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邊很多百年窯洞遭遺棄,自生自滅中被歲月掩埋,我們不該遺忘

黃河邊很多百年窯洞遭遺棄,自生自滅中被歲月掩埋,我們不該遺忘

在山西旅行,走到黃河邊發現這裡的人口流失嚴重,年輕人都到城裡打工了,有些條件好的人家乾脆搬到了城裡,黃河岸邊這些偏僻又交通不便的村落居住人口越來越少,很多的窯洞被遺棄,不僅損壞嚴重,很多都已經坍塌了。

黃河邊很多百年窯洞遭遺棄,自生自滅中被歲月掩埋,我們不該遺忘

山西省永和縣閣底鄉陰德河村位於黃河乾坤灣,按當地文化傳說這個位置正是太極八卦四方標誌物朱雀之地。這個村子有600多年曆史,先是郭氏三兄弟由洪洞縣遷徙而來,百年前又陸陸續續來了一些河南移民,建窯洞時外來戶的門是靠左面開的。

黃河邊很多百年窯洞遭遺棄,自生自滅中被歲月掩埋,我們不該遺忘

而今天這些窯洞的絕大部分都已經被遺棄,洞內空空,牆皮掉了下來,門窗大多數也都損壞了。

黃河邊很多百年窯洞遭遺棄,自生自滅中被歲月掩埋,我們不該遺忘

有的房門上了鎖,但房間裡多年都沒有人來過了,門鎖的鏽跡告訴人,主人似乎早就忘了這裡。

黃河邊很多百年窯洞遭遺棄,自生自滅中被歲月掩埋,我們不該遺忘

這孔窯倒塌的已經失去了原來的模樣,如果是在別處看見怎麼也想不到它曾經是遮風擋雨的家,或許它還伴隨養育了好幾代人,而今只有窯口前的拱石了,似乎不願意把一段歲月徹底的掩埋了。

黃河邊很多百年窯洞遭遺棄,自生自滅中被歲月掩埋,我們不該遺忘

窯洞是我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在這裡也曾有過先民的足跡,黃河文明因此而產生。

黃河邊很多百年窯洞遭遺棄,自生自滅中被歲月掩埋,我們不該遺忘

千百年來有多少人把幸福的願望賦予在窯洞上,辛勤一生為的就是修建幾孔窯洞,娶妻生子。男人在黃土地上沒日沒夜的耕種等待收穫,女人則在土窯洞裡生兒育女、操持家務。日子一天天重複,窯洞文化也深深的沉澱在這厚重的黃土地上。

黃河邊很多百年窯洞遭遺棄,自生自滅中被歲月掩埋,我們不該遺忘

有六百年曆史的陰德河村,不知還有沒有伴隨了一代代子孫的六百年前最初挖的窯洞?但窯洞的堅固、耐用是毋庸置疑的,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窯洞可以很正常使用。民間流傳著:有百年不漏的窯洞,沒有百年不漏的房廈。

黃河邊很多百年窯洞遭遺棄,自生自滅中被歲月掩埋,我們不該遺忘

在古代,窯與陶相伴於黃河文明起源,有了窯洞人們就不再苦於野獸襲擊,安全有了保障,開始定居生活,才有了農業的大力發展,窯洞便是農耕家園,是農耕文化起源。但現在很多窯洞前的門都是虛掩著,芳草萋萋,主人不見,去日很長了。

黃河邊很多百年窯洞遭遺棄,自生自滅中被歲月掩埋,我們不該遺忘

窯洞是需要有人相伴,要不離不棄它才能長久。古老的窯洞在建築學上屬於生土建築,其特點就是人與自然和睦相處、共生共存。窯洞簡單易修、省材省料,堅固耐用,冬暖夏涼,只是它所在的位置並不適合人們居住生活,隨著近年來經濟的不斷髮展,棄窯者多,造窯者少,窯洞被大面積的遺棄了。

黃河邊很多百年窯洞遭遺棄,自生自滅中被歲月掩埋,我們不該遺忘

在一個已經完全倒塌的窯洞裡,半掩埋著一臺上海七八十年代產的“雙雁”自行車,還有一臺老式的卡帶錄音機,而土裡還有很多過去的農具、防線工具、還有一些編織的簍子和器皿,主人不知何處去了。

黃河邊很多百年窯洞遭遺棄,自生自滅中被歲月掩埋,我們不該遺忘

在村裡有一戶人家有位老人還生活在這裡,他說兒女都在城裡,自己故土難離,捨不得離開。窯洞裡雖然有些亂,但東西擦拭很乾淨,衣服也都擺放整齊,這位七十九的老人是一個愛乾淨整潔的人啊,他說不但自己是在這裡出生,爺爺也是生活在這裡,但這窯洞具體哪年挖的就不清楚了。

黃河邊很多百年窯洞遭遺棄,自生自滅中被歲月掩埋,我們不該遺忘

這位老奶奶也是一個人在家,她說孩子們都在城裡了,近年來國家大力深度扶貧,陰德河村是重點扶貧對象,這裡靠近黃河最漂亮的乾坤灣,遊人越來越多,村裡也有了農家樂,只需五十元就可以住一個晚上。還有人告訴我下游正在修黃河大壩,或許用不了十年這裡就會全部淹沒了,那些窯洞也會沉入水下了。

黃河邊很多百年窯洞遭遺棄,自生自滅中被歲月掩埋,我們不該遺忘

一個打棗歸來的奶奶在村口休息,看見我們過來熱情的要小孫子給我們拿棗子吃,淳樸好客黃河人讓我們感動。古老的黃河文化給人們留下的不僅僅是窯洞,還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啊,我們不該遺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