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兵团级应授什么军衔?

蝶恋花绯


1955年全军第一次大授衔,共计产生10名元帅、10名大将、57名上将、177名中将、802名少将。



大将中王树声、许光达是正兵团级,为了平衡各个山头加之他们在红军时期的战功,故被授予大将军衔。其中王树声曾做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和西路军副总指挥,但其后来战功平平,到1952年评级别时只被评为正兵团级,其红军时期的手下许世友、王宏坤、陈锡联已和他平级。


许光达在红军时期只做过师长,但杀人恶魔夏曦搞"肃反"把红二方面军领导人杀的屈指可数。萧克虽然是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但因其长征中和张国焘走的很近,加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军功不多,故而红二方面军的大将军衔代表被许光达所代替。

再来看五十七位上将中,正兵团级三十三人,副兵团级十九人,准兵团级一人(独臂将军贺炳炎),没有评定级别两人(乌兰夫和阎红彦),补授上将两人(王建安和李聚奎)。


中将中正兵团级一人(徐立清,多次申请降衔获准),副兵团级二十二人,准兵团级五十五人,正军级九十九人。

少将中副兵团级仅贺晋年一人,准兵团级三人,分别是解方、袁也烈、段苏权。这三人都是有故事的人,解方是张学良的原东北军旧部,曾是志愿军参谋长,后被授排名第一的少将,彭德怀都曾为其鸣不平。说过“解方如果评少将,我只能评中将"之类的话。段苏权红军时代当过师长,只是部队被打散,身受重伤,脱离过军队一些日子,故而被低授。


现在的人几乎无人知道袁也烈,他黄埔二期学生,和领导秋收起义的卢德铭以及贺龙的入党介绍人周逸群是同期学生。因为成绩优异,被黄埔军校留用为第四期队长,第四期可是出了不少名人。林彪、刘志丹、伍中豪、郭化若、张灵甫、胡琏、谢晋元都是这一期的学生。因此袁也烈不仅是林彪的学长,还是他的老师。在叶挺独立团时,林彪为排长,袁是连长,可见其资历之深。但后来被国民党抓走,关押了几年,错过了红军大发展时期,被许多后辈赶超着实可惜。


副兵团级少将贺晋年是陕北红军的领导者,刘志丹的好助手,红军时期曾担任过军长,这种资历超过了许多上将。在东北担任副司令员,那时林彪是司令员,其资格不可谓不深。只是后来评定军衔时发生"高岗、饶濑石事件",而同是陕北红军创使人的高岗牵扯到了贺晋年,本应做为陕北红军的代表的贺晋年被授予少将,而其陕北红军时的手下阎红彦却被授予上将军衔,着实使人伤心。事后调查,贺晋年与“高饶事件"无关,可那时已取消了军衔。

副兵团级标准军衔应是中将,按其资历和军功可授予上将或少将。而且军中还得跟对人,如果跟了张国焘或夏曦等人,那么军中前景就非常暗淡了,你认为呢?


行云流水1437995


1955年授衔时,原来的大军区司令员都上调到军委担任副主席了。原来的六大军区拆分成12个军区,实际上已经降格和兵团一样了。原来有兵团兼省军区的,也升为大军区,如新疆、云南、后来的福建。所以授衔时军区司令都是上将军衔。

当时军长应该是中将,但是1949年建国时的军长很多都升职了,1955年的军长很多在1949年是师长。所以很多现职军长都是少将军衔。比如12军原军长杜义德和王近山都是中将,现职军长李德生是少将。

副兵团和军长军衔相同,应该是中将。


1985年重新授衔,由于师级干部太多了,军长授少将,大军区为中将,资深大军区司令是上将。兵团是副大军区职,是中将或少将。

兵团原来是野战军的下一级。随野战军一并撤销。后来在边疆设置生产建设兵团,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相当于屯垦。目前只在新疆还保留,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其余的都改为农垦局,成为实体经济机关了,与军队脱离关系。


天明遥遥山海关


目前,副兵团级只能有2种军衔,一种是中将,一种是少将,其他所有军衔均不能授予副兵团级。


首先,我们要知道,副兵团级就是副大区级,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设立了兵团这个建制,兵团的下面就是军。军改之前,七个大军区下面的一级单位,也是集团军。这就是说,兵团级就是大区级,副兵团级就是副大区级。

为什么只能有2种军衔,一种是中将,一种是少将呢?因为少将是从副军到副兵团级的军衔。一名军长,他在职的时候一定是少将,这个永远不会有错。当他晋升为副大区级,比如当上了某部战区陆军司令员,这时如果他完全有可能戴一年左右的少将军衔,才能晋升为中将军衔。


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这种情况,比如当年的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韩卫东,就戴了好久的少将军衔,晋升中将没多久,就担任了正大团级领导职务,因此也戴了好久的中将军衔才晋升为上将。
为什么说副兵团级不可能是上将呢。因为上级只能是正大区级。正大区级可以是中将军衔,而副大区级不可能是上将军衔。如果一名军人被授予了上将军衔,那么他在解放军必然是正大区级,或是军种司令员、或是副总长、或是战区司令员、或是国防大学校长和军事科学院院长和国防科技大学的校长。这些都叫大单位,是个约定俗成的称谓。


军林天下


按照1955年授衔时的规则,副兵团级的适配军衔至少是“中将”,因为兵团级的将领们基本获授“上将”甚至“大将”军衔,比如第一野战军的王震上将、第二野战军的3兵团司令员陈锡联上将、4兵团司令员陈赓大将、第三野战军的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上将、10兵团司令员叶飞上将、第四野战军12兵团司令员萧劲光大将、13兵团司令员邓华上将等等。

(梁兴初中将)

因此,“副兵团级”正常就应该是开国中将,但是由于资历和战功未必完全相符,也会有个别的例外情况,最明显的例子是韩先楚上将。

韩先楚直到海南岛战役期间,其职务仍然是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副司令员兼第40军军长,红25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也仅是团长,改编成八路军时也不过是688团副团长,但韩将军在解放战争中的战功实在太大,从坚持南满根据地到直插天涯海角,非上将无以代表其功。

(韩先楚上将)

比较中规中矩的是二野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开国中将,从红四方面军的资历到抗日战争中的级别,他与韩先楚是基本相同的,也充分说明副兵团级的适配军衔就应该是中将。之前有过讨论,《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有部分王近山将军的影子,为什么最后只授予了少将?

很明显,资历不足。

这是普适性,不能以特殊性来看待,许多资历深厚战功卓著的军长属于“准兵团级”,也得授予中将军衔,比如二野15军军长秦基伟、18军军长张国华、三野27军军长聂凤智等,这些都是资历足够战功不俗的老红军,授予少将就偏低了。同时,也有已经担任副兵团级的干部,因为资历不足、解放战争中参战机会较少而仅授少将,但数量很少,比如一野的贺晋年。

(王近山中将)

再以下就是资历基本正常(比如参加过长征),但战功和职务因种种原因没有跟上的“正军级”干部了,数量还不少,几乎占了开国中将的一多半。

与野战军的副兵团级基本接近的职务,是解放军三总部的二级部长、各军种副司令员、各大军区的副司令员或兵种司令员、首批各省军区司令员等等,例如:

总参谋部作战部长 王尚荣中将

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 万毅中将

海军副司令员 李作鹏中将

东海舰队司令员 陶勇中将

工程兵副司令员 胡奇才中将

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梁兴初中将

沈阳军区空军司令员 周赤萍中将

上海警备区司令员 王必成中将

新疆军区司令员 王恩茂中将

西藏军区司令员 张国华中将

(张国华中将)

以及几名担任军长职务的起义将领,也高配为中将,比如第50军军长曾泽生等。

在1955年授衔时175名开国中将中,时任“正兵团级”的中将只有一位,即总干部部副部长徐立清中将;“副兵团级”则有22名;“准兵团级”有53名;而“正军级”多达96名,从这一数据,就基本可以理解“副兵团级”的军衔适配性了。



(皮定均中将)


度度狼gg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军事改革的需要,开始进行授衔工作。对于副兵团级,根据授衔人的资历、战功及职务,一般情况可授上将、中将,但被授予少将,却是极其罕见的。不过,还真有一位资历、战功、职务都很高的人被授予了少将,他就是贺晋年。
贺晋年,1928年入党,次年便在陕西、甘肃两省搞兵运工作,是陕北红军的创建人之一。贺晋年曾先后担任过红军的师长、军长。抗战时期,担任过三边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中,贺晋年担任第十五兵团副司令,参加过四平、平津、辽沈等战役及东北剿匪战斗,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功勋卓著的战将,授衔时,评审委员会却要授予他大校军衔,原因是他受到了“高岗事件”的牵连。事情传到朱德、彭德怀、贺龙处时,三人认为不妥,便向主席汇报了此事。主席说:贺怎么能授大校衔呢?最少也应是少将吗。贺晋年后来果然被授予少将军衔。在此说一下,贺晋年只是在授衔这一天穿过一次少将服,以后,再也没穿过这个将军服。
几年后,审查结束,结论是贺晋年没有与高岗事件有牵连。不久,贺晋年便被任命为装甲兵副司令(司令为许光达大将),基本上也是上将级别。
2003年,贺晋年病逝,他的葬礼是按开国上将标准安葬的。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对于这个话题,我本无资格发言,一是中央的标准在那里摆着,检索一下,一目了然。😊😊据两位将军讲,资历和战功是主要的,山头、政治和影响力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山头因素,许光达本来从各方面都逊于刘亚楼、肖克和四方军几位军级将军,评中将就勉强,但出于山头因索,加上他年轻,新担任装甲兵司令,矮子里面拨将军,授为大将。又如政治因素,一些四方军首长和肖克受张國焘影响,阎红彦受高岗牵扯,军衔被低授。再如资历和统战因素,叶剑英是大将资历(同张云逸),大校水平,未见战功,却被评为元帅;董其武等授为上将。我有幸是当阳麦城人,长辈参与瓦仓秋收起义,被校军代表介绍给李将军,将军谈到军衔,微微一笑。跟我们讲道,‘’这个东西又好又不好,参加革命时,谁曾想过这玩意儿?但是,真评起来,的确使好多人想不通,’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衔时‘……肖克出来了,贺龙元帅肯定要平反!‘’后来很快得到证实,他本人也被恢复职务,后升为司令。😊😊至于副兵团级,人数是相当多,职务相对有可塑性,授中将正常,授上将仅个别,授少将是少数。但是,我认为,只考虑他们参加革命的贡献,每一位将军都值得我们尊敬或者肯定。


任有新2


兵团级这种称谓,是过去的一种老叫法,以前有兵团建制。后来,由于兵团这种建制撤销,取而代之成了军区,比如北京军区、济南军区等。兵团级对应的级别为军改前的七大军区,以及军兵种,比如像海军、空军、二炮等。

那么副兵团级应该授什么军衔呢?这个可以直接套大区级别,兵团正职就是大区的正职,军兵种正职,以前四总部的副职,以及像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高等军事院校的校长政委。而副兵团职,则自然对应大区的副职和司政两部门的正职,以及高等军事院校的副职等。

由此,副兵团级的大区副职级别,对应的军衔只有中将或少将,期间一般以中将居多,少将多为提拔不久未达到授衔条件的将领。

我军现行的军衔最高级别为上将,能够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必须是兵团正职(大区正职)以上职务,当然,兵团正职也可能是中将。

通常来讲,一个级别通常对应两种军衔,比如,正师职可以是上校或大校,但不会有少将或中校。正团职可能是上校或中校,但绝不会有大校或少校。很多时候,职务提升可以拉动军衔,获得提前晋衔。而军衔高职务低,通常来讲一般为职务跑的比军衔要慢,很大程度上是进步慢的表现,起码是在某一岗位上呆的时间过久。


元芳有看法


以建国初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例,副兵团级大多是担任五大野战军所属各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以下的副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等职务的高级指挥员。

1955年授衔时高级指挥员按照资历、战功、当时担任的职务分别设立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军衔。在五大野战军中,一般的担任过野战军司令员、政委的除了转业,都授予了元帅衔。

对应的大将由各野战军的司令员、政委以下,兵团司令以上指挥员甚至是个别的兵团司令员担任,如粟裕、谭政、陈赓、许光达、肖劲光。

上将则大部分是各兵团司令员、政委,还有部分的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甚至是各兵团副司令兼兵团所属主力军军长,如唐亮、韩先楚。

各兵团大多没有专职的副司令或政委,个别设有副司令政委的兵团都是由所属主力军的军长、政委兼任。以此类推下来,中将军衔对应的就是各兵团的军长、政委一级。当然职务只是授衔条件之一,更多的还是需要战功和资历的补充。


天狼星大将军


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两党达成协议后,工农红军主力接受国民政府的整编工作,并改编为了八路军和新四军,虽然当时没执行国民政府的军衔制度,但有少数将领被授予军衔,例如新四军军长叶挺授予了中将军衔,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和副师长萧克都是中将军衔。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八路军和新四军未能全面执行,直到建国后,军衔制度问题重新提上了议程,并成立总干部管理部来统一军衔评定工作,部分参照了苏联的军衔制度。

副兵团级应该授予什么军衔?根据1955年的授衔,副兵团级共有42名,其中授予上将军衔的有19名,授予中将军衔的22名,授予少将军衔的有1名(贺晋年);而正兵团级授予大将的有两名(许光达和王树声),授予上将军衔的有33名,授予中将军衔的有1名(徐立清)。


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副兵团级授予中将军衔的人数、多于上将,而正兵团级基本上都是授予上将军衔,徐立清授予中将是因为高风亮节,作为红四方面军的元老,曾任一野第一兵团政委,而1950年总干部管理部成立时,罗荣桓任部长,徐立清任副部长,按罗评定为元帅,徐立清无论从资历和功勋完全符合评定上将条件,但主动让衔了。

而在副兵团级授予中将军衔中的有张震、王近山、陶勇、程世才、郭化若、唐天际等22人;授予上将的有韩先楚、李克农、张爱萍、吕正操、李天佑、陈再道、杨至成等19人;而副兵团级唯一授予少将军衔的贺晋年可以说是陕北红军的元老了,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四野第15兵团副司令兼48军军长等职,如果从资历、职务和战功等授予上将都有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历史就这么发生了。

在副兵团级中,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将领中,韩先楚的资历算是比较浅的了,但战功也是最卓著的。红军时期一直在徐海东和吴焕先的25军下任职,红25军改编为红十五军团时任75师团长,直到东征时最高职位是78师师长,但解放战争时期是林彪四野下的一名猛将,所率领的第四纵队和三纵队(40军前身)纵横东北战场,被时任东北保安总司令的杜聿明称为最难对付的“旋风部队”,跟随林彪四野南下之后任12兵团副司令兼40军军长,成为了解放海南岛最大的功臣。


赛门军略


军衔,是国家根据军人在军中的职务、军事素养和业务素养、资历贡献等,授予军人的一种衔称。

用缀在肩章或领章或衣袖(海军)等处的等级符号,标明军人的社会地位和军事级别,是军人的终身荣誉,非经法律判决不得剥夺,不犯错误不得降衔。

由于军衔是军人军中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既赋予了军人的责职,同时更是军人的荣誉,所以军衔对于军人意义非凡,军人都非常看重自身的军衔。

1955年9月27日,出于军队正规划、革命化和现代化建设之需要,中国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武装力量,举行了隆重的官兵授衔仪式,授予朱德等10名军方高级将领为元帅军衔,粟裕等10名军方高级将领为大将军衔,萧克等55名军方高级将领为上将军衔,徐立清等175名军方高级将领为中将军衔,解方等802人为少将军衔(不属于高级将领)。

按照中央军委颁发的《军衔指示》,授衔评估应以干部1952年评定级别为主要依据,并参照编制军衔的规定,从“德、才、资”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衡量,规定了正兵团级以下各级军队级别与上将以下各级军衔的比照标准。

正兵团级,基准军衔就是为上将;副兵团级,基准军衔为中将,资历深者可评为上将;准兵团级,可评为中将;正、副、准军级,多数可评为少将,少数可评为中将。

综上,副兵团级基本上都是中将军衔,资历深者,可评为上将军衔,譬如韩先楚上将,1949年4月,韩先楚出任第4野战军第12兵团副司令,兼第40军军长,属于副兵团级别。

但也有特例,1955授衔中,在所有副兵团级将领中,一半被授予上将,一半被授予中将,唯独贺晋年,却仅授少将军衔。

贺晋年,是陕北红军创建人之一,在军中的资历相当老,曾任红27军军长,第4野战军第48军军长,第15兵团副司令员。

东北的土匪都是贺晋年在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区司令员、党委副书记任上剿灭的,解放后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摩托装甲兵司令员等职。

按贺晋年的资历,可以授予上将军衔,最起码应该是中将军衔,但最终仅授予了少将军衔,比如当年的红27军政委王平就是上将;还有11纵队副司令周仁杰是中将,而司令员却成了少将,怎么也说不过去。

其实,贺晋年本来是完全应该评上将的,至少他代表的是陕北红军的山头,且本人又是赫赫有名的第4野战军第15兵团副司令员,副兵团级,其资历陕北红军创建人之一,红27军军长,刚刚的上将军衔。

当时,授衔评审委员会却要授予他大校军衔,彭老总看不过去了,就去找朱老总反应,朱老总又去找主席,主席说了一句:“贺晋年怎么能是大校呢?最起码他也是个少将吧”就这样,贺晋年成了当时唯一一位副兵团级的少将。


贺晋年高职低配,主要原因是受高岗事件牵连,但事实上,贺晋年与高岗事件并无牵连,不久,贺晋年便被军委任命为装甲兵副司令,司令为许光达大将,那么副职最起码也是上将级别,算是军方对贺晋南的一个补偿。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