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玩意儿》之三· 糊 盒

我为古城制盒工艺家韩子奎先生画了一幅字:“糊口”。

自然,含有养家糊口的调侃。

其实,这里的“糊”字,是个错别字,约定成俗,当今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错误;实际上应该是“餬”,餬口:勉强维持生活的意思。


《老玩意儿》之三· 糊 盒


我参与糊盒,是上小学三四年级时候的事。姊妹几个放学回家后,饭未吃,就一个个俯在饭桌上,依大人分工流水作业:剪裁、折叠、涂糨、粘合。糊盒用的糨糊要自己打,面粉是按所领材料配给的。厂家后来为了防止加工者挪用面粉,事先在里面掺一种东西,嗅起来有一种刺鼻的气味;这,很有些像农民怕蝼蛄吃播种时往麦种里拌些毒药。


《老玩意儿》之三· 糊 盒


糊的是一种印刷色彩简单的装红蓝墨水粉的纸袋,不足掌心大。糊100个几分工钱。裁剩下的碎纸边儿也积攒下来,够一麻袋了,到废品站换成钱如数交给大人。那时,家门口大街上,时有载着船一般规模的小纸匣的架子车经过,那是给火柴厂糊的火柴盒。现在估算,当时小城从事糊各种纸盒的人至少上万。


《老玩意儿》之三· 糊 盒


对于这种课外劳动,很早就有一个红色的概念——勤工俭学。这不禁令人联想到老一代革命家赴欧洲勤工俭学故事;也有理由相信,正是这一层历练,为他们后来治国安邦的文韬武略奠定了基础。而我们这一代人根深叶茂的勤俭作风,也正是从少年时的劳动中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这,也应验了荀子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老玩意儿》之三· 糊 盒


瞻前顾后,怎一个“糊”字了得。

本文已得到墨桅老师同意

《老玩意儿》之三· 糊 盒


未经开封胡同串子许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