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國史大綱》摘錄,全是精華(第二部分)


錢穆《國史大綱》摘錄,全是精華(第二部分)



1.故在中國學術史上,史學所佔地位極重要,堪與心學分庭抗禮,平分秋色。中國學術傳統主要在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心學是做人大宗綱,史學則是做事大原本。


2.再回到《大學》所提出的明明德親民與止於至善之三綱領來說,明明德是德性之學,親民是治平之學,止於至善則是其最高境界。中國人所理想,人在群體社會中,所應嚮往所該表現的最高鵠的即是“善”。我們亦可說,中國整部歷史,正是蘄向於此善。中國整個民族,也是蘄向於此善。


3.諸位如欲瞭解此中精義,可自試讀《論》、《孟》、《莊》、《老》諸書。凡此諸書中所陳述,何一非人生最高理想,何一非人類歷史之偉大展望。但在他們書中,卻不見他們時代的衰亂實況來。諸位如欲認識他們的時代,當另讀《左傳》、《戰國策》等史籍。諸位把此兩方面會合看,便知他們之偉大處。他們雖生存在此時代之中,而他們的精神意氣,則無不超越乎此時代之外之上,而又能心不忘此時代。是我所謂能主持一時代,而又能開創一時代之大人物。


4.惟有中國,卻能在衰亂世生出更多人物,生出更多更具偉大意義與價值的人物,由他們來持續上面傳統,來開創下面新歷史。他們的歷史性價值,雖不表現在其當身,而表現在其身後。


5.中國人又多愛崇拜歷史上失敗的英雄。對於在歷史上成大功立大業的英雄,如漢代的衛青、霍去病,唐代之李靖、李積等諸名將,反而比較不重視。如岳飛、文天祥、袁崇煥、史可法等,雖然他們在事業上失敗了,反而更受後人敬仰崇拜。此又是中國人的傳統史心與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所在。他們在當時雖失敗了,但對後來歷史言,卻是成功的,而且是大成功。【精義所在】

6.宋儒陸象山曾說:“人不可依草附木。”一有依附,其人格價值便不會出色。縱使依附於事業,也一樣如此。


7.昔顧亭林嘗雲:“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又說:“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


8.隱隱中主宰此歷史維持此命脈者,正在此等不得志不成功和無表現的人物身上。但在今天,我們心目中已無此等人物的地位存在。縱使尚有隱了的賢人,我們也將覿面不相識,此實是中國文化的極大不幸極大危機。


9.自五代十國迄宋代,南方的重要性竟已超過了北方。我們也可說,唐以前中國文化主要代表在北方,唐以後中國文化的主要代表則轉移到南方了。南宋以下,中國歷史疆域愈往南推拓,極南部的珠江流域亦變成中國歷史上極重要的一部分。此時長江流域已成為中國的中部,淮南已成為北方,所謂南方便讓給珠江流域了。


10.大致來說,古代中國是北方人的,長江以南地區正式露頭角佔地位要自唐宋始,珠江流域出生歷史人物則為更後之事。


11.我講至此,就想到講歷史不能單靠書本知識,還要多遊歷。例如信耶穌的須到耶路撒冷去,佛教徒須到印度,崇拜孔、孟便想去曲阜、洙泗一遊。因遊歷可得更深更親切的知識,決非徒求之於文字書本者可得。尤其是中國各地,無論通都大邑,窮鄉僻壤,都有歷史上的名勝古蹟,人物遺風。


12.西洋中古時期的耶穌教,本已包攬著許多政治社會上的塵世俗務。海通以還的耶教士,更形變質,幾乎成為帝國主義資本主義之前呼後擁。他們把在南非與北美的經驗與態度帶到中國。不僅來中國宣傳教理,還往往干涉中國之內政,激起中國之民變。與往古印度高僧純以宗教真理相感召之精神,顯有差別。而西洋商人之牟利政策,如鴉片強賣等,更招中國人之惡感。近世中西交通史上,鴉片戰爭前後,不斷的教案以及連續的強佔土地強索賠款等事項,其是非曲直,大可待有志研究全世界人類文化史而抱有明通觀點者之公平判斷。


13.中國史上之東西交接,至少已經三期,第一期是近西的中印接觸,第二期是遠西的中回接觸,第三期才是更遠西的中歐接觸。前兩期各自經歷六七百年的長期間,已見中華民族對外來異文化之一般態度及其成效。現在的中歐接觸,自明末以來,為期只三百年,雖則西洋以其過強之勢力壓迫於我,但我們誠心接納吸收異文化之熱度,仍是與前一般。若以前兩期的成績來推論,再歷三百年,中華民族一定能完成吸收融和更遠西的歐洲文化。但是要吸收外面的養料,卻不該先破壞自己的胃口。


14.中國人自己不知道中國事,便不愛中國。不知道中國不愛中國的人,如何算得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事實上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而理論上卻又絕不能算他是一箇中國人,如此般的人,到處皆是,豈不可痛,豈不可驚。


15.吾人若一遊西安、洛陽、安陽、商丘以及濟南、曲阜諸平野,溯大河,歷廣土,茫茫乎,蒼蒼乎,徘徊俯仰之間,必能想象我民族先民偉大創基之精神於依稀彷彿中也。


16.春秋時代,實可說是中國古代貴族文化已發展到一種極優美、極高尚、極細膩雅緻的時代。


17.戰國新興的一派平民學,並不是由他們起來而推翻了古代的貴族學,他們其實只是古代貴族學之異樣翻新與遷地為良。


18.一時群臣,如蕭何為沛主吏掾,曹參為獄掾,任敖獄吏,周苛泗水卒史,申屠嘉材官,陳平、王陵、陸買、酈商等皆白徒,周勃織薄曲、吹簫給喪事,樊噲屠狗,灌嬰販繒,婁敬輓車,惟張良為韓相貴胄。漢初王后亦多出微賤。項羽、田橫之徒皆責族,而皆不能成事,此可以覘世變。


19.先秦諸子注意教育問題者莫如儒。


20.自此漢高祖以來一個代表一般平民社會的、素樸的農民政府,現在轉變為代表一般平民社會的、有教育、有智識的士人政府,不可謂非當時的又一進步。


21.王莽的失敗,變法禪賢的政治理論,從此消失,漸變為帝王萬世一統的思想。【至少是希望能如此。】政治只求保王室之安全,亦絕少注意到一般的平民生活。【後世對王莽的批評,全是沿著東漢王室之意見。】這不是王莽個人的失敗,是中國史演進過程中的一個大失敗。


22.一個貴族特殊的家庭,和大自然隔離,總不免要走上墮落衰敗的命運,此乃以下中國曆代王室共有之趨勢,而東漢最可示例。


23.秦則天下盡為郡縣,舉國統於一王。天子世襲,而丞相、御史大夫以下不世襲,然後天子乃高高在上,其勢孤危易倒。漢鑑於秦亡之速,變更秦法,稍稍復古,故以以宗室、外戚、功臣三系與王室相夾持而為治。


24.董仲舒天人三策與賈誼政事疏,兩篇大文,奠定了西漢一代政治之規模。


25.賈誼雖以洛陽少年為絳、灌功臣所抑,然賈誼的主張,一一為漢廷所採用。


26.在太平冶安之世,而有此等情形者,惟東漢及兩宋為然。戰國列強紛爭,事當別論。秦漢創建大一統政府以下,王室高高在上,民眾遠隔在野,封建世臣之勢力取消,民間起布衣為公卿,朝進暮退;所由得與數百年遞襌之王室為抗衡者,魏晉南北朝以迄隋唐為門第,東漢、兩宋為士風,元、明、清三代,皆汲宋儒遺脈,而所得淺深不同。


27.“累世經學”與“累世公卿”,便造成士族傳襲的勢力,積久遂成門第。

門第造成之另一原因,則由於察舉制度之舞弊。

地方察舉權任太守,無客觀的標準,因此亦於營私。一面是權門請託,一面是故舊報恩。兩者遞為因果,使天下仕途,漸漸走入一個特殊階級的手裡去。

28.道德自為人生不可缺少之要素,然亦只是人生中一端。過分看重,不免流弊。譬如健康,亦人生一要端,若其人惟一看重健康,即不免種種流弊也。


29.因東漢士人只看重形式的道德,不看重事實的效果,所以名士勢力日大,而終不能剷除宦官的惡勢力。【及袁紹盡誅宦官,而事已潰爛,不可收拾。】


30.中國以民族之優秀,疆土之超越,使中國國力常卓然高出於四圍外族之上。因此中國史上對外之勝負、強弱,幾乎完全視國內政治為轉移。【外患只是內政動亂所招致之一種事態。嚴格言之,只要國內政治有辦法,國外絕不足患。】


31.東、西兩方人口密度不調節,社會經濟易生動搖,正如在一端極熱、一端極冷的不調和空氣下激起了大旋風,東漢國運遂於東方的饑荒【黃巾。】與西方的變畔【涼州的兵與董卓。】兩種勢力衝蕩下斷送。東漢的立國姿態,可以說常是偏枯的、靜的、退守的。


32.自秦以及西漢,都有大規模的向西移民。

秦徙東方大族十二萬戶於咸陽。漢高祖又徙楚昭、屈、景,齊田舊及燕、趙、韓、魏諸強族於關中。文帝聽晁錯謀移民實邊。武帝徙關東貧民於隴西、北地、西河、上郡,一次凡七十餘萬。


33.惟長安充實而後西北武功得繼纊發展,不如東漢一存邊警,即議棄並、涼,棄三輔。故前漢奪朔方,開西河,而匈奴、西域皆服;東漢視關陝如塞外,而羌禍遂日蔓延,東方食少而有黃巾,西邊多事而有董卓。此誠兩漢興亡一大關鍵也。


34.人才走歸一路,為東漢國力向衰之又一原因。


35.然亦由武帝浪費國力太過,有以致此。大抵中國對外,其病每不在決心討伐,而在好大喜功,窮兵黷武,以及從此引起之種種浪費。此仍然是內政問題,昧者乃專以開邊生事為大戒。


36.黃河西部的武力與東部的經濟、文化相凝合,而造成秦、漢之全盛,所謂 關東出相,關西出將


37.鄭太說董卓:“山東承平日久,民不習戰;關西頃遭羌寇,婦女皆能挾弓而鬥。天下所畏,無若並、涼之人。”【皇甫規、張奐、段潁,亦皆涼州人也。】一個國家,內部自身存在兩種極相違異的社會情態,無有不致大亂者。


董卓領著涼州兵東到洛陽,中國歷史,便從此走上中衰的路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