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扶貧補齊「一公里」

鄉村醫生人手一臺健康一體機,村衛生室按照規範“六室分開”,山上的村衛生室遷到山下……今年,宜秀區實施基層醫療衛生雙基提升工程,大大提升了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基礎設施和服務能力。長期以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農村貧困地區突出的社會問題和頑疾,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的提升為健康扶貧戰略補齊了“腳下一公里”。

農村就醫條件提升

9月30日上午,在宜秀區五橫鄉虎山村衛生室,幾名患者正在吊水,醫生楊肖鵬正在用新購置的健康一體機為病人測量血壓。

“過去上門問診,體溫計、血壓表、聽診器必帶,也只有這3樣功能,要做心電圖、血糖等等則要轉至上級醫院做。健康一體機包含了所有功能,並且可以拎著就走、上門服務,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也為行動不便的患者帶來便利。”楊肖鵬說。

現在,虎山村衛生室2名醫生已實現健康一體機人手一臺。除新增健康一體機外,在衛生室,診斷、治療、輸液等處置室也在今年8月經過佈局改造,按照規範實行“六室分開”。

為助力脫貧攻堅,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今年,宜秀區安排126萬元專項資金實施基層醫療衛生雙基提升工程,用於提升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基礎設施和服務能力,進行衛生室標準化改造,購買健康一體機,提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能力等。

在楊橋鎮倉房社區三官廟路口,今年8月新投用的社區衛生室改變了過去多年居民就醫困難的局面。衛生室醫生胡壽平告訴記者,他從2013年起為倉房社區居民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但那時的衛生室離得很遠,在石塘咀,居民要走5公里路,很少有倉房社區居民找到那裡看病。

“因為社區內沒有衛生室,過去看病,一般就近到鎮衛生院,也是很遠的,尤其像我家在山裡,看病跑一趟很麻煩。現在衛生室就設在社居委邊,很方便。”正在吊水的居民劉紅蓮說。

利用雙基提升工程資金,社區提供場所,在社區中心位置建設了新的社區衛生室,胡壽平說,現在每天都有十幾人來看病,許多人改變了“小病拖、大病扛”的思想。

花山村原衛生室建於上世紀70年代,至今沒有一條路可讓車子開上去,房屋也已成危房,七八十級臺階讓患病群眾望而卻步。在本次雙基提升工程中,花山村在村幹道上村部邊新建一個300多平米的標準化衛生室,將大大提升當地村民的就醫條件。記者採訪時,新的村衛生室正在建設,預計10月底完工。

健康一體機使用、遠程心電會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範化……今年以來,宜秀區衛計委組織鄉村醫生200餘人次進行相關培訓,各鄉鎮衛生院針對醫療安全、公共衛生、健康脫貧等重點工作,組織村醫集中培訓60餘期。軟硬件提升,同步提升了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貧困患者更多福祉

長期以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已成為農村貧困地區突出的社會問題和頑疾,在致貧原因中佔了相當大的比例。因病,不僅增添了家庭經濟負擔,還喪失了收入來源。

在健康扶貧工程實施中,貧困人口除享受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政策補償外,2017年,健康脫貧兜底“351”及慢性病費用補充醫療保障“180”項目也納入省民生工程。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省內醫療機構產生的合規醫療費用,通過基本醫保等綜合補償後,在縣域、市級、省級醫療機構就診的,個人自付費用分別實行0.3萬元、0.5萬元和1萬元封頂,超過部分由政府兜底保障;貧困人口慢性病門診1個年度內門診醫藥費經三保障一兜底補償後,自付醫藥費再按80%給予補償。至此,該區貧困人口住院實際補償已超過90%。

2014年起,宜秀區開始實施上消化道腫瘤篩查及早診早治項目,通過胃鏡點染色技術,能及時發現上消化道癌前病變細胞並鏡下剝離,可將上消化道癌消滅在萌芽狀態。

今年5月,楊橋鎮倉房社區69歲居民王付玖在上消化道早期腫瘤篩查中被發現胃部有一個早期腫瘤,此前,他多年胃部不適。發現早期腫瘤後,王付玖在我市一家3甲醫院住院進行微創手術切除並持續治療,早期腫瘤隱患基本消除。今年8月,他再次住院進行腸手術。前後花費近4萬元,因享受351政策,他個人自付4600多元。

五橫鄉虎山村四民組67歲貧困戶餘雙喜,自身患有腦梗及高血壓,妻子吳小林也患有慢性病。今年,吳小林因冠心病及肺炎在我市多家醫院及五橫鄉衛生院住院4次,共需花費62000多元,個人自付僅4200多元。

吳灣組65歲貧困戶鄧翠珍患糖尿病已有三四年,過去每月吃藥要花費400多元,因為兒子還在讀大學,藥費負擔不起,由兄弟姐妹幫助給付。現在每個月吃藥,已經不用花錢了。

鄧翠珍還簽有家庭醫生,每月村衛生室醫生上門量血壓、測血糖,進行健康指導及科學用藥,一年進行一次全身體檢。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也是健康扶貧工程的一個重要項目,為貧困人口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實行鄉村醫生簽約服務,包括貧困人口新生兒疾病免費篩查、婦女“兩癌”免費篩查、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等。

自去年1月起,宜秀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區內基層公立醫療機構就診的實行個人自付“零收費”制度,貧困人口經“351+180”綜合醫保保障後,剩餘個人自付部分由醫療機構全額墊付,個人零付費,貧困人口看病負擔進一步減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