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巨头线下战争打响:网商银行借二维码半年给155万商户放贷

支付巨头线下战争打响:网商银行借二维码半年给155万商户放贷

想象一下,对于一名急缺资金的个体工商户,他只需日常让顾客扫码付款,稍加时日,就能从线上拿到贷款,这在熟知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人眼中,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但如今,已经成为现实。

二维码最深入人心的革新是扫码支付,在很多人眼中,商业潜力似乎已经被挖空殆尽,但如今,基于二维码的创新仍在不断延续,特别是在小微信贷领域。

今年上半年,支付宝针对线下小商家推出“收钱码”,实现收银环节的数字化,从而促成线下商业实现数据化升级——基于移动支付,网商银行突破了原有场景和数据的限制,得以从线上渗透到线下,为线下小微经营者提供信贷。

这个产品看似简单,推出之时,也并未引起业界足够多的重视,甚至不看好者也颇多,然而,半年之后,网商银行公布的成绩单证明,一旦有了技术和数据注入线下小微金融业务,就立刻展现出了惊人的想象力。

支付巨头线下战争打响:网商银行借二维码半年给155万商户放贷

截至11月底,收钱码全国申请用户量超过4000万;6个月内,有超过155万线下小微经营者获得贷款;笔均借款金额7615元;6个月内贷款超过3次的经营者达到35%。

更令我吃惊的是,网商银行负责此项业务的团队,只有20人左右。

也就是说,平均一个员工就服务了7万多借款者,这对于一家传统银行来说,简直是神话,因为一名信贷业务员半年所能服务的人次不过数百。

另一个数字可能更加震撼: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小微企业贷款户数达到1462.24万户,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中国所有银行加起来一共服务了1462万户,而网商银行一家在6个月内就新增了155万户。

不仅如此,我在网商银行的一堆数据中有了一个更加有意思的发现——在贷款需求最多的前5个城市,基本都是二三线城市,第一位是武汉,然后是杭州,上海排第三,郑州第四——这也说明,以蚂蚁为代表的金融科技领军企业,的确在帮助金融资源下沉,实现跨区域的合理配置。

把钱撒出去不算厉害,厉害的是能全部收回来,网商银行面向线下商户的贷款不良率为0.78%,99.15%的商家能按时还款。

看到这个不良率,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很多业内非常资深的人士,纷纷对此向我提出质疑,他们认为0.78%的不良率的真正原因是:蚂蚁是向供应商放出的贷款,基于应收账款作为抵押,才能把不良率压低。

但随后我和网商相关人士确认,这些贷款是纯信用贷款。

也就是说,网商银行这款产品在不良率上的表现,已经大大超乎了业界的想象,以至于业界还习惯性地将其视为一种动产抵押融资行为,而非纯信用贷款行为。

小微金融难在哪里?

这些惊人的创新背后,实际上是监管机构多年来心头的老大难问题。

这个头疼问题是什么呢?

在中国5600万家小微企业中,只有11.9%的中小企业能获得银行贷款。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说,小微企业获得的贷款利率大多在13-15%,总融资缺口达22万亿。资金周转困难时,求助社会资金,成本往往高达年化36%。

但其实金融监管部门为了服务好小微企业已经很拼了——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有著名的「三个不低于」要求。

即: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为了刺激金融机构从事小微贷款业务,央行更是推出了定向降准,如在2014年6月就推出过「上年新增小微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且上年末小微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例超过30%」的银行可获定向降准。

并且,监管层对小微贷款产生的坏账,也有着很高的容忍度。

但这样一套惠民组合拳,得出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家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的行长告诉新金融功守道,即便是监管大力呼吁,很多银行在小微领域,贷款投放都在缩减,不少银行,近年来比例在10%以上的大幅缩减。这是因为,“每家银行的小微金融都不赚钱,都有很高的不良率。

说白了,传统商业银行做不好这件事情,不光是缺乏有力的风控武器,无法控制风险,让客群真正下探。

同时,另一方面,传统商业银行的流程和效率,也远远无法使用小微企业的需求。一笔普通小微信贷大概需要这样的流程:客户申请——经办行判断是否符合基本准入条件——客户经理贷前调查,形成调查已经送上级分行——上级分行审批——经办行签批——信贷作业监督与核准——贷款发放。

经过多个层级,多个业务部门,手续繁琐,往往耗时不短。

根据一份名为《中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报告》的报告,商业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的放款,大多需要一周。特别是对于中西部地区,近一半的小微企业要想拿到贷款,更是需要近半个月的时间。

而小微企业资金筹划能力弱,且资金需求短频快急。长期以来,传统商业银行银行有心服务,却无力实施。

所以才有了监管急,商业银行也急,小微企业更急的尴尬局面。

还不仅仅是耗时问题,更是成本问题。这样一套流程下来,最后就只借了几千元出去,银行也吃不消,我去调研一家给养殖户发放贷款的小微金融企业,他们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他们谈到自己为啥连年亏本时说,给大企业放六百万和给养殖户放出六万,程序和耗费的人力几乎是一样的。

这家金融企业当然是谈他们的苦衷,但其实也说明了一个问题,用传统方法来做小微信贷,成本问题就无法绕过。

另辟蹊径的收钱码

但是蚂蚁金服,却用二维码的方式做到了。

与个人移动支付账户的建立与数据积累的逻辑类似,网商银行通过给予每个小微商户、小微企业一个收钱码,从而与他们连接起来,进而开始数据积累、进行风险判断以及提供其他金融服务。

小微企业通过“收钱码”收款越多,网商银行对其风险的了解就越深入,提供给它们的贷款支持就越多。只要流水稳定,烧饼店、小卖铺、街边摊这样的小商家也能在网商银行贷款。

而且,二维码的部署成本很低,是最适合小微商家的部署方式。

早年在移动支付的战争中,微信和支付宝,恰恰就是凭借印在纸片上的二维码赢得了和POS机的战争。

表面上看,是一张收款码,实际上,大有玄机,其背后是基于支付宝的线上能力和大数据,用机器算法代替人工处理,完成了从获客到风控到放款的全流程,让成本大大压缩,也使得过去想做而做不了、不能做的小微生意,成为银行未来的新增长点。

不仅是做到了放款,网商银行还针对小微企业需求,在用户体验上,做到了分钟级甚至秒级的放款。

网商银行行长黄浩对新金融功守道说,他从后台发现,24小时都有商家在这儿贷款,而且从晚上7点后到第二天早上6点前贷款量,占到整个贷款量的30%,这个时候是传统金融机构都关门的时候。

但是小商家、小个体户们在完成一天盘点后,会看一看今天收了多少钱,付了多少钱,明天备货需要多少钱,因此借钱进入了小高峰。

其实,面向线下商户发放贷款,对于具有线上基因的蚂蚁来说,也是走出舒适区的很大一步。

黄浩也坦言,针对线下的生意,更加庞杂,刚开始着手时,心里也没底。“网商银行以前服务的都是线上卖家,以零售、物流行业为主,今天走到线下发现不一样了,线下服务商家是非常庞大的群体,属于线下零售只有19%,其他81%全都是纯服务类,就是日常生活方方面面。”

从行业看,网商银行服务的“码商”主要以服务行业的经营者为主,其中服装店、超市便利店、烟酒杂货等零售商家占19%,餐饮、教育、美容、维修、家政等纯服务性商家达81%。

一个高风险低收益的生意,要涉足,只有两种方式,要么就是格莱珉模式(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我,此种模式在中国已经被论证为不可行);另一种就是依赖技术和数据。

底层技术的巨大变革

我们看得到的只是一张简单的收款码,但实际上,我们看不到的部分才是诀窍所在。

据黄浩介绍,网商银行已经沉淀了一百多种模型,数千种风控策略。举例来说,如何识别个人还是经营者,从资金网络的形态上就能辨别出来,商户是一个中心化的螺旋网络,个人则是点对点的分散化连接。对于商家的分析,网商银行会对行业和商圈加以分析,再加上付款人的资金流来进行判断。

支付巨头线下战争打响:网商银行借二维码半年给155万商户放贷

“传统的信贷风控理念往往先把人预设为坏人,但网商银行从不预设任何一个坏人,我们把每个人首先看成是好人,然后用大数据的风控技术把其中少数的’坏人’挑出去。”黄浩表示,这也是网商银行能够在短短半年服务这么多线下小微商家的原因。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于金融来说,意味着什么,过去,大家都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

但变化的确在发生,老牌投行高盛的探索也颇有示范意义,据MIT Tech Review 报道,2000年顶峰时期,高盛在纽约总部的美国现金股票交易柜台就雇佣了600名交易员,但时至如今,这里只剩下两名股票交易员。

高盛代理首席财务官(CFO)马蒂·查韦斯(Marty Chavez)介绍,原先的大部分柜台工作,如今交由自动交易软件负责。

如今高盛全公司有三分之一的员工是工程师,中国的金融科技,其实并不逊色,就网商银行来说,全公司300人里,技术团队更是多达200人。

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网商银行用仅仅20人服务了155万人,可以想象,当服务人数增加到1550万,人数可能还是原来的那20人,这就是科技重塑金融的一个缩影。

蚂蚁金服旗下的网商银行,用非常生动的案例证明,随着移动支付积累的数据,再加上深度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的应用,真实地解决了小微商家这个被遗忘群体的燃眉之急。

应该感谢中国的互联网和金融科技,中国最被遗忘却又最庞大的商业个体单元,才得以被重新激活。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