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之《易中天品三國》是真的有其獨到見地還是譁眾取寵?

牛媽love牛牛


我認為易中天先生的《易中天品三國》是有獨到見地的,而不是譁眾取寵。

一、學者之尊而不趨

易中天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學者。

早期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而為文學碩士和教師。後為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現在應該早已退休了吧。

我想,作為一個實實在在的學者,再怎麼著他也不會屈尊為了譁眾取寵這區區的“五斗米而折腰”吧。

二、學問有源而自成

易中天作為一箇中文的科班學者,數十年的業精於勤和寸積銖累,學問應該沒得說,絕對是功深才厚。加之央視之邀和興趣使然,拆章擇文,字斟句酌,慎研細究,品歷鑑史,著書立說,一部《易中天品三國》的問世,也就自然而然了。

三、學風嚴謹無戲說

我推想,大多數人對三國的認知是來源於《三國演義》的,我就是如此。因為《三國演義》的普及率實在是太高太廣了。我初接觸三國,是小時候在家附近的小人兒書鋪,看了成套的《三國演義》小人兒書,大點兒了才讀的《三國演義》小說。

對於資深學者和大學教授易中天而言,著書不是兒戲,立說不是戲說,一個獨到見地,需要數個相關歷史內容以佐證,或是大量的史據鏈以支撐自己的新觀點新學說,就如同法律的誰主張誰舉證一樣的苛求和令人信服似的。這就需要有嚴肅的態度、嚴謹的學風、嚴格的責任和嚴實的邏輯來完成。

因此,著書立說之獨到見地,《三國演義》則不足為依,《三國志》也不是唯一,參研《後漢書》《獻帝春秋》《漢晉春秋》《魏氏春秋》《吳志》《續漢書》《江表傳》《典略》《三國會要》《魏書》《魏略》等等,應該是必不可少的吧。恐怕也是《易中天品三國》的“品”字之深思厚意吧。

再說了,央視《百家講壇》頻道的編導們也不是吃素的,之所以力邀易中天開講三國,也是見識了易中天的不凡學問和獨特學風吧。

四、學術延伸乃爭鳴

四大名著成書後,研論者眾。比較有名的是,《紅樓夢》的脂硯齋、王希廉、周汝昌等;《水滸傳》的金聖嘆、李卓吾等;《三國演義》的毛綸、毛宗崗等;《西遊記》的黃周星等。

我認為,對於重要、著名、有價值的文獻書籍的批註或評論,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學術的延伸,更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國文藝方針的具體呈現,《易中天品三國》就是如此。

《易中天品三國》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獨到的見地,再現了一個全新的三國史實。

結論

無論是看百家講壇,還是看書,《易中天品三國》都能給人以一種吃慣了家常便飯,偶爾吃一次麻辣燙或四川重慶火鍋大呼過癮的感覺,這應該是文學的魅力之所在,也是獨到見地的結果吧。


趙伯文41762883


《易中天品三國》絕不是譁眾取寵。

學術本就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東西。如果從這個角度品讀《易中天品三國》,易中天對三國的見解無疑是獨到的。歷史是不可複製的,“品讀”不是創新,品讀應該是一種學習和傳承。而傳承是一定會有衝突的,就像學術界的爭論一樣,褒貶不一。易中天作為一名中國文化領域的學者,用風趣生動,幽默犀利的語言,引導人民去了解三國曆史,傳承三國文明和智慧,不論他的見解是不是獨到,他都為中國文化的薪火相傳做出了貢獻。

中國文化太需要傳承了。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在悠悠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和歷史。但是我們一面創新,一面又丟失了很多需要一脈相傳的文明,很多優秀的智慧正在被抨棄和丟失。比如說我們的“茶道”,“劍道”,我們的《孫子兵法》,都在浮躁繁雜的物質追求中慢慢失去對這些文化精髓的傳承與認可。而這些文明卻正在被別的民族繼承和發揚。茶道,劍道被日本發揚光大,而《孫子兵法》,被美國西點軍校作為必讀書籍。

傳經論道是件很辛苦的事情,傳播自己的認知,需要向苦行僧一樣,忍受孤獨,忍受寂寞、甚至貧窮一生而不為人知。易中天,就是這樣一位孤獨的傳承者。幸運的是他遇到了《百家講壇》這個欄目,使他多年的生活歷練,文化積澱,思想認知能廣為傳播。之於之後易中天名利雙收,那是付出之後的回報,畢竟在上《百家講壇》之前,他也不知道自己會火。

文明是需要引導、需要傳播的,中國太需要《百家講壇》這樣的節目了。

一家之言,歡迎關注討論,關注“老趙茶語”。





老趙茶語


三國不是歷史,僅僅僅是歷史的演繹,易中天,可以有!

歷史是不可複製的。過去了,死了。後人,只能得到有限的歷史真相!歷史,從邏輯上說,只能是戲說!

易中天,就是戲說三國,有什麼不可以貫入自己的偏見與喜好呢!你也可以的!

中國人可能犯了一個大錯誤,以為我們能接近歷史的真相。其實,這是根本沒有可能的!

我們接近了歷史的主題,核心,基本信仰,已經是燒高香了。斤滴!這是因為,中國的文字的功勞。換做的文明,早已魂飛魄散了!

今天的我們,至少知道天人合一,神人合一是我們文化的靈魂,而且是有跡可尋?中國人是這個現有世界最有底氣的人。這是因為中國有十四億人。這是華夏文明貨真價實的佐證。

所以,秋歌說,血統是比經濟比軍事比文化更深沉更偉大的力量!孔子死了。肯定死了!

易中天,是戲說三國最具特點一個。我說他不懂哲學,但肯定他演繹三國的口才。這確實是個很有個性的人。我很喜歡。這個人至少有一點很可愛,就是他誠心想說明中國和中國人!他想告訴你,中國和中國人是這樣的。

嗯,真誠可鑑!我覺得應該說一聲,謝謝你,辛苦你了?!


秋歌988


易中天品三國是以正史為本,運用教師講課常用叼歸納演繹的辦法,對三國時期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講評,並對非正史記載的演義中的情節加以駁正。他對三國曆史和人物並無獨到的新史論,對巜三國演義》的主題思想和人物也無多創議,只是對其封建正統和忠義觀念的批評言辭此較激烈而已。



曹宗國


我看人活在世上,先不要評論他,百年之後再評他,入土之後,那時他啥也不知道了,你說他好壞對他都沒有關係了。

現在人活在世上都得有(混)一碗飯吃,你評他是譁眾取寵,他今後這碗飯就不能吃了,他又不會經商,人們總得給他留一條活路吧。你說他講的有獨到之處。再有學問的讀者也不可能專到作者的心裡,準確的體會到作者究竟要表達什麼意思?也都是大概猜想,你說他能獨到那去,你怎麼能看出他獨到?像《紅樓夢》多少人研究,研究出什麼明堂來了?真正知道表達什麼含義的是作者自已。甚至曹雪芹自已都不知道要表達什麼意思?對自已表達的意思進行否定說:“說是真時真亦假,說是假是假亦真”如果老易講的不對,有人捧他有觸到之處,這就誤導了讀者,歪曲了作者的意思。

所以我覺得易中天給我們講三國當聽聽故事就行了,不要過度的去評論人家的好與壞。誰想評論易中天講三國是“獨到”,還是“譁眾取寵”,那評者的知識要比易中天高出一頭,否者,自已昏昏怎麼做評委?我就沒有資格評人。所以我不能給人下結論。


用戶安山市中學


如果你是一個單純的三國曆史和文化的愛好者的話,那麼《易中天品三國》是一本非常精彩又通俗的讀物,其視頻課程更是《百家講壇》節目的經典。但是,如果你要深挖三國這段歷史,甚至親自去讀一讀《三國志》原文的話,你就會知道他所講的內容其實也沒超出多少。

三國這段歷史,和別的時代的歷史不同就在於,這一段時期的歷史,基本只有一本正史可以參考:

上古除了《史記》以外,還有《國語》、《春秋》、《戰國策》等史籍作為對照;西漢有《史記》也有《漢書》;從晉朝到宋朝,基本每個朝代都有兩本相匹配的正史做參考。而元明清三朝,正史的信度在降低,其他史料的參考價值在不斷上升,再加上實錄的完整保存,使得我們讀史的選擇性更加豐富了。

但是三國這段歷史不一樣,這一階段的歷史儘管傳唱度如此之高,但是現存的唯一有價值的史料,只有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的《三國志注》(二者基本已經合二為一),合在一起不過五十萬字而已。換言之,現在要研究三國曆史,基本都只能從這本書入手。

而易中天的品三國,也正是如此。他所引用的資料,固然有部分史學大家如田餘慶、孟森等觀點,但大部分依然只是根據史書記載來進行分析比較而已,其結論總體而言形成難度並不大,也並沒有形成打破其他史學家所作出的經典結論的觀點。

更有甚者,在易中天所編纂的《中華史》系列中《三國紀》之中,基本就是節選了自己《品三國》的精華內容成書,讓花錢買了這本書又買了《品三國》的讀者大呼上當。

總的來說,易中天品三國對於旨在對歷史學有理性認識的讀者來說是一本不錯的入門書籍,但是如果當你有能力去閱讀《三國志(注)》原文,甚至去閱讀相關研究專著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品三國》,也只能用作茶餘飯後的消遣而已。



青言論史


  • 《易中天的品三國》跟《三國演義》大不相同,它很客觀的去看待每一個三國人物,從歷史的角度去評價三國時期的每一件事情,很簡單的一點,很多人批判易老師,說他感情色彩太重。都是在說曹操如何如何好,講的有失客觀,可我不這麼覺得。

  • 首先,易老師當時還沒有講完,誰也沒有資格說曹操佔的篇幅多還是少;其次,曹操是一個被誤解的人,他的文學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實與歷史形象,那些只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對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頗,易老師應該給他平反;再次,曹操確實是一個值得詳細講一講的人。
  •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最早的出場是他小時候裝羊癲瘋騙他父親失去了對他叔叔的信任,我猜測他這時候大概8歲左右。劉備第一次出場是在桃園結義的時候,那時候他怎麼也是個中年人了。孫權的第一次出場是他在18歲繼父兄的霸業成人君的時候。從三大政權的領導人出場時間來看,曹操最早。既然出場的時間長,可以講的事情也就多,這個合情合理。還有,講曹操的很多時候穿插著在講袁紹,袁術等其他北方軍閥。而且從三家建國的路線上來看,曹操是探索者,孫劉是仿照著曹操行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多說幾句何妨?

  • 三國演義對曹操更多是貶義,對諸葛亮是大大的讚賞,一個是窮兇惡疾,殘暴,以至於看了三國演義的人對曹操的看法就是壞蛋,而諸葛亮這個名人就成了老百姓心中永遠的好人,覺得他就是神仙了。與此相反的是易中天卻看好曹操給他很高的評價,當然了他對諸葛亮並沒有什麼與老百姓相違背的,同樣也看好諸葛亮,並給了很高的評價,只是把三國演義上的事情客觀的評價一下,比如說像舌戰群儒,智激周瑜等等就與諸葛亮沒什麼關係,只是三國演義把劇情給戲劇性了,更好看一點而已。
  • 內容上,褒曹貶劉,卻有一定深度。前邊主要是講曹操的一些事蹟,包括專門為郭嘉說一集。後邊寫了一些從整個歷史的角度宏觀的去看待三國的觀點。畢竟是易中天的專業。文字上,大家都懂得。什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唱卡拉ok都出來了。不過也只是以比較“調皮”的的文字去講述。
  • 歷史性上來看,大部分是羅列了一些史書或者前人的觀點,然後他自己進行分析,指出他自己比較偏向於哪個。也有他自己的一些看法。所以算得上是一家之言,而且也對自己的觀點找了論據。

  • 因此,我認為《易中天品三國》是以易中天的角度去解讀三國。把三國當故事的人,可以看到46講《冷暖人生》停下了。把三國當歷史的人還是好好看看最後五六講。裡邊我很認同的是最後幾集,通過他們三個政權的建國之路以及串講整個中國古代史的演化歷程方面,在這一方面,可能是知之甚少,這是我看到的一個新的解讀方式。
  • 這本好書扣人心絃,發揮得淋漓盡致,讀了就不想再放手。這裡面的故事也很真實。因此我覺得《易中天品三國》是一本好書,見解獨到,並不是譁眾取寵。


湯姆數據排行


我一小人物戰戰兢兢地說:四大名著讓一些“學者”給糟蹋的一塌糊塗。本身是有靈氣的作品,結果讓沒靈氣的“一是生拉硬拽,一是油腔滑調”先生給作踐成堰塞湖死水四灘,孩子們也不願接觸了……



守絀田園


易中天其人,可以說,他的才情和學識,青年時代起,就是獨具一格的,風華也是足以掩映一時的,他這樣身懷利器之人,爆得大名也是早晚之事。

易中天是個“有故事”之人。作為一名知識分子,他的心路至為坎坷,他講三國,能夠如此見微知著,未嘗不是他用盡生命的辛苦憔悴所換來的觀照。那裡,埋藏著太多他自己的人生體驗,他不過就是如其所是讓評述的人事對象呈現出來罷了。

看他講課,就可知道他是一個深通中國式人情世故的人。但是,他半生卻也因不明世故所受累,人生充滿了反諷和復調。因為他後來的名利雙收,很多人行“誅心大法”,想當然認為他是一個雅擅投機之道、深諳迎眾取利之竅的人,就我個人觀感而言,不僅覺得不免臆測過重、成見太深,甚至意見恰恰相反。


竹下賢客


首先三國演義不是歷史,本身它裡面就添加了作者的主觀思想,所以對於易中天老師來說他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歷史觀來重新評判三國裡面的人和事。其次,即便是三國演義是一部史書,它也不一定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的客觀歷史,歷史是統治階級的歷史,成王敗寇的法則到現在也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歷史永遠是個小媳婦,由統治階級來打扮,所以誰都可以拿出證據來隨時修改教科書,更何況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一個書中的人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