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科普解放戰爭國內民黨軍隊的「起義、投誠和投降」如何界定

在三年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消滅了大量國民黨軍隊,除斃傷之外,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起義、投誠和投降”的部隊,那麼這三個情況如何來界定呢?其實,這三個名詞是國民黨軍隊停止敵對行為的三個層次,其中的區別在於主觀上是主動還是被動、雙方已經接火的程度、戰場態勢是事有可為還是山窮水盡。

軍事科普解放戰爭國內民黨軍隊的“起義、投誠和投降”如何界定

遼瀋戰役中最鮮明的戰例是“長春戰役”,被東北野戰軍圍城日久後,滇軍第60軍主動宣佈“起義”,中央軍新七軍無奈“投誠”,拒不放下武器的第一兵團司令部最後被迫“投降”。 怎麼個過程呢?長春守敵為“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任司令的第一兵團,轄新編第七軍和第60軍,以及地方武裝約10萬人。首先是曾澤生第60軍與解放軍聯繫決定“起義”,部隊開出城外接受改編,陣地由解放軍接管;由此解放軍順利入城包圍鄭洞國的第一兵團部和新七軍,在軍事壓迫下李鴻的新七軍簽定協議“投誠”,部隊放下武器;兩個主力軍不復存在後,鄭洞國給蔣介石發去訣別電、放了幾槍後率兵團部警衛營舉手“投降”。

軍事科普解放戰爭國內民黨軍隊的“起義、投誠和投降”如何界定

一直有文獻稱是黃埔一期的鄭洞國率部投誠,這是不準確的,以新38師為基幹建立起來的新七軍才是投誠,鄭洞國沒有隨李鴻一起簽字,是最後出來投降。 如此可以看出三個名詞所處的階段之不同,成建制部隊沒打呢就主動投向解放軍,這叫起義;包圍以後沒有出路了,但尚未決戰,被動地放下武器這叫投誠;動手以後打不過繳械,這才叫投降。

軍事科普解放戰爭國內民黨軍隊的“起義、投誠和投降”如何界定

一般說來,被包圍後不成建制攜械來解放軍陣地的個別行為,也定義為投誠,比如淮海戰役期間杜聿明集團被包圍後,不少士兵餓的受不了,三三兩兩溜到我軍陣地上繳械要饅頭吃,這肯定不能算作起義。 所謂“起義”就是倒戈相向的意思,軍閥混戰互相之間就叫“倒戈”了,這方面馮玉祥和護兵石友三做得比較出色,1927年南昌起義部隊在潮汕失利,也與粵軍將領歐震的臨陣倒戈有關。“起義”分為戰場外起義和戰場內起義兩種,戰場外起義當然最受歡迎,不過危險係數也大,因為得不到解放軍的接應。

軍事科普解放戰爭國內民黨軍隊的“起義、投誠和投降”如何界定

雲南起義就是戰場外起義,在解放軍尚未進入雲南境內的情況下,盧漢通電全國宣佈起義,昆明立即遭到駐滇中央軍兩個軍的圍攻,若不是陳賡兵團急行軍趕到,李彌和餘程萬恐怕會血洗昆明,確實夠懸的。 其它像遼瀋戰場滇軍潘朔端184師的海城起義,淮海戰場廖運周110師的起義,華北戰場的高樹勳起義等,都屬於在戰役開始打響後的戰場起義。起義部隊經過整編後,可以成建制加入人民解放軍隊伍,算自己人,這是最重要的待遇,而投誠和投降是不行的,最多把可用官兵拆散補充解放軍各部隊。

軍事科普解放戰爭國內民黨軍隊的“起義、投誠和投降”如何界定

同樣,起義將領可以保留軍職、建國後給予授銜,比如陳明仁、陶峙嶽、董其武等人起義後仍擔任解放軍兵團司令,建國後都被授予上將軍銜;投誠將領則一般退出現役,安排閒職養老,來去自由(孫立人老部下李鴻就去了臺灣);投降的那得去戰犯或戰俘管理所改造了,因為跟被俘沒有什麼區別。傅作義將軍也計入了起義範疇,是他主動退出了軍界,1955年獲得“一級解放勳章”。通常來說,有地下關係策反、或主動通過地下關係接洽的才被定為起義,如果軍中有地下黨員領導的則更不必說了,比如張克俠、何基灃第三綏區的“賈汪起義”,廖運周的的陣前起義等,這都是地下黨員領導的。沒有這些關係,在沒有發生嚴重戰鬥時,經過協議放下武器接受解放軍改編的,可以視為投誠;如果打得你死我活以後,只能是投降了。

軍事科普解放戰爭國內民黨軍隊的“起義、投誠和投降”如何界定

滇軍第60軍起義後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參加了抗美援朝,在戰場上表現也是可圈可點,漢江阻擊戰血拼美軍50天,彭總都交口稱讚。不太好接受的是濟南戰役中吳化文的起義,他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叛變成為偽軍,日本投降後被國民黨收編,解放戰爭中又來個起義,按政策所部被改編為三野第35軍,居然還是第一個衝進南京佔領“偽總統府”的部隊。 最可恨的當然是宣佈起義後再度叛變的郝鵬舉,甚至把華野派過去改造部隊的政工人員抓捕後押赴南京,大部犧牲。氣得陳毅親自率兵平叛,徹底消滅了郝鵬舉的20000人部隊,郝本人打不過又投降,但已經無法饒恕了,被俘虜後予以公開槍斃。

軍事科普解放戰爭國內民黨軍隊的“起義、投誠和投降”如何界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