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陸軍上將親述,武當高道異聞錄!

抗日陸軍上將親述,武當高道異聞錄!


抗日戰爭期間陸軍上將,曾任第十戰區司令長官,統率大軍數十萬,併兼二十一集團軍司令,後又任安微省主席的李品仙將軍,當民國二十八年第五戰區第十一集團軍總部設於唐河時,經第一次隨棗會戰勝利後,敵軍蟄伏於武漢,不敢妄動,應隨員之請求,順便至武當一遊。謹將李將軍當年遊武當之見聞,恭錄於下,以餉讀者:

民國二十八年秋天,大概是重陽前後,那時前方相當平靜。我率領隨員數人,由樊城至石化街視察後勤設施。視察完畢,當晚住在石化街。石化街在武當山東麓,上武當山不過數十里。武當是國內名山之一,是道教聖地,在武術方面提起武當派,也是大大的有名。我隨軍襄樊已近一年,對近在咫尺的武當名山,早有一訪雅興,只是平時難抽出時間。當天晚上閒談,大家認為秋高氣爽,不可錯過機會。向我請示,因不致妨礙公務,乃欣然應允。

翌日,清晨出發,先赴草店,再由草店換乘山兜登山。所詐山兜,就是類似四川的滑竿。草店正在武當山下,據原為荒僻小村,後來建築武當山因工程浩大,工人薈萃於此,日久竟成一大市鎮,迄猶相當繁盛。

抗日陸軍上將親述,武當高道異聞錄!


武當山傳說當初祖師張三丰居此虔修,後為明燕王朱棣羅致軍中(按:助燕王靖難之變等,乃僧人姚廣孝,而非張三丰祖師),頗著戰績。及即位,為酬庸其勳猷,乃敕建此一龐大林苑為其養真之所。一說是燕王幾經尋訪建文蹤跡,均無結果,後聞建文也在武當入山修道,乃留張三丰於此鎮守,不準再出(按:上述傳聞與事實不符)。但為籠絡其心,乃不惜巨資為其建此勝地。計有三十六宮、七十二寺,規模之大,其它名山罕與倫比。全部建築系用湖北二十四縣的七年糧賦建築而成,其耗資之巨亦可想見。

離草店後,開始登山。九秋天氣,陽光和照,微風拂袖,心曠神怕。五里一亭,十里一站,或高歌舒懷,或談笑為樂。長嘯則山鳴谷應,靜聽則禽聲婉轉;塵慮頓消,渾然皆有忘機之樂。行近黃昏,偶見樵夫負薪而下,道友戴笠而歸。有頃,遙見園體一處,古木搓丫,雲煙半掩,近前則紅牆綠瓦,樓閣犄峙,入口處有大石碑一方,上書紫霞宮三大字,算是到了武當山的大門。紫霞宮為遊武當之第一站,遊客多宿於此,廟內備有餐宿設備。入內後旋有十數束髮道人,老少不一,趨前問訊,表示歡迎,並請留宿。因請代辦經宿各事,是晚即宿於紫霞官。

晚餐前後,廟內道長知道我是五戰區的高級長官,都來謁談,年齡都在五六十歲以上,最後一位最老的道長蹣跚扶杖而來,視之頭童齒豁,面上皺紋形同網結。此老道身被單衣,腰掛布袋,腳穿芒履,神氣瀟灑,耳目聰明,晤對間亦彬彬有禮。與言世事嘗答非所問,與談天道則津津有昧,了無倦容。我問他:“高壽幾何?”他答道:“早已忘卻歲月,無法奉告”。

抗日陸軍上將親述,武當高道異聞錄!


轉問旁邊一位七十餘歲的道長,據他說亦無法得知這位老道的確實年齡,只記得自己十歲左右到此山修道,那時此老道亦有他本人現在的年紀,據此推算,則老道當在百三十歲以上。後來我再問他是何處人,他答道,記得是山西解縣人,是關公的同鄉。又間他多大來此修道。他答是十幾歲。我暗自盤算,他在此修道,竟已一百多年。於是我再問他,曾否看見以前的長毛賊在襄樊一帶打仗。他答曾有此事。又問他見長毛賊時,多大年紀。他答大概和施主你的年齡差不多。我那時年齡四十九,距太平天國之亂為九十餘年。那麼此老道的年齡,確是百三四十歲了。這令我對他肅然起敬,對他的來歷與修真的情形也更感興趣。

後來我邀此老道和我們共攝一影片,藉留紀念。他堅拒不願照相,我只好吩咐隨員暗中偷拍。後來沖洗底片時,共餘各人都有影像,唯此老道的位置,空無所見,實令人奇異,而莫可究其由。此老道是平日住於廟後的山洞中,洞中除雜草一堆,顯示有人經常在此坐臥之外,別無長物。據說其飲食極為簡單,每餐僅饅頭或粟米飯糰一個,有時且數日不食。後來於民國三十三年,我在安徽主政時,聽說此老道已於三十二年物化矣。

按:金蓋山派沈太虛翁告閔小艮真人云:“泥丸祖師曾以其帽戴餘頭,而以餘巾自戴。日光下泥丸祖惟見巾影,巾外並無身影,而餘頭卻無帽影,此乃真氣凝就之身,衣履悉已氣化,故日中無無影也”。是知老道人實已成仙,而所執之杖,亦與仙人之帽相同,定非凡品,所以在照片之中,獨老道人及其手仗,均未現影耳。

取材自《戎馬生涯皖疆述略》 李品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