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机会不明显或看不见,我们该怎么办?鬼谷子给出三点解决方案

是否拥有强大的精神和气场之后,就可以随时随地发散自己的威势呢?鬼谷子的答案是否定的。

原文:用之,必循间而动

译文:要散发威势,一定要抓住可乘之机采取行动。

这里的“间”是什么?是间隙、机会,对方的矛盾、短处。在运用威势时,一定要等到对方出现矛盾、弱点再出手,这就叫循间而动。一个人即使拥有了内在的实力和资本也不要贸然行动,就像一只“呆若木鸡”的斗鸡,在和其他鸡争斗时,不会胡乱出击、自乱阵脚,而是能够静下心、沉住气,观察和捕捉对方的破绽,然后以雷霆之势攻其弱点,一气呵成,彻底击败对手。

如果机会不明显或看不见,我们该怎么办?鬼谷子给出三点解决方案

关于这一哲学,《周易·系辞》中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你是一个身怀绝技的人,但如果机会没来,就要安心等待。宝剑在手,你还需要等待挥剑的机会,对不对?如果在战场上,你挥剑杀敌,势不可挡、勇猛如虎,最后你可能成为一位将军;如果在闹市,你挥剑杀人,你就是犯罪分子,最后等待你的只能是严惩!所以鬼谷子强调威势的运用要“循间而动”,即使你才华满腹,没有良机,也不要恃才放旷,否则不仅不能发挥才华,还可能招惹血光之灾。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贾雨村之口作过一句诗:“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后来满腹抱负的贾雨村果然考中功名,又当上林黛玉的家庭老师,最终成就了自己。

如果机会不明显或看不见,我们该怎么办?鬼谷子给出三点解决方案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皇帝按下葫芦浮起瓢,愁得焦头烂额。其时,窝在东北的大清政权虎视眈眈,静等战机。164443月,李闯王的农民军打进北京城,崇祯帝绝望之下,在景山公园自缢身亡。此时,驻守山海关的明朝辽东总兵吴三桂,左右为难,不知是该归顺李自成,还是归顺大清。就在这时,吴三桂收到了两封信,一封是李自成劫持他爹,劝他投降大顺国的信;另一封信是有人密告其父被李自成手下刘宗敏严刑拷打以及其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之事。吴三桂拔剑砍向桌案,怒吼:“李贼自送头来!”随即吴三桂向多尔衮发出了“乞求发兵”及“剃发称臣”的信号,原本就对中原大地垂涎三尺的多尔衮看到这样的机会岂能错过?他利用大明、李自成、吴三桂之间复杂的矛盾,趁机出兵,一举消灭李自成农民军,奠定了大清王朝的268年基业。多尔衮此举正是鬼谷子“循间而动”的经典案例。

如果机会是现成的,我们可以“循间而动”,如果机会不明显或者看不见,我们应该怎么办?鬼谷子的解决方案是三点:一是威肃。集中精力,认真干事;二是内盛。修炼内功,强盛心志;三是推间而行。推动和创造机会来行动。

如果机会不明显或看不见,我们该怎么办?鬼谷子给出三点解决方案

原文: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

注译:如果自己的威势充盈,内气强盛,并能推动对方出现间隙后采取行动,那么威势便可以发散出去。

什么叫威肃呀?威是威势,肃即内敛、集中、不松懈,严肃认真到了极点。

一个领导者绝对不能有丝毫马虎,做事情要认认真真,这不仅是职业素养,更是领导使命所在。内盛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内功强健,第二是自信不疑,第三是旺盛坚强的战斗意志,三点具备就叫内盛。儒家所谈的“内圣外王”与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要想“内圣”,必先“内盛”,而“内盛”到一定程度,就能抵达“内圣”的境界。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对外发散威势。

如何发散威势呢?鬼谷子给出的四字忠告是“推间而行”。推是推算、推动,就是说有间隙和机会要上,没有间隙和机会怎么办?要推动竞争对手间隙的产生、扩大,以创造机会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