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 鼓起农民“钱袋子”——平凉市大力发展劳务产业纪实

“在家门口的苹果园干活,既不耽误干家务活,每个月还能收入1000元左右补贴家用。”王转红是灵台县什字镇李家庄村村民,往年,她除了每天为上学的孩子做饭外,其余的时间就闲在家里。

而今年,王转红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打工不用往外走,挣钱就在家门口”的愿望。

“甘肃齐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今年新植果树1359亩,由聚力劳务服务公司负责提供劳务用工,充分发挥劳务公司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用工企业的接纳平台功能,将贫困户与劳务公司、龙头企业紧密联结起来,建立“基地+劳务”模式,搭建就业桥梁,打造就业基地,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务工,真的特别好。”什字镇副镇长马文瑞说。

调研谋划

鼓起农民“钱袋子”——平凉市大力发展劳务产业纪实

市委四届四次全体会议将劳务产业确立为全市农村经济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去年5月以来,灵台县把发展劳务产业特别是就地就近输转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明确规定全县行政辖区内所有涉及财政资金投入的项目,县内农民工必须达到用工人数的50%以上,其中贫困劳动力必须达到30%以上;由社会资本实施的工程建设类项目县内用工原则上也按50%和30%的比例要求;乡镇辖区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道路建设、水利工程等各类工程项目,全部使用本县籍劳动力且贫困劳动力不少于30%。

“经调查测算,县内222个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产业基地日用工需求1550人,县列66个投资500万元以上工程建设类重点项目日用工需求7000人。按贫困户不少于30%、日工资60元/人、用工天数200天/年计,年度贫困户总用工51.3万人次,可实现劳务收入3078万元,9206个有发展劳务产业意愿的贫困群众人均可实现收入3343.5元……”

贫困群众去哪里务工?企业为什么吸纳贫困群众?政府如何为劳务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机制保障?

“建机制,理流程,定目标,提要求,给政策,强激励。”灵台县人社局局长姚德勤用18个字总结了政策杠杆撬动劳务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

同时,灵台县坚持把党组织建在劳务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贴近群众、了解群众优势,积极为贫困劳动力提供政策咨询、岗位信息、技能培训、劳务对接、权益维护等事前、事中、事后服务,全面摸清贫困劳动力数量、年龄、技能、培训需求、就业意向,建立贫困劳动力信息库并实行动态管理,积极开展贫困劳动力务工意向和企业用工需求对接,形成了“党组织+劳务公司+企业+贫困户”的劳务产业发展模式。

截至3月底,全县共输转农村劳动力3.94万人,创劳务收入8267.07万元,其中就地就近输转贫困劳动力8659人,创劳务收入1818.39万元,在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建强基层组织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多元综合效应。

创新模式

搭建培训输转平台

今年57岁的郭义明,经过20多年的打拼,成了灵台县什字镇远近闻名的包工头。“以前每一个活都要自己亲自出去打问,这几年活不好找,时常青黄不接。现在和劳务服务公司合作,不仅工资有保障还省事,这个活干完下一个就接上了。”郭义明所说的劳务服务公司便是今年2月份由什字镇村民杜金奎成立的聚力劳务服务公司。

杜金奎告诉记者,一方面,什字镇不仅有很多在家的村民,加上周边乡镇来灵台二中陪读的家长,有一大批富余劳动力想在家门口务工;另一方面,什字镇有20多家企业,以果品生产为主,这些企业也需要大量的临时务工人员,特别需要一个“中间人”把农户与企业联系起来,实现“脱贫致富路”。

“以前,县上招商引资进来的这些大企业不和我们合作,现在公司已经和4个大企业签订了长期用工协议。”灵台县星火乡上塬村村民白福民以前就是乡上的包工头,去年10月份成立了劳务服务公司。他说,公司成立以后,劳务输出更加规范,也更有保障了。

记者从灵台县人社局了解到,目前全县注册成立劳务服务中心17家,发展农村劳务经纪人122人,实现了乡镇劳务公司、劳务服务中心全覆盖。县上对劳务公司和劳务经纪人进行政策法规、职业指导、劳务统计等方面培训,一头联系用工企业“找需求”、一头组织贫困劳动力“觅门路”,通过指定或委派工长的方式开展派遣式、组团式输转,提高了劳务输转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

为了保障贫困群众长期稳定收益,灵台县还依托农村“三变”改革,采取股份合作、订单合同、价格保护、服务协作和流转聘用等模式,推动建立农业企业与贫困劳动力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贫困户在就地就近就业的同时,以土地、劳动力、技术等入股的形式开展合作经营,在土地租赁、就近务工、产业效益、资源变现、股权分红等方面为贫困群众带来稳固的收入来源,支撑和保障如期脱贫、稳定脱贫。

精准培训

脱贫务工向“技能型”转变

“矮杆密植栽培从种植到生产时间较短,结果时间较早,产量有保证。从经济性、操作性、产量以及苹果质量等方面综合考虑,以单行密植为主,以保证苹果质量,为后期的销售环节创造条件……”3月初,由灵台县创富劳务服务公司组织的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培训在灵台县星火乡小塬村举行。

鼓起农民“钱袋子”——平凉市大力发展劳务产业纪实

“上岗前要进行技术、法规常识、安全等方面培训。刚开始干活还要接受公司技术员的实操训练,边干边培训,掌握了不少务果技术。”68岁的白宝奎是灵台县星火乡东岭村村民,家里有8亩果园。这几年,干完家里果园的活以后,他就跟着劳务公司给果业企业干活,一边务工挣钱,一边学习务果技术。

“严格落实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四个一’要求,通过一系列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实现了劳务输转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苦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灵台县人社局负责人介绍,县上还注重从激发活力、优化服务、强化保障入手,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教育引导他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

今年,灵台县结合对接和制订“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围绕劳务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这一主题,组织开展了两个层面大规模调查摸底,按照“缺什么培训什么、能干什么培训什么、愿干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利用已建立的3家培训机构和20家就业实训基地,举办果树栽培、肉牛养殖、蔬菜种植、家政服务、建筑施工等精准化培训2.9万人次,做到了培训对象、培训内容与就业岗位对接“三精准”。

此外,在严格落实劳动者权益维护政策法规的同时,依据全县劳务产业发展实际,推出贫困劳动力劳动保护由劳务公司出面协商、劳动争议由劳务公司出面协调、劳动伤害由劳务公司出面处理、法律援助由劳务公司出面联系的一揽子权益维护机制,解决过去一旦发生维权问题一人对多人、个体对群体的问题,为贫困劳动力安心务工吃下了“定心丸”。

记者了解到,群众在家门口务工,按最低标准计,每天收入60元,月收入可达1800元。随着灵台县牛、果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规模经营程度不断提高,通过发展劳务产业,村民实现了土地流转稳赚、门口务工净赚、“三变”改革多赚的多重增收效果,还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了主导产业发展、企业效益提升、基层组织建强、农民面貌改善,有效增强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