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玩意兒》之三· 糊 盒

我為古城制盒工藝家韓子奎先生畫了一幅字:“餬口”。

自然,含有養家餬口的調侃。

其實,這裡的“糊”字,是個錯別字,約定成俗,當今人們已經習慣了這種錯誤;實際上應該是“餬”,餬口:勉強維持生活的意思。


《老玩意兒》之三· 糊 盒


我參與糊盒,是上小學三四年級時候的事。姊妹幾個放學回家後,飯未吃,就一個個俯在飯桌上,依大人分工流水作業:剪裁、摺疊、塗糨、粘合。糊盒用的糨糊要自己打,麵粉是按所領材料配給的。廠家後來為了防止加工者挪用麵粉,事先在裡面摻一種東西,嗅起來有一種刺鼻的氣味;這,很有些像農民怕螻蛄吃播種時往麥種裡拌些毒藥。


《老玩意兒》之三· 糊 盒


糊的是一種印刷色彩簡單的裝紅藍墨水粉的紙袋,不足掌心大。糊100個幾分工錢。裁剩下的碎紙邊兒也積攢下來,夠一麻袋了,到廢品站換成錢如數交給大人。那時,家門口大街上,時有載著船一般規模的小紙匣的架子車經過,那是給火柴廠糊的火柴盒。現在估算,當時小城從事糊各種紙盒的人至少上萬。


《老玩意兒》之三· 糊 盒


對於這種課外勞動,很早就有一個紅色的概念——勤工儉學。這不禁令人聯想到老一代革命家赴歐洲勤工儉學故事;也有理由相信,正是這一層歷練,為他們後來治國安邦的文韜武略奠定了基礎。而我們這一代人根深葉茂的勤儉作風,也正是從少年時的勞動中一點一滴培養出來的。這,也應驗了荀子的“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老玩意兒》之三· 糊 盒


瞻前顧後,怎一個“糊”字了得。

本文已得到墨桅老師同意

《老玩意兒》之三· 糊 盒


未經開封衚衕串子許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