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連城的天球瓶,擁有一個足以富三代

關於天球瓶

這類形制稱“天球瓶”,因中國藝術美學素來有“天圓地方”之說,所以這類鼓圓腹的瓶式,不啻蒼穹之妙喻。

天球瓶的起源及燒造概況

中國天球瓶瓷器最早見於15世紀的明代,但15世紀瓶頸短於18世紀清代的作品。天球瓶非尋常百姓家藏,非貴即富,天球瓶做工一流、器型敦碩、端凝典雅,且紋飾精美吉祥,最宜在清宮殿宇內陳列供放。遺傳到現代,價值連城,擁有一個足以富三代。下面價紹幾款天球瓶,讓大家開開眼界吧。

乾隆 鬥彩加粉彩暗八仙纏枝蓮紋天球瓶

價值連城的天球瓶,擁有一個足以富三代

高53.9釐米 香港佳士得2018年春拍

六字篆書款,瓶圓鼓腹,直頸,內圈足。通體鬥彩加粉彩紋飾。腹部繪暗八仙紋,各纏綬帶,包括鐵柺李的葫蘆、張果老的魚鼓、鍾離權的葵扇、呂洞賓的寶劍、何仙姑的蓮蓬(上託靈芝及仙桃)、藍采和的花籃、韓湘子的笛子和曹國舅的玉笏,周邊飾纏枝蓮紋。近足處飾蓮瓣一週,肩部飾如意雲肩,內繪花卉紋。頸部飾如意瓔珞紋,間以雙魚及磬,口沿畫黃地綠彩如意雲頭一週。

2018年5月30日,這隻碩大的清乾隆鬥彩加粉彩暗八仙纏枝蓮紋天球瓶就要在香港佳士得拍賣了。關於這樣一件東西,可資談論的話題著實不少。

明永樂 青花雲龍紋天球瓶

價值連城的天球瓶,擁有一個足以富三代

高41.5cm,口徑9.3cm,足徑15.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器體大端正,圓口,直頸,口與頸大小相若,腹渾圓,肩與底相若,俗稱“天球瓶”。通體青花紋飾,自上而下分為兩層。外口飾忍冬紋,以枝葉作骨架,向左右延伸形成連續邊飾,頸飾6雲朵紋。整個腹部繪雲龍紋,龍體較大,張口怒目,鬃發上衝,作回首狀,四肢前伸,三爪矯健有力。龍身間隙處飾各種形狀的雲紋,襯托出巨龍行空之勢。平底白釉無款。天球瓶是明初江西景德鎮窯的創新之器。此器造型飽滿,青花龍為三爪,怒目回首,鬃鬣飛揚,刻畫細膩,頗有氣勢。使用進口青料描繪花紋,燒製過程中有自然形成的鐵結晶斑,更顯出龍的兇猛有力,栩栩如生。此器是永樂時期龍紋青花瓷器中的典型之作。

明宣德 青花纏枝花紋天球瓶

價值連城的天球瓶,擁有一個足以富三代

高46cm,口徑8.9cm,足徑15.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瓶唇口,長頸,球形腹,平底。通體青花裝飾。頸部繪纏枝蓮紋和上仰變形如意頭紋,其內繪花蕾。腹部為纏枝花卉紋。素底無釉。肩部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橫排款。此器形體高大端莊,紋飾細密嚴謹。明代是中國青花瓷器生產的黃金時期,而宣德朝則是明代青花瓷製作的頂峰階段。宣德年間使用的青料大部分是“蘇泥勃青”料,青花上有金屬光澤的黑斑,成為宣德青花瓷器的重要特徵;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使用國產青料,其特點是青花髮色淡雅,少有暈散和結晶斑。這件宣德青花天球瓶上的青花色澤淡雅,當為使用國產青料描繪而成。

時至18世紀,天球瓶這一形制始於宮廷御瓷中大放異彩,因為它們雖造價不菲,但皇上卻不計工本、刻意求精。雍正年間曾燒造數例天球瓶,其中以飾青花或釉上粉彩者居多。

清雍正 粉彩蟠桃紋天球瓶

價值連城的天球瓶,擁有一個足以富三代

高50.6cm,口徑11.9cm,足徑17.7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瓶直口微撇,頸較短,渾圓腹,圈足。通體內外施白釉。瓶體上以粉彩描繪桃樹一株,枝繁葉茂,自瓶底沿腹部蜿蜒而上,八顆碩大飽滿的桃實壓墜枝頭。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化篆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天球瓶以形似天體星球而得名,此種器形始見於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流行於清代雍正、乾隆兩朝,屬於陳設用瓷。後世所制粉彩蟠桃紋天球瓶多以雍、乾時期的製品為藍本燒造而成。雍正官窯粉彩瓷器上所繪蟠桃多繪八隻桃實,而乾隆時則多繪九隻桃實,因此有“雍八乾九”之說。此瓶彩繪構圖疏朗有致,釉色濃淡相間,繪畫精細工巧,堪稱雍正官窯粉彩瓷器的代表作。

清乾隆 粉彩嬰戲天球瓶

價值連城的天球瓶,擁有一個足以富三代

高51cm,口徑11.3cm,足徑18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瓶直口微撇,直頸,球圓腹,臥足。以粉彩描繪紋飾。瓶身繪兩棵青松下嬉戲的嬰孩,或放鞭炮,或敲鑼鼓,或吹喇叭,或騎木馬,或舉旗,或提燈籠,場面十分熱鬧。旁邊襯以梅花山石,點出“鬧新春”的主題。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此器高大穩重,嬰戲圖中人數多,場面大,遠勝於清康熙、雍正朝同種裝飾題材的瓷器。

清乾隆鬥彩

價值連城的天球瓶,擁有一個足以富三代

清乾隆 鬥彩勾蓮紋“壽”字葫蘆瓶高33.1cm,口徑3.6cm,足徑8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瓶葫蘆形,小口,短頸,通體飾鬥彩纏枝蓮紋,並飾紅蝠、篆體“壽”字紋,象徵福壽綿長。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鬥彩工藝難度大,且成本高昂。畫師先要在滲水透氣的素胎上,用青花細線勾勒輪廓。由於鈷料會實時滲入未窯燒的瓷土,若出錯的話便毫無塗改空間。接下來,器物掛釉窯燒,已施釉的素胎冷卻後,畫師即小心翼翼地在釉下青花線內填施釉上琺琅彩,再用較低的窯溫二次燒成。每次窯燒,均會出現若干廢品,而變形和開裂的問題較常見於大型器物,所以能符合御瓷嚴格要求的大型鬥彩器,其造價定然不菲。

清雍正 鬥彩纏枝花紋梅瓶

價值連城的天球瓶,擁有一個足以富三代

高26.3cm,口徑5.5cm,足徑11.9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瓶圓唇,小口,短直頸,豐肩,肩以下漸斂,近足處外撇,圈足。通體鬥彩裝飾。頸部繪4組朵花紋,肩部飾勾蓮紋,腹部以6組折枝花卉紋為主題紋飾,上下以變形勾蓮紋相隔。脛部繪纏枝寶相花紋。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雍正鬥彩瓷器代表了清代鬥彩瓷器的最高水平,由於在畫面中引入了粉彩、金彩,從而形成了鬥彩加金彩、鬥彩加粉彩的新工藝,這是對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相結合的明代鬥彩瓷器的重大突破。由此器亦可看出所用釉上彩除紅、黃、綠外尚有珍貴的胭脂紅彩,使得所繪花卉更顯富麗。(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