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等人?多元社會,拒絕身份歧視!

來源 / 半月談

下等人?多元社會,拒絕身份歧視!

這是一個收入分化、利益多元、結構轉型的社會。

我們在努力消弭貧富差距的同時,正直面日漸凸顯的社會分化。認同還是疏離?融入還是區隔?叩問著每個人的認知和抉擇。

不久前,媒體上曾有一場涉及“下等人”稱謂的爭議。雖然風波已經平息,但是,它所映照的社會歧視現象,卻其來有自,也了猶未了。人們還當記得“我們也不是完完全全的老百姓,我們也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然表白,“你就配掃地,你兒子也就配掃地”的惡語相向;人們不會忘卻校園裡“我爸是李剛”的強橫引發的社會吐槽;人們在當下或許正無所顧忌地直接參與網絡世界形形色色“鄙視鏈”的宣洩和排序……

顯然,社會歧視的問題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依然是一個堅硬的阻礙。

這是一種社會病。它呈現的不僅是個體行為,而且是一種社會心態;它折射的不僅是自我構建,而且是一種社會區隔;它傳遞的不僅是話語暴力,而且是一種社會擠壓。

任其蔓延,就會扭曲社會認同,導致社會排斥,趨向社會斷裂。

拒絕身份歧視,我們先當矯治其深層的社會癥結。

首先,在新的社會變遷中,身份區隔牽扯的是傳統的特權觀念。

我們正經歷一場偉大的變革。以往的階級之間的分野不再流行,城鄉分割的鴻溝正被跨越;嶄新的社會層化現象已日益分明,資源配置格局也日漸多樣。但是,身份、地位、聲望,在社會上依然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本,千百年來積澱的上下尊卑的等級觀念依然根深蒂固,中國人普遍的心智模式還難以徹底掙脫傳統封建文化的羅網。擁有種種權力和優質資源的一些強勢群體,不甘“泯然於眾人”。於是,著意強化社會區隔,彰顯特權意識,就成了他們的自然抉擇。

近日,筆者看到《半月談》上的一篇文章《官場陋習侵蝕部分學生組織》,文中有部長要求部員記住學生會主席團所有“領導”的長相,在校園裡碰上了,不能喊師兄師姐,要大聲喊“主席好”。

這種陋習的深層,隱藏的就是身份的區隔和歧視。

其次,在新的社會流動中,精英炫耀糾結的是扭曲的心理焦慮。

這是一個流動社會,也是一個風險社會。不確定性、不安全感,是這個轉型社會的鮮明特徵。教育、醫療、養老的巨大壓力一時還難以化解,房價上漲、房租高企、房貸沉重的難題求解還有待長效機制建設,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平臺跑路等投資理財的風險還缺乏有效監管,社會向上流動的通道依然保留著,向下滑落的大門也在敞開著,精英人群的心理焦慮也油然而生。他們竭力要從身份、地位、聲望的精神消費中掙得最後一絲顏面,要從膨脹自我睥睨眾生中找回往昔的那份虛榮。於是,炫耀和失落,憤懣和自戀,霸凌和浮躁,構成了他們焦慮心理的多重鏡像。

再次,在新的社會競爭中,社會排斥折射的是唯我的冷漠心態。

市場經濟奉行優勝劣汰,消費社會看重物質利益。在社會高揚理想信念、價值理念和道德觀念之際,也有“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將個人的私慾當作唯一的追求目標,在媒體傳播草根英雄、身邊好人、現代鄉賢之時,也有提防陷入“互害型社會”的警鐘在我們耳邊一次次敲響。世界已然很近,就像你的鄰家大院,輕輕地伸手摁響門鈴,就可一步跨入。人心或許很遠,遠得有千溝萬壑,於是就有了原子化、陌生化、叢林化的社會流變。當冷漠成為一種社會心態,不同階層間的涼薄和鄙視、侵奪和擠壓,就隨時可能不期而至。

多元社會,如何去增進社會認同、擴大社會融入、實現社會和諧?

根本在於弘揚社會的核心價值,在制度性的保障中,培育每一個國人的公民意識、平等觀念和現代文明。

從傳統社會進入現代社會,每一個人都是主體,都應有自由選擇自由發展的空間和機會,每一個人都是公民,都應有不可讓渡不可剝奪的權利與尊嚴。由此,我們方能在共建共創美好生活的進程中,公平地實現成果的共享共贏。平等,是社會主義最閃亮的價值標識。“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國家憲法最簡明的價值宣示。平等的真諦,就是保障公平正義,讓每一個人都能享受有尊嚴的生活。

社會生活中,無論財富、文化、身份、地位、聲望,差異是自在的,層化是客觀的,多元是必然的。只是,所有這些差異、層化和多元,都不能構成社會融合的障礙。現代文明,指向的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偏見來自隔閡,歧視來自狹隘,誰也不曾也不應擁有什麼先在的道德優勢。面對平凡的生活,面對身邊的人們,無論你是怎樣的富有,有怎樣的尊榮,都應始終懷揣一顆虔誠之心、敬畏之心。

等級制度,是一種封建殘餘;身份歧視,是一種社會霸凌。

融入多元社會,建設現代文明,請從學會包容和尊重起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