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範大學成立外國文學研究中心 專家:非洲英語文學應成中國學者研究要點

從英國文學的一枝獨秀,到美國文學躋身世界文壇後的花開兩朵,再到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加勒比和印度等國家和地區英語文學的眾聲喧譁,到如今風格獨特、具有特殊文化品性、美學蘊涵和倫理指向的非洲英語文學崛起後的“喧賓奪主”,英語文學已經走過四個階段。現在,非洲文學正以其獨特的文化蘊含和美學表徵,吸引著眾多中國文學學者的目光。

“英語文學在相當一段時間裡被看作是英美文學,非洲基本被視為文學的不毛之地。”日前,在上海師範大學外國文學研究中心揭牌儀式上,中心主任朱振武教授說,“在非洲這塊擁有30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2億的大陸發生的文學現象不容忽視,而作為非洲文學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在國際上聲名鵲起的非洲英語文學,應該成為中國學者關注和研究的要點之一。”

據悉,上海師範大學外國文學研究中心將成立後的首次活動定為全國首屆非洲英語文學專題研討會,邀請全國學界、出版界的百餘位專家學者參會,就非洲英語文學的基本概念與研究範疇、非洲英語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係、非洲英語文學的文化表徵與美學特色、非洲流散文學研究、歐美國家非洲英語文學研究、非洲英語文學在中國的接受與影響以及非洲英語文學研究的走向及意義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非洲文學在中國譯介的四個階段

據專家介紹,我國對於非洲文學的譯介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上世紀30年代,中非作家馬朗、南非女作家旭萊納等人的作品,以鮮明的革命現實主義、反殖民主義和個性自由解放等文學風格,契合了五四文化思潮和左翼革命文學的風尚而率先被翻譯出版。上世紀40年代,非洲文學在我國迎來一個翻譯的繁盛期,當時中國和許多非洲國家在爭取解放獨立方面具有相似性,第三世界國家的同盟性質,促成了中國學界大規模翻譯獲得民族獨立的非洲國家文學。新中國成立之後,出於對第三世界國家革命合法性的文化論證,大量政治題材非洲文學作品被翻譯到中國。新世紀以來,四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非洲作家索卡因、馬哈福茲、戈迪默、庫切的作品得到比較集中的翻譯。

上海师范大学成立外国文学研究中心 专家:非洲英语文学应成中国学者研究要点

由於使用了殖民地宗主國的語言,非洲英語文學從一開始就具有強烈的分裂屬性。朱振武將非洲英語文學總結出三大特徵——本土表徵、流散表徵、混雜性表徵。所謂“混雜性表徵”,正是體現在非洲英語文學本身的複雜性之中。一方面,英語為非洲文學家提供了便利、迅捷地從歐美文學中汲取給養並走向世界的金鑰匙;另一方面,非洲文學的英語寫作又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殖民歷史的烙印,這是與當代非洲文學家們力圖實現民族獨立自強的願望相沖突的。

非洲文學對中國文學的啟示

在與會專家看來,我國當代對非洲文學的研究,無論在時間段、國家、語種還是具體作家作品上,均存在顯著差異。目前非洲54個國家和地區中,僅有16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學作品有較多中文翻譯,而在對非洲英語文學的研究中,又集中於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幾位作家作品,對於非洲文學的研究還存在很多盲點。

他們認為,在未來非洲文學研究中,要避免跟風西方話題體系和學者研究傾向,不以少數大獎,如諾貝爾文學獎、布克獎等為風向標,做到增強本土意識、批評自覺和文化自信,在國際學術交流中,最大程度地發出中國聲音,積極吸納非洲英語文學優秀成果,研究非洲英語文學被廣泛接受並漸近主流的深層原因,探尋其對中國文化文學發展的啟示作用。

“非洲作家關心非洲的命運和發展,希望通過文學創作重現非洲的歷史真貌、重拾非洲的文化傳統,這些印記都鐫刻在非洲作家的作品中。”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姜智芹說,“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帶來的巨大社會變化、思想洗禮和精神重塑,如何在文學作品中得到充分反映,非洲文學的經驗值得汲取;通過文學創作及文學的對外傳播建構國家和民族形象是非洲文學給予中國文學的另一重啟示。”輸入你的內容,注意不要用退格鍵把所有文字刪除,請保留一個或者用鼠標選取後直接輸入,防止格式錯亂。

觀點爭鳴

上海師範大學外國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朱振武:英語文學在相當一段時間裡被看作是英美文學,非洲基本被視為文學的不毛之地。其實,非洲文學有獨特的文化蘊含和美學表徵,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借鑑意義。非洲英語文學的版圖覆蓋整個非洲大陸,作為英語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後起之秀的非洲英語文學早已引起世界關注,但我國對其文學史和相關研究資料方面的整理譯介及研究還相對滯後,相關資料也非常匱乏。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寧:研究非洲文學不能只關注英語和法語,還要對當地語言有所瞭解,對即將消失的語言給予關注。非洲的口頭文學極為寶貴,這一部分也須納入世界文學研究範疇中,還原非洲文學的本來面貌。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陸建德:未來的非洲文學研究,應避免跟風西方話題體系,從更廣的維度去觀察“真實多元的非洲”。捕捉非洲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既要關注殖民歷史對非洲的影響,也不應把殖民前的非洲想象成和平世界。非洲處於非常混雜的狀態,面臨著諸多挑戰,非洲文學研究者既要將非洲的豐富性呈現出來,也要看到非洲的問題,不要做非洲中心主義者。當你否認這種多樣性,就是以一種過於簡單化的方式來認知非洲。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謝天振:外國文學研究在國內逐漸發展到新的階段,即跳出國別、語種的界限,以世界文學的眼光做研究,而非洲英語文學研究正需打破原有侷限。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孫曉萌:儘管非洲殖民當局利用種種形式將西方文學體系輸入殖民地,但盛行百年之久的豪薩語文學書寫使當地的英語書寫具有了極強的本土化色彩。不少豪薩語地區作家的英語文學作品,甚至是先運用豪薩語創作,之後再由本人翻譯為英語。

江西省社科院教授傅修延:多數的古典非洲文學都是口述的,包括神話、故事、謎語、諺語和格言等,若使用殖民語言寫作,根本無法表達非洲民族和部落民間那種特有的豐富與情感。因此,不能以西方慣用的視覺理論看待非洲文學,而要關注非洲的聽覺傳統,這樣才能有助於感受到非洲文學的本質,“聽”出非洲文學中直接而親切的表達。

非洲文學學者李永彩:在非洲英語文學研究中,需要注意非洲作家寫作中的口語痕跡。非洲英語文學中的一個特徵時常被忽略:大量的非洲英語文學創作過程正處於口語向書面語轉換的特定歷史時期。英語的強勢介入加速了這一特定的歷史進程,但卻無法完全消除非洲英語文學寫作中存在的口語化特質。通過文本中口語化痕跡的探尋,有助於我們揭示英語文本遮蔽下的本土文化來源,從而真正地理解文本的精神、風格和思想。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羅良功:一方面,恩古耶瓦斯揚戈重視方言,大量運用通俗語言,強調大眾美學,力圖吸取傳統來克服殖民文化。另一方面,通過簡單直白的英語清空歐美文化存量和修辭傳統,裝進非洲語言元素和表意策略,實現了英語的“非洲化”,也為非洲英語文學從“分裂”到“重建”提供了重要樣本。

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姜智芹:非洲文學創作從內涵上來說,表現為書寫本土情懷,用文字重塑非洲形象,用文學探尋非洲之路。追尋非洲夢,也是非洲文學創作的特徵之一。文學創作與社會發展主旋律的同頻共振在中國文學和非洲文學的表現上具有相通的使命。如何更好地研究非洲文學?我們應該帶著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同感,帶著中國視角與問題意識來理解非洲。當我們用中國的發展過程、革命經驗和歷史語境來理解非洲時,我們就能發現獨特的問題。不同民族文學之間的互相闡發,構建的文學研究共同體,不僅能豐富世界文學研究,也能深化對國別文學的理解和認識。

上海师范大学成立外国文学研究中心 专家:非洲英语文学应成中国学者研究要点

內容及圖片來源:《21世紀英語教育》第29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