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藏族,你知道的還遠遠不夠……

提起藏族,一般給人的感覺總是神秘的,那是因為很多人都對他們知之甚少。

關於藏族,你知道的還遠遠不夠……

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

後來,經過不斷的發展和演變、不斷的擴張和收復,西藏變成了如今的西藏……那麼,如何去認識西藏呢?

按照藏區傳統的地理觀念,整個藏地由高至低被劃分為上、中、下三大區域,有上阿里三圍、中衛藏四如、下多康六崗的說法。

關於藏族,你知道的還遠遠不夠……

上阿里三圍

阿里三圍來歷

據藏族民間傳說,公元901年,篤信佛教的吐蕃贊普熱巴金被他的哥哥朗達瑪殺害,篡奪了贊普大位。

五年後,朗達瑪被熱愛佛教的密宗大師拉隆·貝多殺死,藏區陷入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動盪和戰亂之中,隨後出現了大小七個王國。

為了王位繼承權的歸屬,朗達瑪的兩個異母兒子臥松與雍丹相互鬥爭。臥松之子貝考贊為奴隸起義軍所殺,貝考讚的兒子吉德尼瑪袞見大勢已去,迴天無力,便帶著三個大臣和100多人為逃避追殺,遠遁阿里高原,被那裡的象雄王(此時為吐蕃的藩屬)扎西贊收留,並被扎西贊收為婿,後來扎西贊把王位傳給了他。

吉德尼瑪袞將吐蕃王朝先進的文化引入象雄,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與吐蕃平等的古格王朝,屹立阿里高原近八百年。

吉德尼瑪袞晚年時,將王國分給三個兒子,長子貝吉袞封芒(康)域(即後來的拉達克王國),次子扎西袞封佈讓,幼子德祖袞封象雄,這就是阿里三圍的來歷。

關於藏族,你知道的還遠遠不夠……

其實,上阿里三圍是在清代歸入西藏噶廈政府管理,現為我國西藏阿里地區。

具體來說,曾經的上三圍主要是指今西藏普蘭、札達、日土這3個縣,這三個縣被稱為雪圍、林圍、水圍。即被雪山、林木、水域環繞之地。

中衛藏四如

因雅隆河谷是吐蕃王朝王室發祥之地,拉薩是吐蕃王朝的首府,故稱其中拉薩河流域和雅隆河流域的“衛如”和“約如”為“衛”,意為中心部分,將年楚河流域及其以西以北的“葉如”、“藏如”合稱為“藏”,意為雅魯藏布江上游南北兩岸地區。“衛”和“藏”合稱為“衛藏”,即表示吐蕃王朝的本部地區。

關於藏族,你知道的還遠遠不夠……

現在“四如”分別是:藏如(今日喀則地區江南地段)、衛如(拉薩市轄區)、約如(以山南群結的昌珠寺為中心的山南地區)、葉如(日喀則江北地段)。

這些組織剛好遍佈拉薩周圍,緊緊的形成了保衛拉薩的群結,因此也成為了“衛藏”。

下多康六崗

“多康”是藏語中的“安多”和“康”兩個名詞的組合。

“六崗”也是藏族傳統的地理概念,據《安多政教史》記載,六崗指的是:色莫崗、擦瓦崗、馬康崗、繃波崗、瑪扎崗和木雅熱崗。

關於藏族,你知道的還遠遠不夠……

六崗具體方位:

1、色莫崗:在金沙江和雅礱江上游之中間地帶,在現在甘孜州的白玉、鄧柯、石渠境內;

2、擦瓦崗:在怒江和瀾滄江中間地帶,在西藏自治區八宿、左貢縣境內;

3、馬康崗:在瀾滄江、金沙江兩河上游中間,元朝置萬戶府,歸宣政院管。今西藏自治區昌都、察雅、芒康等縣境內。

4、繃波崗:在金沙江和雅礱江中下部地帶,元朝設置達魯花赤2名,歸宣政院管。在現在的甘孜南部和雲南西部一帶。

5、麻扎崗:青海黃河以南至雅礱江上游東部地帶,今四川甘孜州乾寧縣以北至青海境內。

6、木雅熱崗:在雅礱江中游東部地帶,今四川甘孜州乾寧以東康定等縣境內。

依據方言不同則可以將大藏區劃為“法域衛藏、馬域安多、人域康巴”。

關於藏族,你知道的還遠遠不夠……

法域衛藏

衛藏地區以雅魯藏布江流域為中心,主要以崗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大斷裂帶作為劃分藏北、藏南的界限。河谷與盆地相間,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土地資源集中,且雨量充沛,適合於農作物的生長。

關於藏族,你知道的還遠遠不夠……

藏族的第一個贊普聶赤贊普、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第一片農田、第一座寺院桑耶寺,還有雄偉的布達拉宮……都誕生於雅魯藏布江流域,因此可以說,這裡就是孕育藏族文化的的搖籃,並且佛家三寶的興盛(大昭寺、札什倫布寺、昌珠寺等),使得這一區域被稱為法域。

關於藏族,你知道的還遠遠不夠……

“衛藏”一詞的出現可追溯到元朝統一藏族地區、扶植薩迦派建立地方政權時,後來由於清朝將“衛藏”地區定名為“西藏”,“藏”成為“烏思藏”、“衛藏”,“西藏”稱謂的專用地名變成對整個“衛藏”的簡稱,以後就有了以拉薩、山南地區為“前藏”,以日喀則、江孜地區為“後藏”的習稱。

人域康巴

康巴。主要是現在西藏自治區的昌都地區、那曲地區東部、林芝地區東部、青海省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

關於藏族,你知道的還遠遠不夠……

“康”是邊地之意,“巴”是人的意思,“康巴”即康區的人,使用康方言。康巴人世代生活、棲息在川、滇、青、藏交界的橫斷山脈地區,山高谷深,江河縱橫,嚴酷的自然環境,讓這裡的藏民們既保留了更多的民族野性,又塑造了強悍豪爽的性格。

關於藏族,你知道的還遠遠不夠……

有云“康巴的漢子,丹巴的女子”,康巴的漢子五官立體,身材魁梧,男人味十足,現在甘孜州雅江縣還有一個康巴漢子村,裡面的男子都高大硬朗,身高普遍在180以上,五官線條明顯;丹巴的女子則秀麗貌美甲藏區。

康巴文化獨樹一幟,特點鮮明,是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康巴地區的歌舞飄逸瀟灑、剛勁有力,尤其是玉樹的舞蹈,雄健流暢,聞名遐邇。據說當年迎娶文成公主時,就有玉樹的歌舞隊。

馬域安多

安多。主要包括青海的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自治州、海東地區和黃嵐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羌自治州。“安多”一詞是取阿尼瑪卿雪山和多拉讓摩山(積石山)名的頭一個字組成。並且由於地域遼闊廣大,安多馬匹一直被認為在藏區最為優秀,所以稱為馬域。

關於藏族,你知道的還遠遠不夠……

歷史上安多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自古以來就與東邊的漢文化和北方的阿爾泰文化聯繫密切,吐蕃、匈奴、吐谷渾、蒙古、土、回、撒拉等族的先民們,在歷史的變遷中相互融合與交流,逐步形成了今天獨特的安多文化。

安多既是宗日文化和卡約文化的故鄉,也是漢文史籍中諸羌文化的中心。

關於藏族,你知道的還遠遠不夠……

宗喀巴

安多有歷史上最繁榮和開放的青唐角廝羅文化,藏傳佛教後宏期“下路宏法”的策源地和被稱為“第二佛陀”的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還有安多文化中心之一的拉卜楞寺和名滿藏區的熱貢藝術。

這裡名人輩出,曾經湧現出了像宗喀巴、更敦群培、十世班禪大師等學術大師和高僧大德。

其實,說到藏族,不能不提的還有他們的節日。熟悉藏族的人都知道,藏族的節日是非常多的。

其中最為隆重、最具有全民族意義的要數藏曆新年。

關於藏族,你知道的還遠遠不夠……

藏族稱新年為“洛薩”,藏族的新年有兩種,一種是藏曆農家年,一般只在西藏日喀則帶,其中包括西藏拉薩的尼木縣,是後藏一帶的藏族過的新年,他們把每年的藏曆十二月一日定為藏曆農家新年。

另一種是西藏大部分地區,都過的藏曆每年一月一日的新年。藏曆是中國藏族人民的傳統曆法,基本上與夏曆相同。

關於藏族,你知道的還遠遠不夠……

轉山會是藏族傳統節日,又稱沐佛節、敬山神,在甘孜、阿壩藏族地區普遍流行。

每年這一天,甘孜藏區遠近群眾身著民族服裝,在馬山上和折多河畔彙集,人們先到寺廟裡燃香祈禱,焚燒紙錢、然後轉山祭神,祈求神靈保佑。然後,支起帳篷進行野餐,演藏戲、唱民間歌謠、跳鍋莊舞、跳弦了舞,騎手們還進行跑馬射箭比賽。

關於藏族,你知道的還遠遠不夠……

雪頓節是藏族傳統節日,起源於11世紀中葉,藏語“雪”意為“酸奶”,“頓”意為“宴會”,雪頓節即為酸奶節,每逢藏曆六月三十日舉行,為期四至五天。據佛教規定,出家比丘在一段時間內禁止出門。夏季藏曆六月底期滿,比丘出寺下山,世俗百姓以酸奶子進行施捨。

17世紀中葉,清朝正式註冊封五世達賴和四世班禪後、西藏各地著名的藏戲團體集中到拉薩為雪頓節助興,雪頓節活動演變成為以藏戲會演為主,宗教和文娛活動相結合的重要節日;故又稱“藏戲節”,因其範圍侷限在寺廟外,並以哲蚌寺為中心,故稱為“哲蚌雪頓節”18世紀初,雪頓節活動中心從哲蚌寺又轉移到羅布林卡,允許市民入園觀看藏戲。

關於藏族,你知道的還遠遠不夠……

節日期間有哲蚌曬佛、藏戲表演,逛林卡等活動,每年的藏曆六月三十日,拉薩市西郊的哲蚌寺都舉行盛大的“展佛”活動,讓更多的信徒有機會膜拜佛租,節日期間,羅布林卡在內,人山人海,林木間到處是帳篷、地席、藏族群眾歡聚在這裡喝著青稞灑、酥油茶,吃著酸奶子、並觀看藏戲和欣賞各種文藝節目。

……

當然,他們的節日太多,還有女兒節、望果節、菜花節、薩嘻達瓦節……如果要細細道來,估計說好久也說不完。那為什麼他們的節日那麼多呢?

關於藏族,你知道的還遠遠不夠……

一是自然條件的因素。嚴酷的自然條件隨時威脅著人類的生存,這在遠古時代更為突出,甚至在近現代以前也是如此。因此,藏民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向他們認為決定他們生存權的大自然祈求,這種原始的崇拜通過一定的形式表達出來就誕生了節日。至今,我們仍能看到藏民族節日中對天神、地神、山神、豐收之神、狩獵之神等的崇拜。

關於藏族,你知道的還遠遠不夠……

二是人口的因素。由於惡劣的自然環境,歷史以來西藏的人口一直處於低水平發展中;同時,因為地域的遼闊,使得本來就不多的人口更顯得稀少,因此人們就更加渴望與外人交流。如果你去過雪域高原,經歷過那種跋涉數千裡,終於看到了一個人的喜悅,你一定能理解藏民族為什麼喜歡過節。為了滿足人們渴望相聚的要求,節日這種人們相聚,交流感情的方式也就順勢誕生了。同時,節日的相聚,也一改往日沉寂單調的生產,讓人們抒發情懷,享受精神的快樂。

關於藏族,你知道的還遠遠不夠……

三是生產、生活方式的因素。如果把藏民族每個節日的誕生原因細細分析,我們會發現,牧區的節日明顯帶有牧業色彩,比如賽馬節、割草節等;而農區的節日則明顯帶有農業特徵,象望果節等,這就是長期以來在生產和生活方式影響下誕生的節日。同時,長期以來,在商品經濟不發達的西藏,人們也很難完全做到自給自足。通過節日的相聚,人們不僅交流了思想感情,也同時藉機交流了勞動成果,達到維持再生產的目的。

關於藏族,你知道的還遠遠不夠……

四是宗教傳播的因素。西藏的藏傳佛教並不是西藏本來就有的,但能在西藏廣泛傳播,是離不開節日的。以節日的形式傳播宗教,縮小了人們與宗教的距離,便利了人們對宗教的理解,讓人們樂於接受,從而達到廣泛傳播的目的。正是這樣,我們才不難理解,為什麼西藏的眾多節日都與宗教有關,為什麼眾多的宗教節日都由百姓來慶祝,為什麼眾多節日的宗教化與世俗化能和諧統一。

———— / end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