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111):再好的政策,执行久了也会出问题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11)

再好的政策,执行久了总会有偏差,这时候就需要一点创新思维。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对少数民族的态度,叫作‘非打即骂’,基本上定性为敌我矛盾。而魏绛,就是第一个冲破这种陈旧观念的人。

他向年轻的晋悼公提出五条理由,说咱们和这些戎啊、狄啊少数民族谈判、搞民族和解,有很大的好处。军事上减轻压力、外交上可以加分;经济上更不用说了,边区人民生产生活安定。而且,这帮放羊的一不种地、二不搞房地产,地对他们来说不值钱。关系改善了还可以向他们买地,多搞几个开发区、开展大生产运动。以色列说‘以土地换和平’,魏绛说我们可以‘以和平换土地。’

轻松读史之大唐(111):再好的政策,执行久了也会出问题

春秋形势

最后他总结一条:‘用德度,远至迩安。’德是德行、度是法度。咱们一手德治、一手法治,就会远国归附而四邻安宁。这是好听的说法,换成大白话就是: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还怕大家不老老实实的?

晋悼公被他说服,改打为谈。晋国软实力、硬实力几年内迅速上升,很快就称霸中原。连一贯认楚国做老大的郑国,也跑来投靠。还送上一份见面礼:国宝级乐器两套、一级歌舞演员十六人(‘歌钟二肆,女乐二八。’)晋悼公吃水不忘挖井人,叫人分一半给魏绛送去,说:“你教我‘和戎’,成效显著。现在咱们国家称霸天下,大家都服服帖帖。国际关系,那是相当的和谐。郑国那里送来个高级乐团,我想着:应该和你一块享受这个成果!”

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

以上,就是‘魏绛和戎’的典故。可惜,古代医疗条件不咋地,晋悼公二十九岁上得急病死了。要不然,一统天下的可能就轮不到秦始皇了。

李世民拿魏绛作例子,来表扬郑元璹(shú)。一方面,说明他也认可‘和戎’政策,在对外交往方面,视野比较开阔;另一方面,其实也为唐朝未来的民族政策,定下一个比较开放的格局。

李渊这边,好容易把突厥糊弄走。年底,太子李建成又顺利平定了刘黑闼的叛乱。来年(623年)二月,势力强大的幽州(北京)军阀李艺,在大好形势感召下主动进京,改任为禁军大将。

不稳定因素一个个消除,李渊多少可以喘口气了吧?

南方又出事了。

从623年3月开始,江南各地已经投诚的势力纷纷作乱。有江西的、有广东广西的;最后,连最大的地方势力——淮南道(安徽、江浙一带)也叛乱了!

占据淮南道的,是原来的李伏威集团。李伏威去年七月主动进京并留任太保(三公之一,正一品),他名义上还兼着淮南道的长官(行台尚书令),实际把班交给了副手(行台仆射)辅公祏(shí)。

辅公祏是李伏威一道起兵的亲密战友,在军中威信很高。时间一久,李伏威就有点不放心了,慢慢开始剥夺他的兵权。辅公祏心里恼火、又无可奈何,只好装老实,天天请假不上班,说是要修炼道术,不问世事。

李伏威去长安前,把部队交给义子王雄诞,千叮咛万嘱咐:“我此去长安,如果没什么事,你千万要盯住辅公祏,不能叫他乱来!”

李伏威前脚走,辅公祏后脚就开始活动了。可他光担了个负责人的名,兵权不在手里,能搞出什么名堂?他看着每天准点上班、严守岗位的王雄诞,好像看见当初的自己。这么多年奋力打拼,却换来无情的排挤。想到这里,心里又是一阵气。可是,且慢!他心念一闪,想出一条妙计。

第二天,辅公祏开了一个小型吹风会,就没叫王雄诞。会上,他拿出一封信,神秘兮兮地说:“吴王(李伏威)来信了,说现在全国形势大好,就咱们南方这一带有点小乱。他要求我们一定要保持稳定,尤其是部队,要掌握在绝对可靠的人手里。王雄诞现在独掌兵权,吴王感到当初这个安排欠考虑,准备在合适的时机,作出调整。大家心里有数就行了,出去不要乱说。”

那时候又没有微信,王雄诞他也找不到地方验证啊。一片忠心换来如此猜忌,王雄诞心灰意冷。他的反应和辅公祏当年是一样的:请假,不上班了。唯一的不同是请假事由:辅公祏说看开了要修道,他是看不开气病了——‘

称疾不视事。

他这一脱岗不要紧,辅公祏立刻抓住机会将兵权夺到手。安排妥当后,派人向王雄诞摊牌:‘使其党西门君仪谕以反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