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对汇市巨变,“裸奔”“投机”皆非上策

企业应对汇市巨变,“裸奔”“投机”皆非上策


自2015年“811汇改”后,人民币双向波动加剧,2018年一季度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较年初时升值了3.5%,而2017年全年升值幅度更是超出6%。今年4月中旬以来,人民币又开始反向调整,至今贬值近9%,美元指数则较年内最低点大涨近8%。汇市“过山车”令全市场措手不及,也对企业的外汇管理意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过去半年期间,以汇率风险为关键词的公告,即达1500多次。早在2018年上半年,就不乏公司就专门发布公告,或制定外汇衍生品交易和管理制度,或公告将采取外汇套期保值政策等。此外,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汇兑损益”的存在掩盖了企业的真实盈利情况,投资者如何“拨开迷雾”?上市公司又应该如何进行风险管理?

上市公司应对“估值扭曲”

记者发现,主要有三类A股或港股上市公司涉及汇兑损益。一是外向型企业,包括对外销售或对外采购比重较大的公司;二是以外币方式筹资且占比较大的公司;三是海外业务较多的公司。

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涉及较多外币结算,存在汇率波动风险,在人民币汇率升值时期,外币借款及欠款致使获得大额汇对收益;在人民币汇率变化不大或贬值时期,外币借款及欠款的汇兑收益将减少。更关键的在于,汇兑损益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企业的真实盈利情况。当汇兑损益以收益的形式存在时,上市公司的实际业绩是被虚增了的,而汇兑损益以损失的形式存在时,上市公司的实际业绩则被低估了。

如何清晰地与投资者沟通、反馈真实透明的财务指标并进行合理的外汇风险管理(而非投机性对冲)则成了各大公司CFO的主要任务之一。

“近期,汇率风险成了投资者最常提及的问题之一。”卢韶华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药明生物为在港上市企业,近期被纳入恒生香港35指数(海外营收需占35%以上),其65%的营收来自于欧美等海外地区。

提前锁定汇率风险是较为普遍的金融管理的做法。卢韶华对记者表示,“公司目前根据实际业务需求与银行签订了一系列的外汇远期合同,以滚动的方式为未来的现金流进行套保,从一定程度上中和未来的汇率波动对公司财务报表影响。”

“财报数据的确受到汇兑损益的影响,但一般而言,经调节后的收入都是把汇兑损益剔除后的营收,更真实反映了企业的盈利状况,海外的投资人和分析师一般更注重剔除了特殊事项(例如汇兑损益)后的财务数据。去年,我们把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成本、IPO上市费用、汇兑亏损调走,这令整体利润得到真实呈现;但相应地,今年人民币贬值,我们也同样剔除了汇兑收益,让投资者看到企业真实的业绩。”卢韶华告诉记者。

中企对冲保守、外资套利积极

尽管汇兑损益对企业造成了不少麻烦,但其实整体而言,不少银行金融市场部门人士都对记者反馈,中资企业对于外汇、利率等风险的套保意识或主动性仍然较弱,国企表现尤为突出,这与决策流程较长,以及“赚了没奖励,亏了要问责”的隐形约束有关,因此不少中企选择在外汇即期市场“裸奔”;相较之下,不少银行接触到的外资企业则更为主动,甚至还存在套利的动机。

对中资企业而言,外汇走势的确难以未卜先知,应对风险“先知而后觉”的特点也普遍存在。例如,2018年2月1日,超声电子发布了一则“关于公司2018年1月份汇兑损失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公告”。该公告称,由于美元汇率持续走低,人民币汇率相对升值,预计2018年1月份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因人民币升值导致汇兑损失约人民币4500万元。而超声电子2017年全年的汇兑损失也不过6600万元。

到了2018年,汇率变动加剧,使得汇兑损失比以往更大。但综观A股上市公司,对汇兑损益的风险应对往往滞后。超声电子2017年年报显示,公司仅在2017年9月18日发生一笔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业务9810万元,但该业务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对全年利润的影响额仅为8.7万元。

“在此期间,银行已经提前预见到了形势可能不如预期,为此建议该企业终止操作以锁定浮盈,然而这对一个国企而言无疑又是一个重大决策,涉及的内部流程较长、沟通成本高,因此企业选择按兵不动,结果由于美联储加息持续落空,该企业的账面浮盈不但全部抹去,还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浮亏,”该日资银行金融市场部副主管告诉记者,“最终该企业的财务负责人也以被辞退收场。”

他也表示,“汇率走势很难决断,不少企业就选择以不变应万变。”

与不少中企的“无为而治”相比,在华的外企在外汇、利率风险的应对策略就更为积极。

某欧资银行金融市场部交易员对记者表示,“外资企业的套保做得较多,有时还比较激进。例如,人民币升值时,外资企业选择不结汇而去借美元债。这样一来,资产端为人民币、负债端为美元,这就相当于产生了浮盈。不止如此,外资企业还会选择为美元负债再做一笔远期合约,锁定汇率,同时人民币则用来买理财以赚取利率收益。”

他也表示,“对于外资企业,之前这种先套汇、差再套利差的操作并不少见,等于两边都在赚钱。尽管不存在只赚不赔得买卖,但外资企业在这方面的决策更且灵活。同时,外资企业也寻求银行的意见,但自己的意见也很强。”

“裸奔”、“投机”皆非上策

“很多企业是非常排斥衍生金融工具的,认为风险高,索性不参与。这主要是受2004年中航油在石油衍生品投机交易巨额亏损等事件的影响。但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些巨亏案例的细节,不难发现,其罪魁并非衍生金融工具,而是当事人并未将其用作套期保值,而是当成了投机工具。”资深外汇专家韩会师表示。

套期保值与投机之间只有一线之隔。例如,一个企业每年有1亿美元的出口量,与银行进行1亿美元的远期结汇交易就是套期保值,无论最终美元涨跌如何,企业的结汇收入已经被锁定了。因为无论在到期日之前市场汇率如何波动,企业补交了多少次保证金,但由于企业最终有足够的美元与银行交割,所以企业缴纳的保证金最终会回到企业腰包。

但如果企业仅仅因预期美元贬值而和银行签下1亿美元的结汇合约,但企业自身并无这1亿美元的未来出口收入,即所谓的“裸头寸”,一旦美元出现升值,那企业的损失就是实打实的。

在未来频繁波动的市场环境下,中国企业会最终意识到继续靠“裸奔”混日子将越来越难。回首一下最近两年的市场走势,不难发现,在汇率波动加剧的情况下,坚持套保是个好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