。

怎樣評價易中天?

有智慧的人。易中天這麼多年的學術生涯,有豐厚的知識積累和全面的知識體系,所以能夠出入高校、大眾各類場合都揮灑自如,除了勤奮用功讀書,還需要先天的智商優勢,具體表現出來就是智慧了吧。

有進退的人。

易中天成名之後,著作、言論基本上都恪守著一個底線:學者的認知水準。對比于丹這樣的明星,他的著作是多樣化的,基本上都涉及到了人文社科的不同領域,不像于丹基本上都是抱著《論語》、儒家這類話題做文章寫課題;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也不輕易下結論,觀點也基本上有理有據,並不是隨便下場合,對比于丹的胡編亂造發雞湯微博(張大千下雨開窗戶的內容)、穿著恨天高在北大百年講堂被群噓,要有節操的多。學者做明星,大概做到易中天這個範兒也可以了吧。

能抓住機會的人。作為埋頭書齋的學者,能夠從學校出來走向大眾,是需要勇氣和眼光的。他能夠抓住電視文化的浪潮,並且將歷史、演義有機混在一起,用一套非常學術的方法將三國曆史呈現出來,這對於大眾來說是一次非常好的歷史教育,對一些學生來說也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

作為明星,身邊肯定湧動著各種各樣的人,關於他的花邊新聞、負面說法,都是真假參半的,但是需要辯證的看吧。

他和餘秋雨的比較

靠知識走紅以後,很多人拿他和上世紀九十年代走紅的餘秋雨做比較。2005年,南方週末對他有個專訪,裡面也對他和餘秋雨做了個對比,他的觀點是“我不是餘秋雨”:

學者和電視臺的對接,做好了是“雙贏”,學術擴大了傳播範圍,電視提高了文化品位;做壞了就是“雙輸”,學術失去了自身品質,電視失去了廣大觀眾。在這一點上,我要向餘秋雨致敬
,畢竟是他邁出了參與社會建設的第一步。但必須聲明,我們兩個是很不一樣的,請不要混為一談。

希望這十幾年來,他還是一直在堅持這個標準。


何殊我


易中天是公知,但政治上有偏差,觀念上似是而非,中國歷史文化學的不少,但對於中國精神抓的不對路。封建社會也好人的發展也好,就跟樹苗苗一樣,成長要按規律來憑良心不能急功近利,嫁接外來文明也不好超越規律原則。

中國人的頑強不服輸,以及和文化讓我民族屹立幾千年,不是一兩句口號覺得制度落後個性不獨立、用所謂自由民主去替換得了的!長他人志氣就算了,罵自己祖宗卻引用了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為自己添粉!這種漢奸太無恥了。


喵咪74538185


是一個文化學者,有才華。很精明地找到了一個名利雙收的突破口——批三國演義——靠羅貫中吃飯,還罵羅貫中。羅貫中先生從來沒有標榜自己是歷史學家,也沒有承諾任何歷史責任。他廣泛收集民間關於三國的故事,在此基礎上寫成了小說。羅貫中研究了為什麼民間傳說中會神話諸葛亮,會褒劉抑曹。那就是民心——被中國傳統文化薰陶的民心——忠君、重義、尚智!在百姓眼裡,漢室是正統,當時群雄逐鹿都打的是匡扶漢室的旗號,就是證明。曹操開始是真心匡扶漢室的,只是到後來自己的實力雄厚了就有了野心,所以弄得自己成了百姓心目中的奸臣,在戲劇中被變成花臉。孫權割據江南,沒有匡扶漢室的志向,還可能伺機染指中原,百姓不可能把他當正神。只有劉備,堅定地維護漢室,諸葛亮北伐中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百姓認為劉備是正統,加上劉關張的義氣感天動地,諸葛亮的智慧神出鬼沒,心向劉備諸葛亮就成了自然的了。如果放大格局,羅貫中寫的也沒有違背歷史事實呀!三國鼎立真實吧?曹操雄才大略真實吧?諸葛治國有方真實吧?歷史的主要事件都是真的,只是為了突出小說中人物的特點,細節上作者做了改動,這是小說這種文學形式必須的呀!歷史學者追求歷史真實,你就寫一部真實的三國史得了,幹嘛把《三國演義》作為晉升階梯呢?這就叫投機,很沒意思的!我讀了易中天寫的《易中天中華史》,真是非常個性化的“易中天解讀”,那就真實嗎?也未必。比如中天先生對中華文明起點的解釋,就沒有考慮新的考古成就,而是照搬西方學者的看法。又比如說對“信仰”的界定,他的意思是信仰等於宗教信仰,於是說中國人沒有信仰,真實嗎?這都值得研究!說這些,不是否定易中天,相反本人還是很欣賞他的才華的,只希望他成為一個嚴謹的歷史學者,而不要墮落成媚俗的,為贏得收視率的一個歷史投機主義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