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移風易俗」爲抓手,厚植文化根基,全面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近年來,七里河區委、區政府始終高度重視農村經濟、文化、生態發展,在堅定做好扶貧攻堅工作的同時,更加註重以精神文明建設為內生動力,全面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健康有序發展。

一、改善村居環境,加強綜合治理


以“移風易俗”為抓手,厚植文化根基,全面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小康村建設,今年累計投入6191萬元,大力實施農村道路、環衛、農廁基礎設施建設,極大改善了鄉村人居環境,已建成12個省、市級美麗鄉村,18個小康村。2個省級、2個市級美麗鄉村在建中。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力度,全區村容整潔,村民生產生活安定,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等村民自治組織不斷壯大,已成為鄉村綜合治理的主要力量,村規民約、紅白事章程等不斷規範。持續加強普法、科普宣傳教育,印製《文明行為促進辦法》《法律知識讀本》10萬冊,強化村民遵規守紀意識,建設了團結和諧友善的村風民風。

二、加強示範點建設,促進農村全面發展


以“移風易俗”為抓手,厚植文化根基,全面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引,以文明鄉風為目標,七里河區積極開展“一創一評”、“一規一會”、“一堂一隊”、“一場一榜”為主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八個一”示範工程創建活動,以袁家灣村、石板山村、阿幹村創建省、市級“八個一”示範點為帶動,全區59個行政村積極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區文明辦制定《七里河區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八個一”示範工程測評細則》,細化創建內容7大類41項,形成區指導、鎮主管、村落實的工作機制。今年上半年共向各鄉鎮下撥精神文明建設經費120萬元,在各村設立孝道紅黑榜306處,向三個示範點單獨下撥資金76萬元,建成移風易俗文化牆2000米,袁家灣村建成村史館1座,農村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成效顯著。

三、開展移風易俗,提升鄉村文明程度


以“移風易俗”為抓手,厚植文化根基,全面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扶志扶智在促進村風民風建設中的作用,先後下發《全區農村廣泛開展“五星級文明戶”創評活動的通知》《治理高價彩禮推動移風易俗的專項工作方案》《治理高價彩禮推動移風易俗專項行動聯席會議制度》等文件。同時,加強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的建設,組織威望高、有影響力的老黨員、退休教師、退休幹部等人員參與到各項管理中,採取彩禮“限高”、紅白事登記、承諾書籤訂、主題宣講等措施,引導村民勤儉節約價值觀。舉辦全區“美麗鄉村 文明家園”隴原鄉村文明行動暨移風易俗專題文藝演出12場次“治理高價彩禮 移風易俗”宣講8場次。緊扣星級文明戶、文明鄉鎮、文明村創建活動,以好媳婦、好公婆、好鄰居評選為抓手,讓好家庭、好村民上紅榜,以優良家風促進鄉風民風。目前,全區創建區級以上文明鎮村37個,累計表彰“五星級文明戶”330戶,農村社會文明程度得到較大提升。

四、發掘鄉賢文化,提升鄉村文化品質


以“移風易俗”為抓手,厚植文化根基,全面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大力弘揚道德模範、蘭州好人、新時代好少年先進人物事蹟,發展新鄉賢隊伍。其中,優秀民營企業家方正龍獲得了2018年第四批甘肅省最美人物稱號。加強文化廣場、鄉村大舞臺、群眾文化團隊建設,持續開展“三下鄉”文化惠民活動,先後開展了文化扶貧進農村、“中國農民豐收節”巡演、公益電影巡展等惠民活動35場次,鄉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健康豐富。

五、結合優勢資源,振興鄉村文化產業


以“移風易俗”為抓手,厚植文化根基,全面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立足農業、生態優勢,依託蘭州百合文化旅遊節,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產業,建立了阿幹鎮民俗博物館、袁家灣村村史館等本土文化展示場所,相繼舉辦了魯冰花觀光遊、水磨溝採摘節、大尖山“百合之旅”徒步行等活動,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閒體驗。組織高校青年學生、留學生參與了“一帶一路國際文化大交流”活動。依託百合、花卉產業,在西果園鎮、魏嶺鄉舉辦了“相約七夕、百年好合”“花語七夕•相約狗牙山”等文化活動。依託解放蘭州重點戰役遺址,舉辦了“閃耀沈家嶺光芒 點亮紅色之旅”慶祝中國農民豐收節主題晚會等,有力推動了鄉村文化旅遊產業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