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投資忌盲目「打新」 基本面仍爲投資關鍵

10月10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佈其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報告指出,今年4月港交所推行了新的上市制度,今年在港上市的新股集資活動繼續秉承過去的良好勢頭。截至9月,港股集資總額超過2380億港元,暫為全球第一。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在港交所上市的企業過半來自內地,包括平安好醫生、小米、美團等企業。內地企業掛牌數量的增加,也帶動了內地投資者投資港股的熱情。不過,港股市場與A股市場畢竟存在差異,大陸投資者在參與港股時,應該重點關注哪些問題?

港股投資忌盲目“打新” 基本面仍為投資關鍵

港股“打新”邏輯與A股不同

相關統計顯示,截至10月11日,今年以來在港股上市的企業已達165家,IPO過會數量創近10年新高。此外,今年在港股上市的中資民營企業達82家,佔比近一半。新股發行數的增加,為股民創造了更多的“打新”機會。同時,內地企業在香港掀起的IPO熱潮,也點燃了內地投資者“打新”港股的熱情。

然而,今年出現“首日破發”的港股,卻不在少數。據統計,截至10月11日,在港股上市的165只新股中,有127只破發,破發率近80%,較上半年70.3%的破發率進一步上升。其中,被稱為“第三方支付第一股”的匯付天下、有才天下獵聘、華興資本、小米,以及10月11日掛牌上市的美的置業和贛鋒鋰業,都沒有逃過“首日破發”。其中,美的置業上市首日跌幅為6.59%;贛鋒鋰業上市首日跌幅則達28.73%。今年港股上市首日跌幅最大的股票為創生控股,跌幅達45.56%。

港股的“打新”邏輯,與A股有所不同。長期以來,A股“打新”基本等同於“買到便是賺到”。“港股較A股賺錢的概率更低,此後盈利的倍數也弱於A股。”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目前A股破發的股票不在少數,“打新”可能存在一定風險,港股更是如此。“當前美國加息、國際市場動盪、港股流動性不確定性增強的背景下,使得港股破發的概率較之前更大。”

“港股新股破發的現象較A股更為常見,尤其在權益市場表現不佳的背景下。”滬上某大型私募公司高管對《上海金融報》記者指出,內地投資者習慣了新股上市後連續上漲的狀態,因此在港股“打新”時,並不會過度關注新股相關公司的基本面。而港股市場既有很多“獨角獸“企業,也有很多不符合內地IPO條件的企業,這是內地投資者應特別關注的。“同時,港股二級市場對一級市場的估值模式並非完全認同,如流量、潛在客戶、發展潛力等假設條件,二級市場並不完全買單。”該高管進一步指出。

港股投資忌盲目“打新” 基本面仍為投資關鍵

如何參與港股投資

隨著滬港通、深港通的開通,大陸投資者參與港股更為方便,參與熱情也不斷提高。相關統計顯示,港股通資金淨流入額創4月以來最高單月水平,9月淨流入額達64.9億港元。那麼,在愈來愈多的內地投資者蜂湧而至的背景下,港股該如何投資,投資什麼?

“當前,港股市場屬性比較強,而且分化嚴重,很多企業都符合港股掛牌條件,但在掛牌後企業表現參差不齊,很多企業上市後表現並不穩定。加之港股有比較完善的退市制度,一些達到退市標準的企業會很順暢地退市。而且,雖然港股中的中概股數量越來越多,但這些企業的發展階段與國內A股企業並不一樣,所以投資方式也有不同。”付立春表示,將A股的一些投資方式如趨勢投資、短線投資、投機等運用於在港股,會遭遇比較大的挑戰。

付立春指出,“投資港股市場,需要對股票相關公司及行業有深入瞭解,立足於公司投資價值本身,要分析其基本面,然後結合港股特點進行投資。尤其在當前金融市場風險比較大的背景下,更需要對企業的基本面有全面分析,才有信心去買入、持有。對公司及其所在行業的瞭解和把握程度,是投資信心的來源,也是投資的根本。”

在具體投資策略上,廣發證券研報指出,從港股整體上看,9月股市未能收紅,恆生綜指下跌0.50%,各個指數估值有所分化。同時,大盤股優於小盤股,建議規避個股殺跌風險,把握大盤股機會,關注盈利成長風格動向。行業方面,可積極佈局近期資金流入且估值低位的上游行業,如能源業和原材料業等。

東興證券研報表示,“板塊方面,10月份港股可超配餐飲旅遊、機械、交通運輸、輕工製造、農林牧漁、石油石化、汽車、紡織服裝、食品飲料;標配鋼鐵、國防軍工、基礎化工、通信、計算機、家電、電力及公用事業、有色金屬、電力設備、電子元器件、醫藥、建築;低配房地產、綜合、傳媒、建材、銀行、非銀行金融、商貿零售、煤炭。”

記者 田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