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四大賢母」之一的陶母

陶母湛氏以寬厚待人,教子有方而聞名於世,她是東晉政治家、軍事家陶侃(今江西鄱陽人)的母親。她與孟母、歐母、岳母齊名,被世人譽為“四大賢母”。

古“四大賢母”之一的陶母

湛氏(243–318)出生於三國時期吳國的新淦縣南市村(今江西新幹縣金川鎮)。她父親死的早,她16歲就嫁給了吳國將軍陶丹(今江西鄱陽人)為妻,生下陶侃後,因吳國歸晉,陶丹閒賦在家,從此家道沒落。因生計所迫全家舉遷至廬江郡潯陽縣,不久,陶丹便因病逝世。

丈夫病逝,陶侃又小,家庭的重擔一下子全壓到一個弱女子諶氏的身上,但陶母諶氏並沒有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所擊倒,她毅然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以紡麻織布的微薄收入,供養兒子陶侃讀書。陶侃非常懂事,他常陪伴在母親的織布機旁學習到深夜。陶母家教嚴謹,告訴兒子要惜陰發奮讀書,樹立建功立業之志,並常以勤儉美德以薰陶陶侃。還經常囑其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強大的德才兼備的優秀人。

古“四大賢母”之一的陶母

陶侃長大後,做了一個從事管理河道、魚事的小吏,也就相當於現在的漁業管理,有一次單位發了一罈糟魚,陶侃捨不得吃,他想起了含辛如苦把他拉扯大的母親,便託一個同事老鄉把糟魚捎給母親。當陶母得知糟魚是單位上的東西,隨即把糟魚封好,又託此人把糟魚捎回給陶侃,並寫了一封信,批評陶侃:“你身為官吏(本應清正廉潔),卻用官府的東西(作為禮品)贈送給我,(這樣做)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增加我的憂愁。”這就是名傳世人的“陶母封鮓”的故事。

又有一年冬天,陶侃的同鄉好友範逵孝廉一行人進京,路過陶侃家,因下雪路滑,加之天色已晚,於是投宿到陶侃家,當時,陶侃家裡非常之貪窮,家裡一下子來了這麼多人,拿什麼來招待客人呢?陶侃心裡發愁不知道如何是好,陶母叫兒子陶侃只顧陪著客人就是,如何招待客人不用他擔心。陶母於是揹著人,把自己拖到地下的長髮,剪下賣給鄰居換來錢買了好菜好酒,來招待客人。並把自己墊床的墊子(禾杆做的墊子)扯下來鍘碎來喂客人的馬匹。

古人對自己的頭髮是看得非常看重的,所謂頭髮“受之於父母”是不能輕易剪掉的。可陶母卻為了不怠慢兒子的朋友,在家裡又沒錢的情況下,毅然把自己心愛的頭髮,剪下換錢來招待兒子的朋友,這是多麼地震憾人心,孝廉範逵被深深地感動了,加上陶侃又才華出眾,於是向朝廷官府推薦陶侃為縣令。陶侃才正式步入了仕途生活,他前後任過縣令、郎中、太守、刺史、大尉、都督大將軍等職。特別是在東晉掃平王敦、蘇峻、祖約等的先後叛亂,穩定晉王朝的統治,立下了赫赫戰功。

古“四大賢母”之一的陶母

陶侃能成為一個政治家、軍事家,全都是他的偉大、賢良、優秀的母親教育的結果。

陶母湛氏卒於大興元年(318年),終年75歲,她葬在今江西省鄱陽縣城東牛崗咀(老發電廠內)坐西朝東,西向鄱江。

公元1036年,范仲淹任饒州知府時,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母親,教化鄱陽子民,曾在鄱陽鎮德化橋橋頭建有“延賓坊”。民國時,鄱陽縣徳化橋尚有“延賓坊故址”巨碑。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