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的船錨到底有多重?使用時該如何收放?

林丹智慧


航母船錨有多重?下圖是美國的尼米茲航母的船錨,從邊上站的人的比例來看,大約高度比2個人還高一點,寬度也就2個人高度,厚度不好估算,大概在25~35釐米吧!這一塊放在水裡,保守估計溢出3~4m³的水吧(最下面一塊1m³,中間的錨杆有8米高有1m³,兩邊的錨爪估計1m³多一些),鋼鐵的密度大約不足8噸,因此初步估計這個大傢伙在25~30噸左右吧!

以上數據全部是自己的估算,前段時間有人報道過航母遼寧艦的船錨,數據大約是船錨+錨鏈的總重量在100噸左右,但並沒有說這個單錨的重量,還是航母雙錨的重量,仔細看,航母可是左右雙錨:

個人覺得這個數據應該是單錨+錨鏈的重量,畢竟軍艦的建造要求標準比民船高几個等級,航母自然就更搞要求了,據報道遼寧艦船錨的錨鏈每個環扣60KG,16個左右就是1噸,長度大約能有5米,錨鏈以節為單位,每節27.5m,每節重量27.5m÷5*1=5.5噸。一般的商船在錨鏈300米左右,大約在10~11節,航母錨鏈450米左右,大約16節*5.5噸=88噸,加上遼寧艦的錨20噸左右,單錨在108噸!

而美國航母10萬噸級的,比滿載6.5萬噸的遼寧艦排水量大1/3,單錨的船錨+錨鏈大約在140噸左右!雙錨就在280噸左右了!

還有很多人有疑問,航母有母港,專門有停靠航母的碼頭,錨地一般都在港口外,在大洋中間一般都是不下錨的,航母下錨用在哪些地方?

其實航母下錨是非常常見的,而且大多也是在港口外下錨,比如美國航母巡遊世界,他會對經過的很多國家和地區進行訪問(當然有表示友好或威懾的成份),比如很多港口都不是深水良港,或者沒有適合航母這種大傢伙的停靠的碼頭,只能在錨區下錨停船了,比如訪問越南峴港、訪問香港等,都是在港口錨區下錨停船,而且都是單錨停船,可不是兩個錨同時用的喲!

下錨:主要靠錨爪和錨鏈的自重,鬆開錨鏈機讓錨鏈在自重下往下落,但是錨鏈機要控制好速度,不能一下子鬆開了“嘩啦”一下子落下去,在自重下速度越落越快,這樣會把錨鏈機拉壞的!落底後主錨的兩個爪子與錨幹張開一個角度,靠航母拉力插入海床,然後還得繼續松錨鏈,靠錨爪的抓力與錨鏈拖底的力穩住船舶!

起錨:起錨時必須利用起錨機,船舶緩慢的向錨爪處開動,邊走錨鏈機旋轉收錨,直到開到錨爪位置,將錨爪垂直的拉上來。收錨爪時還有自動高壓噴水裝置啟動,將錨鏈上的淤泥洗趕緊!錨鏈拉上來直接進入錨鏈艙,會有很多軸承系統工作將錨鏈有序的放好!


狼煙火燎


好問題!,航母的船錨是一個龐然大物。見大心喜的弟兄們點贊吧。

以尼米茲級的航母來說,上面所配的船錨重達13噸(很多人說是100噸,這個說法就有點過分了!)。這還僅僅是船錨本身的重量,航母上的錨鏈每節的重量也達到了60多公斤,同時錨鏈的長度在450米左右。


這就是基本上航母上船錨的數據了。


如果細說,那麼還可以提到航母的錨形,目前大多數國家的航母採用的錨都是題圖上這種錨形,這個錨叫做StockLess,在國內基本上就不用“免庫錨”來稱呼了,叫做專利錨。

這種錨相對於傳統的海軍錨的好處就是體積小,重量輕,並且不需要專用的錨庫進行存放。

由於這種錨在錨杆末端做成了一個軸,錨體可以轉動,於是就比傳統的海軍錨有更強的抓地作用。

收起的時候也只需要更小的動力。只需要將航母開到錨點的正上方就可以起錨了。


如果定義航母的收放錨的過程。那麼就得看錨室了。

這是航母的錨室,要注意照片裡面有兩個軍士正在用大錘敲打錨鏈坨。這是一個錨鏈的固定措施。當錨收起或放下後都需要進行這樣的操作,錨才可以和船繫留在一起,這時捲揚機就可以松檔了,否則就是這樣的災難情形。

錨鏈會在自身的重量下直接拉廢整個錨室內的所有軸承。


正常的收放錨很簡單,但也要注意到錨鏈和錨孔摩擦也是冒火的。


現代航母的錨鏈,主要都存儲在錨室下部的一個捲揚系統中。各國國家的捲揚系統佈局都不太一樣。

但基本上都是以最小的空間儲存最多的錨鏈為設計思路。


是不是說遠了???


那麼錨室的其他問題咱們就下回說吧,W君想在今年有100萬粉絲,大家是不是幫忙關注一下啊?


軍武數據庫


錨就相當於船的剎車,停船的時候要想不被風吹走,不被水流帶走,就必須下錨,船錨的工作原理就是通過在水底卡入泥沙,製造出巨大的抓持力,然後部分錨鏈拖底,加之錨鏈本身額的重力,三種力量共同作用,讓船舶處於固定狀態,所以放錨的地方一般海底都是泥沙質地,如果石頭太多,海圖上一般會標註,不宜下錨,不然勾住了石頭收不回來,就等著棄錨吧。

一般來說,船越大,船錨就得在水底勾住更多東西,那麼就得製造的更大,更結實,因此來說也就更重。根據船舶建造規範來看,船隻的船錨重量是根據船裝數來確定的,一般20萬噸的海輪所需要的船錨重量在10噸左右,當年全世界最大的油輪——日本製造的諾克·耐維斯號,滿載排水量82萬噸,其船錨重量達到驚人的36噸,這就比較接近船舶建造規範。



而我們的航母雖然排水量跟油輪沒法比,但是中型航母基本上也是四萬噸排水量往上走,而且航母由於是軍艦,對船錨的停止作用要求更嚴格,所需要的船錨一般比民船要大不少。比如美國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標準排水量在7萬噸左右,但是船錨重量達到了20噸。而尼米茲級航母排水量大約為9噸,其船錨重量為27噸。


(卡爾文森號航母上的金船錨)

除了船錨本身,錨鏈的重量也是不能忽視的,錨鏈的長度是以節來計算,每節27.5米,一般輪船錨鏈長度在10到15節之間,長度大約為300米上下,而航母因為應付的海情比較複雜,錨鏈的長度會稍微長一點,企業號航母錨鏈長度為2160英尺,大約為658米。尼米茲級船頭船尾配備雙錨鏈,每條錨鏈長度為57節,大約為1500米,錨鏈總重量超過500噸。


那這麼重的錨怎麼收呢?當然不能用手拉,一般都是用起錨機,也就是類似於絞盤的一個東西將錨鏈拉上來,如果錨爪抓的太緊,可以把船開到主錨上方,與其成垂直狀態,這樣錨爪就能輕輕鬆鬆被提上來了。



軍史吐槽君


兔哥回答:“凡舟行遇風難泊,則全身繫命於錨”,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船在水面航行遇到大的風浪不能靠岸泊船,船員的生命就全部寄託在船錨上了,可見古代人早就認識到了船錨對船舶航行的重要作用。船錨是用於終止船舶運動的工具,通常是在錨泊地,或是碼頭泊船時使用,船錨以前都是船頭船尾配置,現代的大型船舶通常只在船頭配置兩具,這是因為大型船舶阻風阻浪的面積大,如果首尾雙向下錨,風浪的吹打會引起橫揺嚴重,不如船首順風迎浪安全。航母是海上移動的飛機場,是武器,但首先是船,因此,航母同樣也配置有船錨。


航母錨的性能:航母的排水量大,通常在幾萬噸到十數萬噸,因此錨也大,目前航母的船錨按照排水量的大小在25~30噸左右。排水量為6萬噸左右的主錨重25噸,副錨重15噸;滿排水量10萬噸級的航母主錨重約30噸左右;航母用錨屬於大抓力錨,其結構是主錨和錨鏈組成(詳細分類見下圖)

錨鏈的長度以節為單位,每節錨鏈的標準長度為27.5m,這個數值是全球通用的規定,節間用連接鏈環或連接卸扣進行連接。航母的錨鏈長度通常是11~12節,總長度300米;但航母由於特殊的航海性質,為了安全起見,通常還備有備鏈,長度不超過600米,航母通常使用300米的錨鏈。錨鏈的重量約有100~160多噸重,總重量單錨約近130~200噸左右。



航母船錨的泊船原理:25~30噸的錨重,加上錨鏈的重量一側的單錨重就達130~200噸左右,這個重量看似很重,但對於幾萬、十萬噸左右的航母來說靠錨重根本就對航母不起作用,因為錨鏈是處於錨和航母之間的懸浮狀態,其重量對航母止動不起作用。主要靠錨爪抓地形成拉力。下錨:航母選擇下錨的水深通常不會超過幾十米,水深過150米航母並不適合下錨。下錨時船首一側下錨,靠泊通常不下錨,而是帶纜。需要靠泊下錨時首先確定靠泊方式“左靠”,“右靠”。“右靠”必須下左錨,“左靠”必須下右錨,否則船鼻首聲吶罩會壓住錨鏈。航母距泊位300米以上的距離下錨,錨觸地後觀察錨力,通常會拖曳錨走一小段,航母要保證錨鏈長度夠靠泊用,否則錨鏈用完船沒靠上來。主錨的兩個爪子與錨幹張開一個角度,靠航母拉力插入海床,錨穩後,松錨鏈,隨船動錨鏈自然靠重量下落,會發出“噠噠”有節奏的生音,不能一下“譁”落一大串,航母下錨主要是鬆開錨鏈機止動手柄,不會給錨提供動力,靠自重下落。通常下錨鏈的長度為100~200米(根據水深,風浪大小)。下錨並不能完全保險,要有值更人員負責觀察,防止“走錨”。“走錨”即錨被航母拖動滑走,與海床,錨鏈長度有關。



起錨:起錨時必須利用起錨機,錨機上沒事機械力或電力,通常是油壓機帶動錨機旋轉,把錨鏈拉上來,錨鏈並不纏繞錨機上,而是落入錨鏈艙,類似過去手搖從井裡取水的東西。此時,航母錨鏈導管裡面開始噴水,沖刷錨鏈,避免泥沙帶入錨鏈艙。錨並不會被航母一下拉起,航母備機但不使用動力,靠錨的拉力帶動航母自然運動,當到達錨位使,錨幹被拉起,同時帶動錨抓向上翹起來,脫離海床,在錨冠重力的作用下錨爪向錨幹收起,並進入錨位。



錨及錨鏈的配置:航母錨及錨鏈的配置有嚴格的要求,重量,錨鏈的型號,長度都不是隨便配置的,長了沒用,重量嚴格控制,夠用就行。航母主要任務是載艦載機,雖然噸位大,但也是“寸重寸金”,不能把重量浪費在一些不必要是方面,錨都配置在航母首部,太重對航母平衡也不利,因此,航母的錨及錨鏈的長度通常都不會太長,深海處航母不需要拋錨住泊。航母錨地的水深通常不超過三十左右。錨鏈的長度能保證航母隨海水漲落不“走錨”即可。



以上是兔哥本人的觀點,歡迎你的關注,也歡迎你的坦探討指正。(圖片來源網絡)


兔哥42928


軍事船民用船的這個部件通用的吧沒有必要專門作為軍用的問,集裝箱船油輪的都比航空母艦大


烏陵與土明


邊走邊放走不動了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