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在今日頭條推薦量2萬,其他平台只有幾百

我的文章,在今日頭條推薦量2萬,其他平臺只有幾百

我從今年年初開始在簡書寫作,已經堅持半年多了。很慚愧,只寫了45篇,字數4.6萬,平均一篇1000字,每個月產量不等,閱讀量和點贊數都很少,但不妨礙我繼續寫下去。

最初在簡書投專題,會被拒,現在幾乎一投就中,並且有多個專題收錄。一開始,非常關注自己的閱讀量,閱讀量高一些,心情隨之好一些,閱讀量低一些,心情就鬱悶,嚴重影響了生活。後來,漸漸改變觀念,閱讀量可以說明問題,但不能說明一切,文章好不好,首先看它能否打動你自己,如果不能,繼續改,改到自己滿意為止。自己滿意了,還不夠,看文章的人處於不同層次,可能有些人覺得你的思想還行,而有些人覺得很幼稚,有些人喜歡你的文章風格,有些人不屑一顧。而每篇文章都有一箇中心思想,不一定能被所有人接受,可能有人會噴,有人喜歡。但是寫文章,本來就是自己的一些所思所想,個人感悟,有點自娛自樂的意思,文章首先是寫給自己看的,如果有人喜歡,那就更好了。沒有了急功近利,寫起來會更加放鬆,更清晰。現在,我還是會看閱讀量,但是已經不會影響到心情,只是一個數據說明。

我的文章,在今日頭條推薦量2萬,其他平臺只有幾百

一點號平臺截圖

7月開始,我在個人公眾號、今日頭條、一點號等平臺發表原創文章。沒有自媒體經驗,僅憑著對文字的熱愛。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我的同一篇文章,在不同平臺推薦量和閱讀量相差非常大。比如《滴滴事件:對生命的敬畏,是生而為人基本的道德》,在今日頭條推薦量達到2.2萬,在一點號推薦量達4萬,其他平臺只有幾千幾百的推薦量。而《我不是藥神:你以為錯誤的,一定就錯誤嗎》,在一點號推薦量達到28萬,閱讀量1萬,在頭條等其他平臺只有幾百的推薦量,閱讀量就更少了。

我的文章,在今日頭條推薦量2萬,其他平臺只有幾百

一點號平臺截圖

這說明什麼?一篇文章的好壞,很難以偏概全。可能是受眾群體不同,導致不同的結果。在這個平臺閱讀量大,在那個平臺閱讀量只有個位數,不代表你的文章就是好或者差,所以別太執著於推薦量、閱讀量。

我沒有時間去分析各平臺哪些文章受人歡迎,哪些文章,讓人厭惡。我更願意把這個時間用來看書,寫文章。雖然,分析掌握各平臺特點,有助於你在各平臺的發展。但對我來說,寫文章,更多的是把自己心路歷程表達出來,在寫作的過程中,你會有各種感受,可能苦悶,可能煩心,可能酣暢淋漓,可能感動,當一篇文章完成,你會有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即使這篇文章可能沒啥閱讀量,即使跟下筆相比,已經面目全非。

我記得剛動筆的時候,不知道寫什麼,腦袋空白,筆下無物。而一旦動筆,你會知道自己的薄弱點在哪裡,可能是沒有思想、沒有觀點,可能是沒有素材,或者是語句不通等等,然後一點一點補起來(很不幸,我全佔了)。如果只是停留在想的階段,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薄弱點或有多牛掰。

我寫第一篇文章的時候,痛不欲生。想表達某個觀點,寫到兩三百字就寫完了,乾巴巴的,沒有數據理論支撐,只是個人感悟,無病呻吟,沒有更深的思考和總結。慢慢地,我在寫作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加上一些理論支持,文章不再那麼幹癟。在寫作的過程中,你可以清楚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需要在哪些方面繼續努力。

短篇小說家凱瑟琳·曼斯菲爾德說,“我從不停止寫作。雖然有時候寫的東西很愚蠢,但是寫點什麼總比什麼都不寫強。”

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半年多的堅持,讓我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喜歡什麼,並且會堅持下去。這已經是很大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