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娃學唐詩|唐朝有個詩壇「定義哥」,讀他的詩仿佛看百科全書!

牛娃學唐詩|唐朝有個詩壇“定義哥”,讀他的詩彷彿看百科全書!

牛麻麻說:

“下定義”,是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會學到的一種方法,大多用在說明文上。意思就是,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徵,用簡潔而又明確的語言概括出來。

唐朝有一位詩人,他精通此法,他的詩裡面更是把“下定義”用到了極致,成為名副其實的詩壇“定義哥”,他就是——

李嶠!

李嶠這個人,官做得挺大,入朝當過宰相。但他的仕途並不是特別的順利,幾番大起大落,光在“宰相”這個位置上,就被封了撤,撤了又封,多達三次。最終,七十歲那年病逝在廬州別駕任上。

李嶠歷仕五朝,跟過的主子包括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韋皇后、唐睿宗,為官的資格很老,但是歷史上對他的人品頗多爭議,主要是因為他在這期間,先依附過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兄弟以及武三思,後又追隨韋氏一黨,貶抑居多。

牛娃學唐詩|唐朝有個詩壇“定義哥”,讀他的詩彷彿看百科全書!

但是,李嶠生前以文辭著稱,與蘇味道並稱“蘇李”,又與蘇味道、杜審言、崔融合稱“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為“文章宿老”。他的官做得如何,我們不做評價,今天牛麻麻要與大家聊聊的是李嶠的詩,比如這首:

《風》 唐·李嶠

解落三秋葉,

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

入竹萬竿斜。

這首詩如果不看詩題,光從詩面上去琢磨,也能猜出八九分,答案就是

把詩當做謎語一樣來寫,不止李嶠一人,唐朝還有一個著名的“謎語哥”——張打油,比如那首:“江山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詩通篇沒有一個“雪”字,不過一看就知道寫的是雪景。張打油的詩通俗易懂,雖然受歡迎,卻登不了大雅之堂,相比李嶠,那級別不是差一階。李嶠的詩,無論從意境上,還是從文采用詞上,都屬上乘佳作。

牛娃學唐詩|唐朝有個詩壇“定義哥”,讀他的詩彷彿看百科全書!

話說在一個秋季的午後,李嶠和老朋友在竹林間對酌,你乾一杯,我乾一杯,很是愜意。一陣風吹過,樹葉搖動,發出“唰唰”的響聲,一片落葉不偏不倚被吹落掉在了老朋友的杯中。於是老朋友興致濃起,想要考考李嶠現場作詩的能力。

“大家都說你會很寫詩,怎麼樣,以風為題,來一首?”

李嶠哪能推辭,他四下一打量,心中便有數了,於是脫口而出:“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你看,這風的力量如此細膩而又偉大,秋天一到,它便輕柔地來了,把滿樹的落葉都片片解除吹落。到了春天,它又悄悄地來了,一陣微風,讓滿地開出五顏六色的花朵。

牛娃學唐詩|唐朝有個詩壇“定義哥”,讀他的詩彷彿看百科全書!

老朋友聽罷李嶠的兩句吟詩,拍手叫好,忍不住稱絕:世人都愛說“秋風掃落葉”,不稀奇!你李嶠偏用一個

“解”字,不急不緩,不狂不躁,讓落葉,慢慢兒、慢慢兒自行離開枝頭。

“這個‘解’字用得好,用得好啊!”老朋友對李嶠大加讚賞。

可就在這個時候,一陣強勁的秋風吹過,平靜的江面瞬間被掀起千尺浪花,挺拔的竹竿也被吹得搖擺傾斜,李嶠趕緊補上兩句:“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牛娃學唐詩|唐朝有個詩壇“定義哥”,讀他的詩彷彿看百科全書!

四句詩通篇看起來沒有風,但細細一品讀,卻能捕捉到風的身影,並且像百科知識進行普及一般,讓人瞭解了,原來三秋指的是農曆的九月,指代秋天;二月指的是農曆的二月,指代春天。

和李嶠做朋友真好!還能學知識!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風》。如果你再仔細去推敲,就會發現,李嶠寫詩是不帶感情的,他喜歡把看到的、聽到的一切景象,彷彿下定義一般去提煉概括。並且他還是一個非常棒的攝影師,特別會選角度,你不僅能夠在他的定義中學到知識點,還能夠欣賞美景,比如“三秋的葉”、“二月的花”、“千尺的浪”、“搖擺的竹”,一幅幅畫面,是不是頓時躍然紙上,映入眼簾呢?

牛娃學唐詩|唐朝有個詩壇“定義哥”,讀他的詩彷彿看百科全書!

詩壇“定義哥”這名聲可不是吹出來的,既能形象客觀地來表述,又能淋漓盡致展現詩的優雅,李嶠的過人之處,張打油之輩,自然是望塵莫及啊!

Tips:李嶠病逝於廬州別駕任上,“別駕”是啥東東?

一個官名而已,大家比較熟悉的還有一個叫法,叫做“長史”。皇帝老兒沒事幹,想要創新詞彙,一會改成“長史”,一會改成“別駕”,改著改著,“別駕”就給改沒了。

官名來源,大概就是這個人地位較高,出巡時不與刺史同車,別乘一車,故稱。

(精析唐詩宋詞,挖掘詩詞後面的故事!歡迎訂閱頭條號“牛娃學史”,有趣、有料、漲見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