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關內侯要說賜,而其他侯卻是封呢?

在看史書的時候,每次看到論功行賞的時候,都會出現賜關內侯,封某某侯的字樣。封侯就意味著擁有食邑,不同的侯,食邑的數量也不同,但都說封侯拜將,沒有說賜侯的。同樣是侯,為什麼會有封和賜的區別呢?

爵位是我國古代用以表示身份等級和權力高低的封號。據《通典》記載,堯舜禹時期,便有了我們熟知的公侯伯子男這五種爵位。到了周朝時,這些爵位等級依然存在,比如我們常常說的宋襄公,魏文侯,智伯等。到了戰國時期,又出現諸如君的爵位,比如商君,其封地就在商地。

為什麼關內侯要說賜,而其他侯卻是封呢?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為了激勵百姓們英勇殺敵,設置了二十級爵位。一公士 ,二上造 ,三簪嫋 ,四不更 ,五大夫,六官大夫 ,七公大夫 ,八公乘 ,九五大夫 ,十左庶長 ,十一右庶長 ,十二左更 ,十三中更 ,十四右更 ,十五少上造 ,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 ,十八大庶長 ,十九關內侯 ,二十徹侯。徹侯就是後世所追求的的列侯。從秦國的爵位等級可以看出,關內侯是次於列侯的。關內侯只有封號,沒有封國,只有少數幾戶食邑。所以,關內侯的爵位是賜,以示恩德,而列侯的爵位是封,以示榮譽。

徹侯變為列侯,則是在漢武帝時期,古人講究避諱,尤其是皇帝的名諱。漢武帝叫劉徹,那麼天下人就不能有叫徹的,以此來顯示帝王的至高無上和唯一性。就比如光武帝之後把秀才叫茂才,也是因為要避光武帝劉秀的名諱。

由於連年征戰,為籌措軍費,漢武帝開始售賣爵位,當兵的拼了命才博得的爵位別人用錢就可以買到,這讓士卒們感到了羞辱,於是,漢武帝由另設武功爵十一等。一級造士,二級閒輿衛,三級良士,四級元戎士,五級官首,六級秉鐸,七級千夫,八級樂卿,九級執戎,十級政戾庶長,十一級軍衛。

東漢末年,曹操直接廢除了二十等爵和十一等爵,新設立了名號侯、關中侯、關外侯、五大夫侯,但沒有封國和食邑,只是一個光榮稱號。曹丕建立曹魏後,又設立了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侯、關內侯。曹操設置的幾個侯依然保留,在原來公侯伯子男和關內侯的基礎上加了王爵,縣侯、鄉侯。比如曹植被封為陳王,張飛被封為西鄉侯。此時,關內侯依然是一個比列侯低一個等級的爵位。

西晉的爵位比較複雜,一共十八級。王、公、侯、伯、子、男、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郡侯、開國縣侯、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鄉侯、亭侯、關內侯、關外侯。王爵是為皇子準備的封號,傳統的五等爵是為宗室準備的,後面的爵位則是為功臣準備的。

到了隋唐時期,爵位又有了變化。隋文帝置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九等;到了隋煬帝時,只留下王、公、侯

這三等爵,其餘都不要了。所以,我們在看隋唐演義的時候會聽到唐國公、宋國公等。唐朝又分親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承襲親王的為嗣王。比如程咬金被封為盧國公,尉遲恭被封為鄂國公。唐朝的封爵是有食邑的,親王一百頃,郡王五十頃,國公四十頃,郡公三十五頃,縣公二十五頃,縣侯十四頃,縣伯十頃,縣子八頃,縣男五頃。所以,唐朝的爵位是比較值錢的。

為什麼關內侯要說賜,而其他侯卻是封呢?

明朝的封爵比較嚴謹,"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予。"這和漢朝“非劉氏不得封王”,“非軍功不得封侯”差不多。所以,漢武帝想給李廣利封侯,還得讓他去帶兵打仗,賺點軍功才可以。

清朝的爵位比西晉的爵位更復雜,有宗室、功臣、外藩三種。宗室爵位十二等,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一至三等鎮國將軍、一至三等輔國將軍、一至三等奉國將軍、奉恩將軍。看清宮劇的都知道,四爺是和碩雍親王,八爺是和碩廉親王。在清朝初年還有八大鐵帽子王,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鐵帽子王的意思就是,他們的王爵是世襲的,不會降級。其他的封爵都會在世襲時逐級遞減,比如他是親王,他兒子就成了郡王,他孫子就是貝勒。

功臣的爵位則是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

外藩蒙古爵位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札薩克臺吉、臺吉。

為什麼關內侯要說賜,而其他侯卻是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