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下进入“僵尸状态”的U23政策

  1. 本文阅读约需要4分钟时间;

  2. 为什么说U23政策已经停摆?

  3. U23政策积极面和消极面是什么?

  4. 为什么说U23政策的停摆并不是认识到了该政策不职业的问题?

随着中国男足国家队集训营已经拉开序幕,再加上国家队、各年龄段国青队也征调球员,目前中超联赛16支参赛队伍有15队有三人或以上遭到征召。而根据中国足协的新规,剩余中超比赛绝大多数球队无需派上U23球员了。没想到U23政策居然是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到一个半停摆的状态。

总结下进入“僵尸状态”的U23政策

2018赛季,领跑U23射手榜的黄紫昌

我们现在就可以给U23政策来写总结了。截止到联赛第25轮,本赛季U23上场人数达到了102人,比2017赛季多出了31人。原因非常简单,2018版的U23政策要求年轻球员上场人数和外援相同。于是乎,出场人次、出场总时间、总进球数和总助攻数在25轮过后都比2017赛季要更多。但是平均下来之后,每人次得到的上场时间要减少了9.4分钟。

目前进球最多的U23是苏宁的黄紫昌,他打进了5球,所有U23球员的总进球数十33球;助攻最多的是上港的陈彬彬,4个,全体U23总助攻数是34次。最愿意给U23球员出场机会的是大连一方。该队在出场人数、总时间、首发人次、首发总时间上都遥遥领先。而年轻球员机会最少的属上港,在以上这些项目上都排名中超榜尾。

U23政策的积极一面

虽然从该政策2017赛季出台开始就备受争议,但不能全盘否定U23政策。我们应该看到这项政策客观上加快了一部分年轻球员登上前台。2017赛季中超联赛实施U23政策之后,像刘奕鸣、胡靖航、高准翼、何超、韦世豪让球迷眼前一亮。本赛季涌现出的江苏苏宁的前锋黄紫昌,国安的门将郭全博。有些人进入了国奥队,另外还有多人入选了里皮的国家队。也许有人会说,这些球员本身就具备打入首发的实力,他们迟早能够进入主力阵容。这样说对U23政策就有点不太公平了。

总结下进入“僵尸状态”的U23政策

9月14日,2018中超第22轮,广州恒大淘宝1-0北京国安。高拉特突破郭全博防守。

举个例子,国安门将郭全博。在韦世豪转会加入国安之后,球迷都觉得他将成为国安先发当中稳定的U23,但最后是U21的郭全博进入首发。其实,国安队内还有前国门杨智,以及本赛季加盟的池文一,如果不是U23政策包括国安前场攻击手竞争激烈,主教练施密特不一定会给郭全博机会。另一方面,郭全博自身的努力和实力也是保证他能够跻身主力阵容的原因。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有人抓住机会,但也有人昙花一现。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徐骏敏是申花2017赛季U23的主力人选,但很可惜,他没有能够把握住机会。进入到2018赛季之后,徐骏敏年满24岁失去了在申花的位置,现在在中甲联赛的申鑫踢球。另外,还有像恒大的徐新,2017赛季有14次首发出场,但本赛季就只有3场替补的机会了。这算是U23政策的负面效应吗?非也。只能说球员实力不足,准备不够,就算给了机会,把握不住。这在任何联赛当中都会出现,只是中国足协用一种规则的方式强制给出了机会。

U23政策的负面效果

如果要说U23政策带来的负面效应,主要还是比赛质量下降,以及对一些弱队实力的进一步削弱。2017赛季,足协颁布了去除亚洲外援的规则改动,客观上让中超联赛的比赛水准下降。而到了本赛季,U23政策又发生新变化——和外援上场人次直接挂钩,结果使得各队在排兵布阵、临场应变上失去了应有的变通余地。经过赛季初的实验之后,各队开始进入三外援加一名U23的固定搭配,临近终场前再替换上两名替补U23。但这两名U23上场很少能给球队带来实质性的战术变化,客观上减少了主教练调整的空间。

总结下进入“僵尸状态”的U23政策

2018年8月24日,2018雅加达亚运会男足1/8决赛,中国国奥3-4不敌沙特

另外就是一部分青训基础比较薄弱的球队在保级生存战当中陷入泥潭。上季从中超降级的辽宁宏运和延边富德,就是个中典型。延边主帅朴泰夏几次表达球队青训后备力量不足。而本赛季保级岌岌可危的贵州也是如此。已经下课的主教练曼萨诺曾经叹过苦经:球场上比分落后,明明应该替换其他球员上场做出战术变化,但为了完成U23的上场指标,只能无奈做出换人。

从理论上讲,U23政策还没有结束,只用一个半赛季多一点的效果来评价这项政策有失公允。但实际上来说,U23政策已经名存实亡。下赛季各队更可能回复到更自然的职业足球生态。

只是有点吊诡的是,中国足协终结这项不太符合职业联赛规律的原因并不是认识到了问题,而是为另一个更加不符合职业联赛规律的政策来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