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是國家高級機密 打電話必須用暗語 使中國成唯一擁有氫彈國家


落後就要捱打,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二戰後,各國都把精力放在了核武研製上,特別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不甘落後。兩國都在原子彈的基礎上造出了氫彈,爆炸量是原子彈的百倍,但因保管困難,2012年美蘇開始銷燬氫彈,現在只有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有30枚氫彈戰備值班的國家,主要是因為我國一專家研製出獨特易保存結構的氫彈,論起這位功臣,大家可能不熟悉,因為名字一度都被列為國家高級機密,他就是中國氫彈之父-于敏。

于敏,出生於1926年,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人,28歲考上北京大學工學院,後轉學理論物理,成績優異,畢業後被錢三強收入麾下。1960年底,以于敏為主的一批年青科學家開始研究氫彈,其實當時于敏的物理基礎研究已經初見成效,再轉戰核武研究,意味著他要放棄光明的前途,不僅如此,而且核武研究任務重,還需隱姓埋名,但最終考慮到國家民族的需要,他還是選擇了這條路。

對於核武研究,時間就是一切,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人花了七年三個月,英國四年三個月,法國八年六個月,前蘇聯四年三個月。氫彈研究最大的困難就是計算繁雜,于敏是所有專家中唯一一個沒有出國留學的人,但他依靠自己的勤奮與聰慧,手握一把計算尺,在設備落後的情況下,頭懸梁錐刺股,硬是算出研究成果報告69篇,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只用了2年8個月我國就完成了從原子彈到氫彈的跨越。


2012年開始,俄羅斯開始銷燬所有氫彈,一年後美國也開始陸續銷燬,而英法早就不生產氫彈了,五大常任理事國,僅中國還保有30枚氫彈,並且戰略值班。表面上美俄在向無核化積極邁進,實則是這兩個大國沒有低成本且安全的氫彈保管技術。但中國氫彈結構不同,採用的是于敏結構,是以于敏為首的專家團隊,獨闢蹊徑,取西方的精華後去其糟粕,最終找到的解決途徑,而且體積小、結構穩定,易於長期保存。

于敏這類人才在當時屬於高度機密,據他後來回憶,打電話常要用暗語,比如有一次研究工作取得重要突破,打電話鄧稼先請求前來幫助:“我們幾個去打獵打到一隻松鼠”,鄧稼先:“你們幾個享受了這美味大餐嗎?”于敏:“沒,要留作標本,但它身體結構特殊,解剖人手不夠” 鄧稼先:“好,我立即到你那裡去”2015年1月9日上午,于敏院士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主席曾親自為他頒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