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片藍海 2035年規模達萬億美元

1997年,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出品的一部科幻電影《第五元素》是這樣描繪2263年的:在未來的紐約,汽車都在天上飛著,它們井然有序地排列在各自的航道上;女主人公從天而降砸穿男主人公的車頂後,男主人公按下車控區“自動化”按鈕,就開始與這位“不速之客”聊起來。

20年前,電影裡的這個畫面在當時的觀眾眼裡可能有些“荒誕”、“無厘頭”、“超乎想象”,但是在今天看來,這就是我們正在做的一切,並將在不久的未來變為現實。

12月1日凌晨消息,通用汽車公司於週四宣佈其自動駕駛汽車計劃,並對投資人稱公司將於2019年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城市投放一系列自動駕駛出租車,以應對來自其他研發自動駕駛汽車的企業。

11月17日,大眾集團宣佈一項新的投資舉措,到2022年底,將投入340億歐元(400億美元)在電動汽車、自動駕駛及新型移動出行服務上。今年3月時,大眾集團就已推出名為“Sedric”的無人駕駛純電動概念車。

10月26日,在第十四屆中國國際現代化鐵路技術裝備展覽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經理特別技術顧問何華武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中國無人駕駛高速列車正處在試驗驗證階段,目前正在北京至張家口路段進行試驗驗證,爭取在北京冬奧會和殘運會上向世界展現。

10月26日,由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和朗星無人機公司作為總體單位,聯合航空工業618所、中電54所、航天773所、西工大等單位研發的大型貨運無人機AT200在陝西蒲城內府機場完成首飛,標誌著全球首款噸位級貨運無人機的誕生。

10月10日,梅賽德斯·奔馳的無人駕駛卡車開始上路測試,這也是該卡車首次以半自動的方式在開放的高速公路上行駛。

在感嘆無人駕駛技術為人們生活、出行帶來改變的同時也注意到:由無人駕駛汽車為核心的智能網聯車的出現,已經改變了汽車市場的格局。資本和技術紛紛傾注智能網聯車,想要在這一領域搶佔先機。

德國市場研究公司Statista預計,2017年美國、中國、德國和日本的智能網聯汽車市場規模分別為81.93億美元、30.38億美元、26.2億美元和17.35億美元。

今年6月,清華大學全球產業4.5研究院發佈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全球專利觀察》顯示,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的專利申請在數量上正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已超過4.5萬件,其中近十年專利申請3.2萬件,佔比超過70%。中國的相關專利申請數量最多,佔全球3.2萬件專利的37%,且集中在無人駕駛領域。

這就是當下十分火熱的智能網聯車市場。目前除了大眾、福特、通用、豐田、北汽等傳統汽車廠商外,蘋果、谷歌、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企業也紛紛湧入這個領域跑馬圈地。

為什麼都在押注智能網聯車?

智能網聯汽車是在消費習慣的轉變和互聯網技術的升級這兩者共同作用下催生的。

業內專家指出,“智能網聯汽車作為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的新物種,其發展已經超越了傳統汽車產業範疇,與人工智能、信息通訊、大數據等新技術和新興產業跨界相連,構建起新的汽車產業生態。”

究竟什麼是智能網聯汽車?簡言之就是,能夠接入互聯網,擁有多個傳感器,能夠收發信號、感知周圍物理環境,並與其他車輛或實體互動的車輛。

為實現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可以分為自主式和協同式兩類:前者是基於先進的車載傳感裝置和控制系統,應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汽車對車身自主控制;後者是集成信息通信、車聯網、雲計算等技術,實現車與環境之間信息互聯互通和實時交互。

【汽車自動化等級】

2016年,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制定新的智能網聯車分級標準,將汽車按照智能化和網聯化兩個方向來分級。在網聯化方面,將汽車分為3級:輔助信息聯網、環境感知信息聯網、協同決策與控制。在智能化方面,將汽車分為5級:駕駛輔助(DA)、部分自動化(PA)、有條件自動化(CA)、高度自動化(HA)、完全自動化(FA)。國外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目前處於DA-PA階段,國內則暫時處於DA階段。

《2017智能網聯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的研究發現,在全球智能網聯汽車市場,歐美國家起步更早、發展更成熟,現在主要圍繞自動駕駛技術展開研究,且主要停留在實驗測試階段。另外,由於法律法規的限制,短期內該市場規模不會出現顯著變化。但隨著技術進步、硬件成本降低、市場接受度的提升,該市場將會實現大幅增長。

初期由於無人駕駛技術相對不成熟,市場規模的增長將主要來自技術門檻較低的貨運領域,這種增長有限;後期技術發展成熟後,無人駕駛技術將會在乘用車領域商用,市場規模則會快速增加。

《白皮書》指出,2020年前,全球商用智能網聯市場規模將穩定增長至855億美元,到了2035年這一規模將達到2041億美元;而全球乘用車規模在2020年將達到2207億美元,到2035年則升至7923億,是商用車市場規模的三倍多。

【全球乘用/商用智能網聯車市場規模圖】

中國市場的發展較全球市場晚了約1.5-3年,直到2025年後,中國乘用智能網聯車市場規模才會開始大幅上升;《白皮書》還預計,到203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主要的市場,規模達到3322億美元,佔全球市場的約42%。

【中國乘用/商用智能網聯車市場規模圖】

從體量來說,研究機構BI Intelligence預測,全球汽車總產量在2020可能會增加到9200萬輛,而智能網聯汽車預計將佔當年的75%。根據全球知名諮詢公司麥肯錫11月21日發佈的報告預測,從現在到2020年,中國汽車市場增速放緩至年均8%,但中國市場新車銷量預計將超過歐洲市場和北美市場,達到年銷售2200萬輛,貢獻全球汽車市場35%的增量。

而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今年上半年發佈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指出,“到2020年,汽車DA(駕駛輔助)、PA(部分自動駕駛)、CA(有條件自動駕駛)系統新車裝配率超過50%,網聯式駕駛輔助系統裝配率達到10%。”這就意味著,到2020年中國約有1100萬車具有不同程度的自動駕駛功能,從而能夠極大程度滿足智慧交通城市建設需求,同時,還將帶來整個汽車行業的變革。

無人駕駛:互聯網巨頭爭搶的下一片藍海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全球專利觀察》的調查顯示,在智能網聯車的幾大領域中,無人駕駛領域在華申請專利8764件,全球佔比達61.8%,成為了最受歡迎的領域,也吸引了互聯網巨頭的加入。

在11月初召開的2017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騰訊宣佈推出車聯“AI in car生態系統”,針對交互智能和服務職能為車企提供具體解決方案,開放了五大基於AI的能力:智能語音服務、場景化服務、內容服務、社交服務和運營增值服務。五大能力覆蓋車主的完整生活場景,形成了完整的智能網聯車服務平臺。目前,廣汽集團、長安汽車、吉利汽車、比亞迪、東風柳汽和騰訊車聯已達成戰略合作,成為AI in Car生態系統首批合作車企。

在這之前,阿里巴巴通過發佈AliOS品牌來升級其智能汽車操作系統。10月13日,由阿里巴巴和上汽共同發起的互聯網汽車基金投資成立的斑馬網絡宣佈,攜手阿里巴巴AliOS與神龍汽車就未來汽車智能化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陸續推出搭載AliOS操作系統的智聯網汽車。這也是阿里巴巴宣佈AliOS未來戰略重點為IoT領域,將持續深耕汽車操作系統後,攜手斑馬網絡推動汽車行業智能化轉型的又一證明。

而在國內,最早研究無人駕駛技術還是百度。今年7月,百度推出DuerOS智能車聯解決方案,用以為車主提供智能語音交互、情感化交流、信息服務、閒聊問答、AR導航、個性化內容推薦、疲勞監測、人臉支付等服務,以及下一代沉浸、靈動的人機交互界面。今年10月,百度與北汽宣佈在自動駕駛、車聯網、雲服務等領域達成集團層面進行合作。目前,與百度達成戰略合作的夥伴成員達到近70家,其中包括北汽、奇瑞、比亞迪、一汽解放、福田、現代等大量整車製造商。11月初,百度DuerOS在硅谷啟動普羅米修斯計劃,全面賦能對話式AI。據悉,目前DuerOS已經具備10大類目100多項能力,與中信國安廣視、小魚在家、海爾、聯想、哈曼、TCL、極米、小天才等眾多知名企業達成合作。而在DuerOS之前,百度已在2015年就推出國內第一款跨平臺的車聯網解決方案CarLife,併成熟運用在大眾等知名廠家各類車型上。一汽-大眾在科技創新領域上也不甘示弱,2018年型邁騰搭載著“多重行人碰撞保護”、“MKE智能疲勞監測系統”、“MKB多次碰撞預防系統”、“智能感應雨刷”、“空氣淨化可視化”等智能技術,為時代領創者們帶來全新的汽車駕駛感受,讓駕駛體驗更舒適,更安全,更領先。

BAT的入局一方面加速了智能網聯汽車在國內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將汽車行業從傳統車企領頭轉為了“車企+互聯網巨頭”攜手帶隊的格局。但絕不止有BAT三家覬覦這個市場,放眼全球,谷歌、蘋果等公司也瞄準了這個市場,在大力發展無人駕駛技術,且取得了明顯進展。

2009年,谷歌公司啟動無人駕駛汽車計劃,隨後便推出第一代自動駕駛汽車,至今已發展至第三代。11月24日,Alphabet(谷歌母公司)旗下的Waymo正式宣佈,他們的汽車實現了完全自動無人駕駛(車上沒有人類駕駛員),並且將在未來幾個月推出新的叫車服務。據Waymo方面介紹,該車已經配備了獨一無二的安全特性,以支持完全自動駕駛功能,包括備份轉向、剎車,以及在必要時可將車輛帶到安全地方的計算力和動力。

除了谷歌,手機和PC業務趨於穩定的蘋果,也在無人駕駛領域開始挖掘新的市場。今年4月,蘋果自動駕駛汽車平臺的相關培訓文件和材料被媒體曝光,外界紛紛猜測蘋果也在研究無人駕駛技術。6月,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證實了蘋果正在向汽車市場進軍,專注研發無人駕駛技術。11月29日,蘋果再被曝出可能在亞利桑那租下了一個試車場,用於測試無人駕駛汽車。

對比國內外互聯網企業在無人駕駛領域的研發情況,可以發現,我國智能網聯汽車行業仍處於萌芽階段,較國外仍有一定差距。

6月13日,美國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通過對當今主要的17家發展L4級別及以上無人駕駛技術的公司技術、工程、商業模式這三方面的評估和調研發現,谷歌旗下的Waymo以滿分(13分)位列第一,而中國百度則以8.5分位列第八。

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本和科研力量的傾注,無人駕駛技術將成為智能網聯車的下一片藍海,為各大企業爭搶。

智能網聯車行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智能網聯車不再是單純的交通運輸工具,它一方面會涉及環境感知、智能決策、協同控制等與汽車本身相關的創新技術,另一方面還涉及車與車、車與路、車與人之間的信息交互。

從政策方面看,國際已經將智能網聯車作為“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在實體經濟應用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還將其作為汽車產業重點轉型方向之一。

在搶灘智能網聯車、佈局無人駕駛技術的同時,傳統車企和互聯網巨頭都需要看清行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中國工程院院士、一汽集團公司總工程師李駿認為我國目前發展智能網聯車的優勢在:通訊技術基礎好,且有推進重大戰略的體制優勢。只是,在跟智能汽車關聯的零部件產業,仍然缺少技術基礎。李駿還明確指出了未來在中國發展智能網聯車的機遇:

1.1 智能網聯汽車已經列入《中國製造2025》,從原來偏重新能源汽車發展轉變為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發展。

《中國製造2025》也是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明確了要提高創新能力,實施智能製造,這其中也包括汽車領域。這也意味著,中國市場已經準備好迎接全網聯汽車時代的來臨。從事該領域研究或製造的企業將得到政策扶持,他們也將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汽車行業的市場領跑者。

1.2 國家的需求。

我國面臨二氧化碳的壓力,面臨擁堵的壓力,也面臨交通事故死亡數量持續不降的壓力,所以從市場需求看,對供給端變革的呼聲越來越大。

1.3 社會和市場的重大需求。

根據普華永道發佈的中國內地與香港《2016年智能網聯汽車消費者調查》,75%以上的中國購車者願意在安全性能方面增加投入,60%願意為使用狀態監測、車輛診斷程序和事故數據記錄等車輛管理功能提高預算。

1.4 中國正在創建國家智能網聯創造中心。

對於智能網聯汽車,世界上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而且中國有特殊的出行現狀,所有這些都要求未來中國有自己的智能網聯車標準。我國先後出臺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車聯網和5G發展行動方案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為智能網聯車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但是,他也強調,機遇和挑戰並存,在看到機遇的同時也應該正視這些挑戰:

最大的挑戰是汽車必須數字化,突破和掌握核心技術。企業要有自己的軟件開發和訓練平臺,還要有基於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系統,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掌握最先進的智能網聯技術。

第二大挑戰是我們的基礎不牢固,甚至是缺少。企業要不斷夯實智能網聯車的四個基礎:控制和感知硬件、核心軟件、通信和互聯網、雲和智能服務平臺。

第三大挑戰是依靠和增大科技創新驅動力,特別是在核心的 AI技術和芯片等方面。

第四是要挖掘和創造中國特色的顛覆性創新。期望通過SVSC(Smart-Shared Vehicle for Smart City,智慧城市智能共享汽車)來破解城市高效移動出行的難題,用L4技術實現“人找車+車找人+車找位”的導向。

機遇和挑戰並存,汽車企業更不能放鬆前進的步伐,始終打磨和研發自己的技術和科技,走在時代前沿,正如2018年型邁騰所展示出的“領創精神”,歷史由勝利者書寫,未來由創造者引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