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妖對話賈樟柯,我爲什麼要離開縣城去北京

綠妖這樣介紹自己:是一名縣城青年,現居北京,做過工人,現媒體從業人員。

在沒來到北京之前,綠妖在縣城的一所變電站上班,上一天,休息三天。主要的工作是用拖把清潔值班室地板及黑色皮革絕緣墊,這份工作對於她來說,實在是太清閒了。

她說:我拿這麼多時間去幹嘛呢,對於一個縣城青年來說,這時間充裕到讓人絕望。

她覺得自己的故鄉太小,縣城的夜晚,過了12點,視線所及,一片漆黑,這漆黑也讓她窒息發瘋。

於是,她離開了故鄉,她選擇了一個巨大、巨大的城市,這並不是命運所給予的。

千禧年的時候,她來到了北京。她腦海中亮起的第一個關於北京的畫面,是2001年11月22日,小雪,小雪夜未下雪,但刺骨的冷。

她頭一次參加北京飯局,都是熟悉且陌生的網友,其中有編劇史航。他們相識於網絡,都是文藝小青年。

那時候聚會,還不想現今人手一部智能手機,大家出門,要麼帶書,要麼帶碟。見面第一句就是:最近看了什麼?

大家嗡嗡地談論著黑澤明費里尼安東尼奧尼,以及羅大佑、侯德健、 崔健、侯孝賢、賈樟柯、阿莫多瓦……

談《巴黎燒了嗎》《流放者歸來》》《光榮與夢想》《伊甸園之門》……

談文學、談電影、聊人生、聊理想。

感覺與身邊的世界格格不入的他們,在聚會中,彷彿進入了另一次元,現實世界被稀釋,不再堅硬,而精神世界,彷彿凝固成發光的空中樓閣。

在北京,她曾經的沉默有了對應,有了觸摸。世界如一匹寬熒幕,開始在綠妖的眼前舒展。

她雖然離開了縣城,進了大城市,買房定居,但是她隨身攜帶的故鄉,她血液裡的父親母親以及“縣城的兄弟姐妹”,依舊在執拗地發生著作用。

她逃離了故鄉,卻成了故鄉的流動博物館。與大城市不斷迎頭遭遇,不斷擠壓,既破敗又哀傷,既淋漓也暢快。

她看過一段寫北京的文字,是她看過最好的一段:

“在北京,一朵花就是在一夜之間橫空出世,啪地照亮整片夜空。沒有來路,也沒有去路,她要麼是一朵跳出光線的花兒,成為光本身,要麼什麼也不是……

北京和那些花兒的關係是有些特別的。只有在這些花兒面前,北京有特別卑躬屈膝,特別遷就的一面。是什麼?有什麼是它沒有,所以要像她們得來的呢?

……

它唯一缺的是氣味……沒有這些花兒連續地、日夜地開放,這座城市將痛苦地面臨自己真實的衰老和死亡。”

绿妖对话贾樟柯,我为什么要离开县城去北京

關於縣城和城市的關係,綠妖曾經採訪過賈樟柯,發表於《嘉人》雜誌,下面是轉自綠妖整理的對話版,我們依舊能從中得到某些思考。

縣城和我

綠妖:之前總是說你發現了縣城,但沒有問過你跟縣城裡的人們的關係。

賈樟柯:我過去重要的生命經驗都是縣城給我的,如果沒有縣城,可能就隨波逐流了。拍電影,到目前為止,拍的都是我的間接經驗,現實發生什麼我就拍什麼。我自己的直接經驗只拍了半部,就是《站臺》。

直接經驗是一種灼傷,它未必發生在我自己的身上或家庭,比如說死亡,我記得是上小學二三年級時,一個同學的媽媽去世了,她是騎自行車時,風很大把一堵牆吹倒,她被壓死了。還有一個同學,家裡是修自行車的,八十年代時開始修輕騎,有輛車修好了讓他騎出去試,騎出去就發生了車禍。

它會對我有很多影響,包括性格,還有對人世間的看法就會發生改變。去年的時候我一直在強調貧窮,我覺得這些都跟貧窮有關係。

綠妖:所以你找到貧窮這個線把它們都穿起來。

賈樟柯:對。去年我講(整個社會)是個兩極,一方面國家給人印象很富有,但另一方面貧窮越來越需要我們去關注,我們已經忘了這個國家還是一個很貧窮的國家,或者說還存在貧窮。貧窮並不因為這個國家整體財富多了就不貧窮,貧富分化,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多數人就變得更窮;還有一種是國強民不富,國家有錢了,但個人怎麼樣。我看到縣城很多家庭並沒有什麼進展,當然隨著時代進步,有了高速公路,麥當勞開到縣城裡,他也能享受到,但具體到生活質量,沒多大改變。

綠妖:這幾年感覺我們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比如在北京,從月收入兩千到十幾萬你都能看到。

賈樟柯:就是拉開了嘛。包括在一個城市裡,上海,北京,看起來都很光鮮,但實際上……我以前講過一個例子,用三種方式去上海,你看到的上海完全不一樣。坐飛機到浦東,有車把你接到香格里拉,你看到的是一個光鮮的上海。如果你從山西坐一個雙層巴士,一路開到上海某個里弄的停車場,你拎著行李出來找地鐵,擠公共汽車,你去找一個三十塊錢一晚上的小旅社,你看到的又是一個上海。所以交通工具已經把人的層面分得很厲害。

所以我從這個角度回溯2008年。這個思考也是從地震來的,地震為什麼有些建築質量不好,因為貧窮,它改變了中國人的心理面目。有些文化人抱怨中國人都不讀書,不看藝術電影,這很正常,因為過去貧窮。

綠妖:你說過縣城的生活極端無聊,所以對一些年輕人來說變成一個兩極思維:要麼縣城的無聊和窮,要麼是大城市的相對自由。但等到發現大城市也有令人難以忍受之處時,縣城已經回不去了。這是否也是很多人的兩難處境。

賈樟柯:沒有一個烏托邦是真的存在的。在礦區你想去縣城,到縣城想去大城市,到北京想去紐約,到紐約又感覺想回來。沒有一個理想的落腳點。

但如果一個社會允許人們流動,在這個流動的過程中他會找到適合的地方,有些人就能實現自我。我那時候為什麼非要到北京,因為喜歡電影,我沒辦法在汾陽變成一個導演。我是先移動到太原,學畫。這有它的歷史原因,因為計劃經濟,它弄得每個地方的資源完全不一樣。在汾陽,我看不到任何畫冊。

但到山西,我就可以到外文圖書陳列室看。梵高啊,雷諾阿啊,立體主義、印象派都大量的看。計劃經濟沒有畫廊,沒有音樂廳,九十年代初時,我們一撥學畫的同學,坐一晚上火車到北京看羅丹雕塑展,早上六點多,坐電車到美術館,看到下午閉館,坐火車再坐回來,可以省住宿的錢。你在太原是看不到羅丹展的。

後來我看很多史料,49年之後的確是造成很多不公平,以前城鄉差異沒那麼大,心理差異也沒那麼大。我們那個中學,49年前後,擔任老師的大部分是歐美留學回來的,它跟北京上海的老師沒什麼差別,因為鄉村給他的薪水,特別是尊嚴不比大城市差。49年之後,用行政的辦法把中國變成一個等級制度,以前鄉村的商人跟城裡的商人沒有什麼區別,比如山西的大院都在村裡呀。

綠妖:他們走到京城一樣很氣派的。

賈樟柯:對,生活在山西,跟生活在皇城是一樣的。但後來這種差別天然劃分了等級,讓我們的流動失衡。當然,城市化的過程全世界都有:資源越來越集中在超級城市,你在紐約跟在內地一個小鎮接觸到的精神資源是完全不一樣的。但你生活在普羅旺斯跟在巴黎,並沒有尊嚴上的差別。

綠妖:這讓我想到陳丹青常常在文章裡寫鄉紳階層的消失、江南水鄉的消失。我覺得你們說的有異曲同工之處。

賈樟柯:的確是這樣。比如說戶籍制度。現在都看淡了,但它在關鍵時刻它還是起作用。我自己意識到它是看路遙的《平凡的人生》,我那時是上省重點,有很多同學特別努力,吃窩頭,晚上學到十一二點。那時只知道他們要考師範,後來看路遙的書,突然發現原來是戶口在起作用。因為師範出來是城市戶口,而且可以當老師。

綠妖:對,有成千上萬的人來到城市,他們買房子,工作十幾年,但當他們生了孩子要上學時,才發現那個障礙還在,他們沒有戶口。

賈樟柯:是一樣的。我看過茅於軾說,中國的三十年大家都覺得變化特別大,但如果你去坐一次火車就會覺得什麼都沒有變。我覺得他說得特別對。你坐火車,要排隊買票,鐵路系統依然是吆三喝四,如果自己開車或坐飛機,你感受不到體制的頑固與存在。就好象我們都不需要戶口,但當孩子要上學,你會發現這個東西它還在。

綠妖:它讓這麼多人這麼大規模的遷徙變得像個幻覺。你已經在這個城市這麼久,你以為你屬於這個城市。

賈樟柯:對,我覺得頭幾代人都生活在兩頭,比如北京,一到非典它就空了,因為北京這裡的主體的居民不認同這個城市,遇到這種事,他還是要回家。或是春節。這個城市是大家來發展、工作、實現自我的地方,但感情上來說並不認同。

綠妖:但你現在會不會跟農村的生活、縣城的生活越來越遠?

賈樟柯:所以說進入城市有兩種,有一種人會切掉自己跟過去生活的聯繫,這種人很多,本來是汾陽的,來了北京後他會說自己是太原的。跟過去的同學、朋友,甚至是家人越來越疏遠,看起來很順利地融入這個城市。(變成一個沒有過去的人)對,他變成一個沒有過去的人。還有一種很自然,比如我在北京,但我(跟過去)有人的聯繫。去年我家出的最大一件事是我二姨家的兒子在井下被砸傷了,現在生命沒問題,但思維不很清晰,他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還要去處理這些事,談判、索賠一大堆。

只要你從人際關係上不切斷,不是你要不要那種生活,而是你逃不掉。

绿妖对话贾樟柯,我为什么要离开县城去北京

就像綠妖在書裡寫過這樣一段話:

誰曾在年輕時到過一座大城,奮身躍入萬千生命熱望匯成的熱氣蒸騰,與生活短兵相接,切膚體驗它能給予的所有。

彷彿做夢,卻格外用力、投入。摸過火,浸過烈酒,孤獨裡泡過熱鬧中滾過。拆毀有時,被大城之煉丹爐銷骨毀形,你摧毀之前封閉孤寂少年,而融入更龐大幻覺之中;

建造有時,你從幻覺中尋回自己,猶如岩石上開鑿羊道,一刀一刀塑出自己最初輪廓;烈火烹油中來,冰雪澆頭裡去。

在現實的塵土飛揚與喧囂之中,你遲早會有一瞬,感到自己心中的音樂,與這座城市輕輕共振,如此悠揚,如此明亮。

誰的生命曾被如此擦拭,必將終身懷念這段旋律。

在書裡,我曾看到這樣一個小細節,她初到北京時,每晚拖著疲憊的身體坐115電車回家,她靠在窗戶邊,頭靠玻璃,風從敞著的窗戶灌進來,精疲力竭地身體裡,仍然有東西在飛舞。

我總是感動於此。

綠妖說:這就是她要的生活,沮喪、疲倦,然而,自由。

整理:阿楠

參考書籍:《沉默也會歌唱》

- END -

绿妖对话贾樟柯,我为什么要离开县城去北京

民謠與詩非常渴求高質量內容寫作者

稿費高,有意向者請加mu-mutong

添加請備註:作者,且附帶作品。

掃碼關注,每日相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