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原子彈的爆炸已經過去很久了,現在的日本長崎與廣島還殘留核輻射嗎?對此你怎麼看?

Oo繕變


1945年,日本法西斯仍在負隅頑抗,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了2顆2萬噸當量的原子彈——“小男孩”和“胖子”,瞬間摧毀了它們,直接及間接死亡22萬人。幾天以後,罪惡的日本政府宣佈無條件投降。

到現在,70多年過去了,廣島和長崎的輻射水平已經降到正常水平。廣島的輻射值約為0.3微西弗/小時,年均2.64毫西弗,長崎輻射值為年均0.33毫西弗。

據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公佈的數據,普通人每年接受的自然輻射為2.3 毫西弗,有些地區超過10毫西弗。通過數據對比得知,廣島的輻射值與世界平均相當,長崎的輻射值已低於世界平均。

廣島、長崎之所以能夠恢復到正常水平,是因為:

1、作為人類歷史上首次使用的核武器,小男孩和胖子當量和裝藥量都非常少。

“小男孩”重4噸,內部只裝了64公斤鈾-235,其中只有1千克發生了核裂變。另一顆“胖子”,重4545公斤,內裝鈈239也不多,產生的放射性物質有限。如果換成現代的核彈,那情況就不同了。

2、核爆分為“空爆”與“地爆”兩種方式。

原子彈主要通過沖擊波、光熱輻射、瞬間輻射和放射性汙染殺傷目標,前面3種方式造成85%的人員傷亡。

“空爆”衝擊波半徑更大,對城市摧毀能力更強。當年廣島、長崎的建築和人員都集中在地表,為獲得更好的殺傷效果,美軍決定用B-29轟炸機投擲核彈空爆,“小男孩”在距地面580米空中爆炸,“胖子”在距地面550米空中爆炸。兩座城市地表建築大部被毀,人口大量傷亡。

但“空爆”產生的放射性殘留物卻很少,而“地爆”靠近地表,大量殘留物滲入地表,汙染性更強。

3、原子彈爆炸時,產生4000多度高溫。

核裂變產生的大部分物質瞬間化為灰燼,爆炸點附近變成真空,遠處的空氣流過來補充,形成了強烈上升氣流,產生的蘑菇雲高達18000米。

放射性物質隨氣流在幾分鐘內衝上平流層,粉塵殘骸隨風飄散,擴散在方圓數百公里,落回廣島、長崎的只是一部分。有一些塵埃隨雨水落在廣島西北地區,形成“黑雨”,使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質含量高一些。

4、與核電站洩漏不同,原子彈是急速核裂變,短時間產生大量核輻射,但並不持續,產生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也短,消散很快。空氣中的輻射水平在兩週左右降到正常範圍,其餘輻射在數年內基本恢復。

而核電站產生的核廢料多是長半衰期元素,會在很長時間內持續釋放輻射,後果十分嚴重。

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洩漏區

現在的廣島和長崎已經恢復如初,廣島市已有近120萬人口,1994年還舉辦了亞運會。長崎的城市人口也達到了45萬人,已經是一個正常的城市了,和日本其他城市沒什麼區別。

現在的廣島

長崎夜景


和風漫談


擔心輻射的問題,是沒搞懂原子彈(核爆)於核輻射的關係。

核爆的原子彈,就類似汽油完全燃燒後連渣都不剩的情況,核爆完後只有沒完全核反應的核物質才會有放射性,而核彈當然追求的是最充分的釋放能量,所有高質量的核彈核爆後理論上是不應該留下什麼核輻射的。

只有不完全反應下的核物質才具有長期的核輻射危險,這種情況通常只會出現在核事故的情況下,比如核電站事故(切爾諾貝利、日本福島)、核彈從飛機上掉落摔碎的情況,另外就是戰爭狀態下人為的適用含核物質的炮彈、恐怖份子釋放髒彈。

所以,對核彈應該有更科學、合理的瞭解和思想防範,但不應無端恐懼。

如果是核彈爆炸,雖然爆點附近必死無疑,但傷害半徑有限(小核彈殺傷半徑幾公里、大的幾十公里吧),而且躲過爆炸時的光熱輻射殺傷、衝擊波殺傷、核爆塵埃後,殺傷效力就大幅下降接近0了(參見長崎核爆時因在下水道幹活躲過傷害的盟軍俘虜的情況),所以是否會在核爆點半徑20公里內請積攢人品,其他就不用顧慮太多了。

而如果是髒彈的恐怖攻擊,雖然汙染時間更長,但爆炸範圍就是普通炸彈的直接殺傷半徑(幾米到幾十米),隨後的核汙染殺傷是需要時間來散佈的,知道爆了髒彈馬上逃避或做輻射防護都來得及,短期輕微核輻射也是有醫學治療手段的。

總之,瞭解了核爆、核輻射的關係,對核彈的恐懼就可以不要那麼誇張了,畢竟因核彈被傷害的概率還沒有低頭玩手機被車撞的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