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出嫁爲什麼要彩禮,彩禮要的是什麼

最近許多新聞報道了一些準備結婚的年輕人,因為彩禮的問題鬧僵,幾近分手或反目成仇。這其中大概父母的因素佔的多些吧,在我身邊也出現過類似的事情,包括我自己結婚的時候也因此雙方家鄉風俗不盡相同而產生了一些問題,但最終都順利的解決了。

女人出嫁為什麼要彩禮,彩禮要的是什麼

為彩禮而鬧僵,一個“鬧”字,我想是切切的。如果雙方都談及結婚,那麼起碼感情已經不是問題,只是在組建家庭,完成婚禮時對於風俗和婚姻的理解不近相同而已。如果感情不是問題,也有共同結婚一起生活的願望,那麼因為風俗而影響,不用一個“鬧”字,別無其他解釋。

先了解一下,彩禮這個風俗是什麼。彩禮,中國舊時婚禮程序之一,又稱財禮、聘禮、聘財等。我國自古以來婚姻的締結,就有男方在婚姻約定初步達成時向女方贈送聘金、聘禮的習俗,這種聘金、聘禮俗稱“彩禮”。周代是禮儀的集大成時代,彼時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禮儀,《儀禮》中有詳細規制,整套儀式合為“六禮”,西周時確立併為歷朝所沿襲的“六禮”婚姻制度,是“彩禮”習俗的來源。“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禮中的“納徵”是送聘財,就相當於現在所講的“彩禮”。

首先,彩禮,應重點放在一個彩字,結婚,是一件大喜的日子,在禮儀之邦的中國,為了表示男方的誠意,也為了討一個好兆頭,形成了贈送聘金的習俗。再到禮,禮的重與輕,本來就根據男方家的實力隨心而出。但卻在許多地方演變成,人們攀比心理與當地社會平均接受程度間形成的均衡,就是當地結婚彩禮的風俗,即彩禮的多與寡。再說,為什麼女方在意彩禮的多少。我想有這麼幾個因素:一是古代的婚姻關鍵在於媒婆,即雙方都對方家庭都不瞭解,從物質是家庭的保障角度出發,如果能出得起更多彩禮的家庭,就說明家庭條件好,女兒嫁過去會有物質保障;二是古代人是重要的勞動力,養育女兒對嫁女家庭都會損失許多,再者古代有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的習俗,因此,多要的禮金也無可厚非;三是古代家庭人口較多,男子結婚後既要分家,獨立生活。因此婆家嫁女時,多要點禮就能夠為小兩口多爭取一些財產,也是為了女兒能過的好點。四是養女兒的家庭失去了女兒,想通過多些彩禮為要點養老錢,這自己也是人之常情。畢竟傳統嫁出的女兒與孃家很少來往。五是彩禮的多寡直接關係到孃家人的面子,這也是時至如今還影響著男女雙方間婚禮談判順利與否的關鍵。但是,我們也不排除重男輕女,通過嫁女兒而多要些錢財,讓我們聯想的賣女的感覺。

今天,我們再看彩禮這種習俗,我們要彩禮要的是什麼。禮儀之邦講一個禮字,結婚講究一個禮成。法治社會講法字,只要有結婚證即可。但我們深厚的傳統文化讓我們還保留著一些習俗。比如彩禮,我想如果我前面分析的注重彩禮的因素在今天都不成立。一是雙方以自由戀愛,以感情為基礎,那麼就不用去試探對方的家底;二是現代計劃生育後都一個孩子,都是社會的主要勞動力,也分不著是孃家還是婆家;三是當下女方市場,多少男的忘記了自己的娘也忘不了丈母孃。既然如此,彩禮就應該重一個彩字,不要為了父母間的攀比而影響子女的婚姻,忘記那個禮吧。否則,就只能讓人想到拆散小兩口,或者想要財吧?

即使退一步說,如果雙方自由戀愛,那麼請尊重雙方的感情;如果是通過不信任媒人的介紹、通過某某大型服務類節目,或者網站、QQ等社交媒體認識的,我想傳統的一些考慮還是適用的,子女也應該站在父母的角度想想,畢竟父母經過了許多,更多的為了子女著想。

最後,想用觸龍說趙太后裡面的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既然都到了結婚的時候,就不要為了點彩禮而傷了和氣,畢竟結婚了就是一家人,要吃一鍋飯,畢竟現在都只有一個孩子。結婚容易,家庭不和的也大有人在。

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