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陳列展覽面臨雙重考驗

陳列展覽的實踐與反思

/ 周墨蘭 郭瑞鵬 /

陳列展覽作為博物館與公眾對話的重要媒介,不僅體現了博物館的傳播功效,還反映出觀眾的認知程度。

隨著社會化進程的加快和專業化程度的深入,陳列展覽面臨著理論創新與實踐提升的雙重考驗,不得不對理想如何與現實對接做出思考和回答。

理論與實踐的碰撞

近年來,博物館展示現狀和策展實際,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建築空間與展覽空間、形式設計與內容設計、展覽立意與展品支持、知識傳播與價值教育相割裂等問題,制約了陳列展覽的創新發展和社會功能的發揮。

建築空間與展覽空間 建築是博物館進行各項工作、開展各項活動、實現社會功能的重要物質載體。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博物館建設熱潮湧動,新館建築在體量和規模方面比過去館舍條件大為改善,但在使用過程中也存在有建築空間與展覽空間不相適應的問題。

究其原因主要是建築並非根據博物館屬性而設計,不少異形建築和中空設計減少了室內使用面積,造成了空間浪費,限制了展覽規模。

此外,一些建築空間不符合展廳層高要求,不利於展示設計,影響了展示效果;單個展廳面積有限,縮短了展線長度,不利於展覽表達。建築空間與展覽空間不相適應限制了陳列展覽的可持續發展,也增加了人員疏散和消防安防的風險。

形式設計與內容設計 陳列展覽是內容設計與形式設計相統一的藝術整體,內容設計是展覽的基礎,形式設計是展覽的昇華,二者在展覽過程中應相輔相成、協調統一。

目前,陳列展覽仍或多或少存在形式設計與內容設計脫節的問題。

例如內容設計者在構思展覽結構與內容層次時,未能結合空間條件與展廳實際,導致展覽信息量與展廳承載量不匹配;或者在設置展項與設備應用時,不符合經費預算和技術實際。

形式設計者在未充分領會內容設計意圖的情況下,容易產生空間設計擾亂內容之間的邏輯關係和銜接過渡等問題;或是僅從視覺傳達角度考慮,以整體視覺衝擊或過度裝飾代替了內容中心視點。

展覽立意與展品支持 任何一個展覽從最初構想到最終實現都離不開展品支持,否則選題立意將因缺少必要的展品支持而無從實現。事實上,有不少博物館特別是新建博物館缺乏必要的藏品積累,無法滿足陳列展覽對展品數量和質量的要求。藏品是陳列展覽的物質支撐,對藏品研究的充分與否影響著展覽策劃。

博物館如果缺乏對藏品信息的闡釋和解讀,將導致藏品利用不足,展覽策劃者難以有效組織藏品、提煉主題,難以實現藏品——展品——主題展覽的信息鏈。

鑑於此,博物館必須明確自身性質和定位,有意識地積極構建藏品體系,為陳列展覽提供有效的展品支持。同時加強對藏品的研究和解讀,確保展覽創作與展品利用行之有效。

博物館陳列展覽面臨雙重考驗

知識傳播與價值教育 展覽所體現的知識教育應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滿足觀眾不同層次的知識需求。

當前仍有不少展覽遠離觀眾的認知結構,缺乏專業知識和公共知識的平衡,造成觀眾對展覽產生陌生感、距離感。展覽應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淺出,促使專業知識在展覽語境中轉化為公共知識。

此外,博物館應在觀念上有所轉變,進一步將展覽定位由知識教育上升為價值教育,努力在展覽的價值引領與觀眾的參與體驗之間建立聯繫。博物館需要通過展覽啟發觀眾思考,促使觀眾的內心或行為受到影響,而不是簡單地為觀眾呈現展覽內容、介紹具體知識。

理想與現實的對接

陳列展覽理論與實踐的提升、理想與現實的對接是構建博物館與社會、公眾良性互動的題中之義。陳列展覽是一個系統性文化信息傳播工程,展品、空間、觀眾是核心要素,其成功與否取決於三者之間如何互動。

博物館應以“博物館學”理念引領策展實踐,統籌展品、空間、觀眾三要素,合理構建陳列展覽的語境和情境、視點與視覺,形成既適應時代發展又符合自身規律的展示標準,實現理想與現實的對接。

博物館陳列展覽面臨雙重考驗

展品視點與展覽語境 展品是構成展覽的基礎,也是展覽表現的主體。以展品為中心的視點加上由展品衍生出的信息形成了展覽語境。這些信息是對展覽內容的註釋,也是對展品的昇華。

因此,展品對展覽主題的支持,是通過展品本體和衍生信息的結構性關聯來實現的。理想的展覽語境應該是展品與信息的有機統一體,每一件展品既是一個具體的信息點,又是一個能引發聯想的信息源。

觀眾對展示信息的閱讀即是對展覽線索和具體內容、展品背景和相關知識的瞭解,當觀眾的視線集中到展品時,展品則成為對展示信息的印證,而展示信息又將展品置於一個特定的框架內,賦予展品特定意義和價值。

博物館陳列展覽面臨雙重考驗

空間視覺與展覽情境 展覽是空間藝術也是視覺藝術,需要在特定的空間範圍內以組合化的視覺傳達手段,以展品為中心視點向觀眾傳遞展示信息。

空間是展覽演繹的保證,為觀眾理解展品提供了一定的立體模式,強化了展覽的視覺形象。具有視覺衝擊力的展示手段可以渲染展覽氛圍、烘托展品形象,但視覺傳達手段在空間中必須合理運用,不能喧賓奪主取代展品視點。

此外,展覽情境是觀眾與展品產生共鳴的中介,情境設計要為觀眾創造與展品形象和展覽主題相契合的情感氛圍,啟發觀眾在展覽時空內進行思考和對話。

迎合觀眾與影響觀眾 博物館應致力於以優質的展覽吸引觀眾、打動觀眾,在迎合觀眾與影響觀眾之間尋求平衡,形成優良的展示標準和展覽品質。

迎合觀眾是指博物館需要舉辦貼近觀眾文化心理的展覽來聯結觀眾,展覽要最大限度地與觀眾的認知結構相吻合,以恰當的方式滿足觀眾文化需求,並促使展覽良好的品味和品質的標準形成。

影響觀眾是指展覽要為觀眾創造深入思考和想象的精神空間。

博物館為觀眾提供了一個開放的空間來閱讀展覽,展覽對觀眾的影響也是多層次的,如愉悅、教育、陶冶、提升等。

展覽的最終目的不是展示而是對話,衡量展覽效果的標準不是有多少人觀看展覽,而是展覽與多少人進行了對話,展覽的價值在於給觀眾心理帶來的變化。

陳列展覽作為博物館與觀眾進行溝通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博物館工作中直觀展現、直面觀眾的部分,也是觀眾評價博物館品質的重要依據。

博物館應以更加包容、開放的心態對待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的發展變化,以更加周到平等、更具親和力以及人文關懷的工作態度融入社會、融入公眾。

通過展覽選題決策、方案論證、效果評估、觀眾調查等一系列環節,確保其真實性與交流性,進而形成具有廣泛吸引力和持續影響力的展覽。

自:中國文物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