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感冒治療史就是一部藥物濫用史

感冒,是我們最熟悉的一種疾病。

成人每年會發生 2~4 次感冒,而學齡前兒童可能會達到每年 6~8 次。

以一個 1983 年出生的中國人為例,到今年,35 歲的他,已經經歷了近 100 次感冒。

這位「感冒老司機」,會擁有許多感冒治療的經歷:

  • 在幼年時,為了感冒好得快輸過液;
  • 青春期時,為了治感冒吃過不止一種抗生素;
  • 成年後,在零售藥房買過抗病毒口服液;
  • 在今年這次肆虐大江南北的流感中,為了孩子而加入了搶購抗病毒藥奧司他韋的大軍;
  • 他的父母為他熬過一鍋薑湯治感冒,告訴他:「中西醫結合療效好」;
  • 愛人曾遞上一杯溫水和一盒電視廣告裡的複方感冒藥,體貼地說:「不給感冒留機會」。

「久病成醫」的他,遇到感冒,常常是家裡還有什麼藥就用什麼藥。去醫院?這只是萬不得已時的一個選擇。

「這麼多種藥,還能沒有一點兒用嗎?」他總是這樣想。

和他想的一樣,的確,感冒「治癒」了。

「吃藥好幾種,總有一種能管用」。這是中國人面對感冒的典型做法。

在中國,感冒治療史就是一部藥物濫用史

實際上,在中國,感冒治療史就是一部藥物濫用史。

其實,感冒是一種「自限性」疾病。所謂自限性,就是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會停止,並逐漸恢復痊癒。只需對症治療或不治療,靠人體自身免疫力就可痊癒。

對於如何治療這種「自限性」疾病,幾乎人人都有經驗可說。

症狀不明顯的「小感冒」常是挺挺就過去了。當實在覺得渾身痠痛或出現發熱症狀時,很多人常常選擇一些緩解感冒症狀的藥物,比如布洛芬可以緩解發熱,偽麻黃鹼緩解鼻塞,右美沙芬緩解咳嗽。

但其實,這些藥物並不能幹掉病原體,只會讓你在免疫系統消除感冒病毒的過程中變得舒服一點。

可以說,再厲害的抗病毒藥物,也不如人體的免疫力。大部分感冒真的是喝水喝好的,而不是吃藥吃好的。

在中國,感冒治療史就是一部藥物濫用史

蔥白、薑湯、中草藥

現代醫學出現以前,任何一種傳統醫學都很難找到感冒的致病原因,而是從疾病的症狀出發。

「感冒」這個詞,對應的就是一組症狀表現,而非致病原因。

這與它的英文名詞「common cold」恰好對應。字面理解,便是一種普遍的冷。普遍存在、時常發生,人人都有體會。

人民衛生出版社的第八版《內科學》對「普通感冒」的解釋是,普通感冒為病毒感染引起,俗稱「傷風」,又稱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

而在中國,「感冒」一詞更是歷史悠久,最早見於北宋的《仁齋直指方·諸風》:「感冒風邪,發熱頭痛,咳嗽聲重,涕唾稠粘」,描述的就是感冒症狀。

由此可見,感冒的群眾基礎很龐大,人人可感,我們的祖宗先人也曾一邊吸溜著鼻涕一邊談論「傷風」。

家家流傳的治感冒民間偏方也是耳熟能詳:

  • 渾身發冷,蔥白煮水或灌下一碗薑湯發汗;
  • 喉嚨腫脹、渾身發熱,就要用一些清熱解毒的中草藥。

用中藥治療感冒,是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在中國,感冒治療史就是一部藥物濫用史

雖然在今天,我們很少在感冒時煎服中草藥,但是中成藥依然擁有很大的市場,比如板藍根沖劑、藿香正氣水、雙黃連口服液、維 C 銀翹片等等。

其實,隨著對藥品市場的監管越來越嚴格,我們也會發現,某些治療感冒的中成藥隱藏著危險因素。

比如大家常用的藿香正氣水中,就含有毒性藥材「生半夏」。

研究顯示,半夏對動物胚胎有顯著的毒性作用,可導致胚胎早期死亡和胎兒發育致畸等生殖毒性。半夏還可導致神經系統出現抑制甚至麻痺作用。

在 2015 版的中國藥典中,已經明確把半夏列入了毒性藥材目錄中。

「中西藥結合療效好」常用於感冒這種「自限性」疾病。不用吃藥,5~7 天也會痊癒的普通感冒患者,對中成藥的接受度頗高。

維 C 銀翹片這種既含有維生素 C,又有連翹的藥品,似乎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然而,發表在知名循證醫學雜誌「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上的系統評價表明:維生素 C 對預防普通感冒沒有顯著效果,對於縮短感冒症狀的持續時間只有較弱的效果。

在中醫理論中,連翹具有「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的作用。

另一些人認為含有中藥連翹成分的維 C 銀翹片,比起純粹的西藥來,副作用會更低。

但實際上,維 C 銀翹片中,有兩種緩解感冒症狀的西藥:用於解熱鎮痛的撲熱息痛(學名對乙酰氨基酚)和抗過敏的撲爾敏(學名馬來酸氯苯那敏)。

在維 C 銀翹片中,到底是中藥起了作用,還是西藥起了作用?

恐怕又只能搬出那句所謂的「中西藥結合療效好」了。

在中國,感冒治療史就是一部藥物濫用史

吃錯藥:炎症與抗生素

感冒需要吃「消炎藥」,也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一種想法。

這裡提到的「消炎藥」,被窄化為抗菌素中的抗生素。

濫用抗生素是我國最嚴重的藥物濫用行為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在限制使用抗生素以前,無指徵預防使用抗生素現象約佔其中的 30%~45%。

抗生素對病毒引起的感冒並無效果,只對細菌有效,為什麼大眾會產生感冒也要吃抗生素的認識呢?

抗生素的濫用,源於感冒定義的模糊。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上呼吸道感染又稱普通感冒,是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總稱。

很多人會為「到底什麼是感冒」而迷惑,如果我的喉嚨、鼻子感到不舒服,就算是感冒嗎?

人民衛生出版社第八版《內科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的臨床表現中,將「普通感冒」列在了第一條。與它並列的是急性病毒性咽炎或喉炎、細菌性咽-扁桃體炎等類型。

實際上,一些急性上呼吸道的感染不一定就是感冒。

進入呼吸道引起感染的病原體有很多,不僅有病毒、細菌,還有衣原體和支原體。

大多數人沒意識到的是,只有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才能稱之為感冒。

因為對感冒的定義混亂,誤會隨之產生:感冒了需要吃抗生素消炎。

大多數人的邏輯是,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感染說明有炎症,炎症需要消炎藥,抗生素是用來消炎的。

的確,在多年以前,醫生對感冒的治療共識,是給感冒患者應用抗生素。

因為當時普遍認為,由病毒引起的感冒常常會發展出以細菌感染為主的併發症,如細菌性咽-扁桃體炎、細菌性鼻竇炎,所以認為用抗生素可以對抗這些併發症。

但隨著醫學的發展和進步,發現不加區分地給感冒患者使用抗生素,不僅對病情毫無益處,也無法預防細菌感染。

現在的認識是,濫用抗生素只會催生出對抗生素耐藥的細菌,甚至會出現連現有抗生素都奈何不了的「超級細菌」。

在中國,感冒治療史就是一部藥物濫用史

實際上,距離現代醫學第一次發現治療感染的青黴素,只有 90 年。

1942 年,青黴素藥物正式進入臨床,它的出現,無異於「神藥」降世,使許多曾嚴重危害人類生命的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鄭智敏在《中國處方藥》雜誌發表的文章《抗生素產業東方崛起》中提到,青黴素被引進中國後,曾經讓醫生束手無策的肺炎、傷寒、猩紅熱、化膿性咽喉炎、白喉、敗血病等疾病終於有藥可治,死亡率大幅降低。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臨床上使用的青黴素完全依賴進口,青黴素的時價比黃金還貴。

《抗生素產業東方崛起》中同樣有記錄,建國前,1 支 20 萬單位、0.12g 的青黴素相當於黃金 0.9g、大米 13.1kg。

20 世紀 50~70 年代,我國研究出四大抗生素的發酵、提煉新工藝,青(青黴素)、鏈(鏈黴素)、土(土黴素)、四(四環素)這四大抗生素逐漸廣泛應用於我國的醫學臨床。

當時醫生認為感冒也會引起細菌感染,因此在治療感冒的過程中,經常使用青黴素、土黴素、四環素等抗生素。

這種醫學認識的侷限性,間接導致了具有時代特徵的「四環素牙」的出現。

幼年時使用這四大抗生素,會引起牙齒著色、合併牙釉質發育不全,這種「四環素牙」現象,直到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才真正引起注意。

中國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以後漸漸成了抗生素生產大國,這也增加了普通人接觸和使用抗生素的機會。

而抗生素的「神奇」作用,又使得人們無比信賴抗生素。

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高達 80%,其中使用廣譜抗生素和聯合使用兩種以上的抗生素的比率高達 58%,遠超出 30% 的國際水平。

商業對抗生素廣泛使用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零售藥店在中國興起,使人們自主購買感冒藥物成為可能。

1993 年,深圳市中聯大藥房成立。一些公開報道和資料顯示,深圳藥品零售行業的發展,催生出國內第一批連鎖藥房。隨著零售藥店在全國遍地開花,藥店成為了普通人購買抗生素藥物的主要場所。

在中國,感冒治療史就是一部藥物濫用史

從醫生對感冒治療觀念的傳達,再到治療觀念的深入人心,這中間不可避免地存在滯後性。

在醫生不再使用抗生素治療感冒的很多年後,大眾依然秉持著「用抗生素治感冒」的觀念。

大家在嗓子疼喉嚨痛的時候,還是會習慣性的吞下一粒頭孢;儘管抗生素已經成為處方藥,依然還有一些人會去零售藥房尋找頭孢等抗生素。在商業利益面前,也還是有商家在悄悄售賣抗生素。

在中國,感冒治療史就是一部藥物濫用史

抗病毒「神藥」的流行

我們在遭遇感冒時,治療方案常常左右搖擺,引發一場又一場治感冒觀念的大 PK。

感冒到底怎麼治最靠譜?吃抗病毒藥還是多喝熱水?

如果家裡有一位堅定的「多喝熱水派」和一位「抗病毒派」,小朋友們在感冒時崩潰的心情也可想而知。

在大眾眼裡,感冒主要有「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兩類,這兩種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當我們弄不清這兩種類型,就容易陷入濫用抗病毒藥的誤區,既然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並且都有傳播性,為什麼還有區別呢?

可以從症狀來看待:

  • 普通感冒的症狀是打噴嚏、流鼻涕、鼻塞,有時伴有咽痛、發熱或肌肉疼痛等症狀,發熱程度不高,僅僅持續 1~2 天,很少見到併發症;
  • 流感的第一條症狀就很嚇人,描述為「全身中毒症狀」:有明顯的發熱、乏力、全身痠痛等;發熱程度很高,甚至達到 39~40 攝氏度,並持續 3~5 天;還會合並中耳炎、肺炎、心肌炎、腦膜炎或腦炎。

簡單地說,流感比普通感冒症狀更重,高危人群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出大事。

說到這兒,聰明的人一定會說:「症狀重的去醫院,症狀輕的多喝水。」

實際上,「普通感冒」和「流感」的另一個區別,是用藥的收益風險比。

有一種戲謔的說法是,普通感冒不吃藥得一星期才好,吃藥只要 7 天就好了。

因為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是感冒病毒,比如鼻病毒、冠狀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等。

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普通感冒的特異性抗病毒藥物,而人體免疫系統在 3~5 天內就可以把普通感冒病毒從體內清除。

需要抗病毒治療的,是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分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變異性最強,可導致世界範圍流行。

中國人有一種固有的觀念:只要發覺流感症狀,就要吃藥。常常不加區分地吃抗病毒藥,甚至到了用抗病毒藥物來預防感冒的地步。

最觸目驚心的一次濫用抗病毒藥物現象發生在幼兒園,2013 年,甘肅省蘭州市某幼兒園給部分孩子餵食利巴韋林沖劑以預防感冒。

而利巴韋林這種處方藥物,未經醫師許可,是絕不能隨意服用的。

現代醫學在 1972 年發明了廣譜抗病毒藥利巴韋林。又稱病毒靈、病毒唑。

利巴韋林作為經典的抗病毒藥物曾經在臨床上經久不衰,實際情況則是該藥體外實驗具有抗病毒作用,但用於人體後實際效果並不確切。

知名藥師冀連梅在《濫用這個藥危害大,大部分人都用錯了》一文中提到:利巴韋林的俗稱「病毒唑」,因為帶有病毒二字,誤導了一些人,以為它對什麼病毒都管用。

利巴韋林的劑型非常多,不僅有片劑、顆粒劑、口服液,還有分散片和氣霧劑。

利巴韋林還非常易得,在零售藥店都能隨便買到。

電商上的利巴韋林

在中國,感冒治療史就是一部藥物濫用史

丁香園在《病毒性感染:什麼時候用抗病毒藥?什麼時候不推薦?》一文中提到:

過去,利巴韋林誇張一點的使用現狀是,傷風感冒來一支,發熱不退來一支,咽峽皰疹來一支,咳嗽喘息來一支……不明原因來一支,靜脈不行可口服,口服不行可霧化,總有一款適合你!

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關於修訂利巴韋林顆粒劑說明書的通知,國食藥監注 [2006] 69 號文件指出:

本品適用於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與支氣管炎,皮膚皰疹病毒感染,兒童藥目前尚缺乏詳細的研究資料。

2017 年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第 6 版兒童基本藥物標準清單提示:利巴韋林僅用於病毒性出血熱(流行性出血熱)患者的治療。

一般感冒只有很少一部分跟呼吸道合胞病毒有關,可見,使用利巴韋林治療和預防感冒是無效並且危險的。

利巴韋林在臨床已證實對胎兒有致畸性。即使接觸低至 1% 的治療劑量也會產生明顯的致使胎兒畸形的可能性。

然而中國人在「感冒就要抗病毒」的觀念下,依然無差別地大量使用這種抗病毒藥物。

在中國,感冒治療史就是一部藥物濫用史

商業廣告的力量

不得不說,大眾傳媒無孔不入的傳播效果,為科普「感冒由病毒引發」起到了壓倒性的作用。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電視成為全中國老百姓接受程度最高的傳播媒介。電視廣告的傳播效果超過了報紙、雜誌等其他媒介手段。

在電視上,大量的感冒藥廣告佔據了電視廣告的重要時段。

早在 1986 年,某藥物就發出了第一句今天聽來仍然熟悉的廣告語:「早一粒,晚一粒,遠離感冒困擾」。

「白天服白片,不瞌睡;晚上服黑片,睡得香」,則是80 後、90 後對電視洗腦廣告詞的集體記憶。

許多人也都還記得這句廣告語:「感冒是病毒引起的」。

在這條電視廣告裡,專家振臂一呼,會場裡所有人都站起來熱烈鼓掌。

今天看起來簡單粗暴的廣告場景,卻讓感冒藥觀念深深駐紮在普通消費者的腦海中。

感冒藥廣告

在中國,感冒治療史就是一部藥物濫用史

快克藥業的總經理何天立在接受《廣告人》雜誌採訪時說:快克是率先運用「金剛烷胺」的感冒藥,也是「抗病毒、治感冒」用藥理念的首倡者。

何天立提到了抗病毒藥金剛烷胺進入中國的過程:

  • 20 世紀 60 年代以前,全人類都沒有抵禦感冒病毒的有效藥物;
  • 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宣佈發明了金剛烷胺,這是全世界第一個抗流感病毒的特效藥;
  • 上世紀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初,正是金剛烷胺這一劃時代的抗病毒感冒藥進入中國普及和推廣的階段。

這種抗病毒類的複方感冒藥,得到了醫院的認可和大量採用,相繼被人大、政協兩會指定為上會使用藥品,及國家領導人出訪非洲時的國家禮品。

何天立回憶說,快克緊俏的盛景一直持續到 96 年。在 90 年代初期,快克品牌剛剛推出不久,由於市場及醫、患的高度認可,產品一時間供不應求。致使兩會上代表們感冒配藥,沒法一人配給一板,只能用剪刀半板一人的給藥。

現在,金剛烷胺已經是市面上主導複方感冒藥的常規成分,但這曾轟動一時的首個抗病毒藥物,如今已經風光不再。

2012 年 5 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下發了通知,要求所有含有金剛烷胺的複方感冒藥禁止用於一歲以下的嬰兒,理由是這些藥在這一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還不確定。

金剛烷胺只對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而對引起普通感冒的鼻病毒、冠狀病毒沒有作用。

普通人治療感冒的觀念更新,總是跟不上病毒的變異速度。

隨著時間變化,流感病毒產生耐藥性的速度越來越快。也許幾年前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在幾年後就產生了耐藥。

2015 年 10 月以來,耐藥性監測顯示,金剛烷胺、金剛乙胺等藥物對甲型 H1N1 亞型流感毒幾乎沒效果。用金剛烷胺來抗流感,不但沒用,還可能出現焦慮、注意力不集中、頭痛等不良反應。

每年流感病毒的不同類型,對抗病毒藥物的要求也不同。

沒有針對性地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感冒,並且使用已經普遍耐藥的抗病毒種類,就是對藥物的濫用。

以審慎的態度來講,要想有針對性的治療流行性感冒,需要進行病原學檢查。在流感流行的情況下,把握抗病毒治療時機和正確應用抗病毒藥物尤其重要。

不過,大眾對「抗病毒神藥」仍然有很高的依賴。

2017 年末至 2018 年初的這次全國爆發的流行性感冒,使抗病毒藥物變得十分緊俏。

2018 年 1 月 8 日,國家衛生計生委《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2018 版)對抗病毒治療的藥物進行了以下推薦:

神經氨酸酶抑制劑(NAI)對甲型、乙型流感均有效。典型藥物為奧司他韋、扎那米韋、帕拉米韋等。

其中,奧司他韋被許多人視為神藥,在局部地區甚至脫銷。

流感期奧司他韋在一些地區斷貨

在中國,感冒治療史就是一部藥物濫用史

奧司他韋曾在 2009 年 H1N1 型流感爆發不久臨危受命,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緊急列入流感治療名單。

然而,在 2017 年 3 月,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委員會在《基本藥物選擇和應用執行概要 2017》中指出: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奧司他韋在季節性流感和大流行性流感中的作用,未達到先前預估的其對相關臨床結果的影響。

專家委員會建議修訂藥物清單,將奧司他韋從核心藥物轉移到輔助藥物,並僅限於確診或疑似流感病毒感染的重症住院患者。

中日醫院呼吸專家曹彬教授在接受呼吸界採訪時說:奧司他韋不是「神藥」,臨床評估很重要。

曹彬教授反對對所有的、疑似的流感病人無差別地使用奧司他韋。

「畢竟任何化學藥物都有不良反應,而大規模使用,流感病毒對所謂神藥的耐藥很快也會出現。」

「在奧司他韋的使用上,我是保守的醫生,早期使用奧司他韋,特別是在感染流感 48 小時內使用奧司他韋,確實可以縮短病程,但獲益最多是縮短十幾個小時最多是 24 個小時的病程。」

「對於普通的流感病人,單純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的輕症的流感病人,不建議使用奧司他韋。而且,很多輕症流感患者來到醫院時已經超過 48 小時,這是肯定不需要使用的,特別是沒有高危因素的人群。」

治療感冒的藥物濫用,不僅有「吃錯了藥」,還有一類是「吃多了藥」。

由於市面上銷售的感冒藥多數是複方製劑,同時吃幾種感冒藥,就可能因藥物劑量的疊加而導致藥物過量。

雖然感冒藥種類繁多,但成分大致相似,主要含有以下成分中的幾種: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鹽酸偽麻黃鹼、馬來酸氯苯那敏、氫溴酸右美沙芬、愈創木酚甘油醚、鹽酸金剛烷胺、人工牛黃、咖啡因等。

感冒藥中退熱成分「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過量可造成的肝損傷,抗過敏成分「馬來酸氯苯那敏」(撲爾敏)過量則可造成患者死亡。

早在 2007 年,美國 FDA 統計了之前收集到的不良反應數據,發現有 69 例因服用含抗過敏成分「馬來酸氯苯那敏」的感冒藥過量死亡的病例,其中多數為 2 歲以下的嬰幼兒。

在可預見的將來,感冒病毒仍將不斷對人類進行騷擾和侵犯。「前車之鑑」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夠更有針對性、更有效地進行規範治療。

藥,還是別亂吃比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