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天子的兒子一生只做了兩件事,卻使西周由盛轉衰,埋下滅亡伏筆

周共王是西周第六位君主,他的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的周穆王,穆天子。而周穆王在位55年,自武王姬發建國到周共王繼位已有150餘年。


穆天子的兒子一生只做了兩件事,卻使西周由盛轉衰,埋下滅亡伏筆


西周在周穆王在位的時候達到了鼎盛。但是周穆王南征北戰,尤其是去崑崙之丘見西王母的行動幾乎耗盡了周王室的財政,到周共王繼位的時候,西周的庫房沒剩下多少錢了。但是周穆王留下的威望還在,所以周共王即位後的情況沒有那麼差。

周共王執政期間,表面上還是乾的不錯的,他一改前三代周王的對外征戰的政策,休養生息充實府庫。周朝自建立以來終於迎來了一個較長的和平期。這中間只有周共王征討密國的這場小戰役。總體上是比較穩定的。但其實,周共王在位做了兩件事,卻都把周朝推向了深淵,西周開始由盛轉衰。


穆天子的兒子一生只做了兩件事,卻使西周由盛轉衰,埋下滅亡伏筆


周共王留下的記載中其實也只做了這麼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承認土地私有化。第二件事就是滅掉了密國。表面上看著兩件事都沒什麼,但是這背後的東西卻很致命。

首先說第一件,允許土地的自由買賣,這一點看起來好像是進步的象徵,沒什麼不對的。而事實上這個政策也確實給周共王帶來了好處,通過對土地私有的承認,周共王第一次可以對土地所有者徵稅,這也是周共王解決財政困境的主要手段,但是這麼做從長遠來看對周王室的打擊卻是致命的。


穆天子的兒子一生只做了兩件事,卻使西周由盛轉衰,埋下滅亡伏筆


我們看到周朝立國的根本是什麼,那就是封邦建國,以藩屏周。在西周初期周王室對地方諸侯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關於諸侯的土地井田,士兵數量,城池高低,禮樂等級等等都有著非常嚴格的限制。這些都是確保周王室地位的制度。而且幾乎無法改變,但是從周共王開始,這些制度慢慢就崩潰了。

罪魁禍首其實就是土地私有化,因為在這之前土地的獲得方式只有一種,那就是天子冊封,或者諸侯把自己的土地冊封給後代,如果有人想打破這些規矩,那會被天子討伐的。其實這是完全遵循等級的行為方式,也能確保天子的絕對優勢。但是土地私有以後,諸侯獲得土地的方式變多了,不只是購買,通過軍事強佔然後宣誓土地所有權,這種行為不會再受到制度和觀念上的阻力了。


穆天子的兒子一生只做了兩件事,卻使西周由盛轉衰,埋下滅亡伏筆


所以結論就是,在土地私有化之前諸侯都必須守著自己的封地生活,在土地私有化之後,諸侯開始想方設法的擴展領土,不論是購買還是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去搶佔土地,最後的結果都是諸侯和地方貴族開始壯大,最可怕的是,這個潘多拉魔盒是周王自己打開的,他只能看著那些諸侯慢慢做大卻再也阻止不了這個趨勢。


穆天子的兒子一生只做了兩件事,卻使西周由盛轉衰,埋下滅亡伏筆


那麼周共王做的第一件事的後果我們就知道了,只需要幾代人的發展,諸侯的勢力就不再是周王室能控制的了,諸侯紛紛崛起,天下紛爭也就開始了。但是諸侯的勢力雖然可以變強,周王室依然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諸侯依然應該服從周王室,而周共王的做的第二件事就很不明智了。

周共王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滅掉了密國,這個密國其實是一個姬姓的諸侯國,而且是當時為數不多的公國,擁有僅次於周王的公爵爵位。要知道周公旦的魯國和姜子牙的齊國也只是侯爵國而已,所以密國在當時的地位是很高的。


穆天子的兒子一生只做了兩件事,卻使西周由盛轉衰,埋下滅亡伏筆


而滅亡密國的理由是什麼呢?表面上看是因為密康公在和周共王巡遊時收留了來投奔他的三胞胎姐妹,而沒有把這三個人獻給周共王。密國被滅也許與這個事件有關,但是這很可能只是一個藉口。

因為密國距離周王室比較近,而且地位崇高,那麼這個密國很可能就是土地私有的第一批受益者,密國開始大規模擴張領土,聲勢浩大,以至於那個三胞胎姐妹到了周共王的營中都不投奔周王,反而卻委身與密康公。


穆天子的兒子一生只做了兩件事,卻使西周由盛轉衰,埋下滅亡伏筆


密康公的母親看出問題,讓密康公把這三姐妹獻給周共王,但是密康公沒有聽從,這也說明密康公開始不把周王放在眼裡了,最後周共王乾脆就以這件事為名滅掉了密國。

總體來看,整個事件其實並不是為了爭奪幾個女人,而是密國威脅到了周王室的統治,周共王想要滅掉密國卻沒有好的理由。最後用了這麼個奇葩的藉口,周共王雖然憑藉軍事優勢壓迫了諸侯,但是天子與諸侯對立的情緒已經出現了,密國被滅,諸侯開始人人自危,也出現了以擺脫周王室的控制作為發展的目標。周王想要再收回土地兼併的權利已經變得不可能。


穆天子的兒子一生只做了兩件事,卻使西周由盛轉衰,埋下滅亡伏筆


周共王之前150年裡周王室的底子打的很好,到了周共王還是對諸侯佔據壓倒性優勢,但是這種優勢在被緩慢的削弱,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到了周共王的太孫子周厲王繼位,這個著名的暴君曾做出過挽回頹勢的努力,但是失敗了,一直到周幽王繼位,西周終於崩潰,留下東周也只是苟延殘喘罷了。

這是《歷史的鏡子能照出什麼》第38篇連載文章,想看我們的生活怎樣從歷史一步步變成今天看到的模樣,敬請關注,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