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定西最早的原始先民是出現在哪個河流區域的,爲什麼?

環視隴原


定西屬黃河流域,中華文明的西部發祥地。境內有洮河、渭河兩大河流,都是黃河最大的兩個支流。遠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定西境內洮、渭兩河及其流域,就已經分佈著大量史前村落,先民們在這片厚重、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出燦爛的史前文明。

渭河,發源於定西市渭源縣西南海拔3495米的鳥鼠山。《尚書·禹貢》載:“禹導渭自鳥鼠同穴山,渭水出焉。”渭河在定西境內流經渭源縣、隴西縣。現存仰韶文化遺址考古發現,早在六、七千年前,渭水源頭就有人類生存的足跡。

其實,渭河流域仰韶文化遺址的典型代表是天水市秦安縣的“大地灣遺址”,是中國西北地區考古發現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的新石器文化,距今8000年—4800年。

僅定西境內而言,最光輝燦爛的史前文明應始於洮河流域的馬家窯文化,距今5000多年。

要說馬家窯文化就不得不說洮河。洮河,定西境內流經區域最廣的一條河流。發源於甘青交界的西傾山東麓,一路吸納百川,蜿蜒東流,流經岷縣受水流落差,一路奔騰咆哮,穿越九甸峽,衝出海巔峽後便撲入平緩的河谷平原臨洮縣。洮河流經下游的臨洮縣,水勢已緩,非常適合農業灌溉。所以,臨洮境內洮河兩岸沃野平疇,無論農業生產,抑或漁獵為生,人類開始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馬家窯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地域文化,因1924年瑞典地質學家、北洋政府農商部礦業顧問

安特生首先發現於現今臨洮縣馬家窯村而得名。當年,安特生一行在溯洮河而上考古過程中首先在洮河東岸駱駝崖發現辛店文化後,繼續南上搜尋,在齊家坪發現了齊家文化,緊接著發現半山文化。7月初,踏足馬家窯村,在村西的斷崖下,發現深厚的灰層和灰坑,這就是原始人類刀耕火種的生活留痕。整整一夏天,安特生打著考古的名義,盜掘了近千件各種類型的彩陶,大部分經蘭州運往瑞典,忙於軍閥混戰的北洋政府竟無暇顧及文物外運。此後,安特生利用這些彩陶,在瑞典創辦了“東方博物館”,出版了《甘肅考古記》《中國史前史研究》。

臨洮從此失去了精美的彩陶,而世界從此也認識了臨洮。此後,一大批學者通過挖掘和考察論證,將發現於馬家窯遺址的彩陶文化從仰韶文化中分離出來,獨成一系,命名為“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文化是在仰韶文化衰落之後發展而來,比仰韶文化晚2000-3000年。這個時期製陶工藝已非常成熟,彩陶已經算得上精美絕侖,器形更加豐富,盆、缽、罐、壺、瓶等都有發現,黑彩繪畫更加絢麗奪目(後期半山文化還出現紅彩),觀賞性更強,植物葉紋、水波紋、漩渦紋、魚紋、蛙紋、網紋、編織紋等豐富多彩的圖案,代表了先民們對自然的認識和崇拜。

馬家窯遺址靠山臨河,溫暖避風。先民在這裡既可營造房屋、從事農耕,又可採集植物的種子和果實,還便於採薪、狩獵和捕撈魚類,以供生活所需。所以,這一時期,先民們已經過上了定居的農耕生活。他們用打磨光滑的石斧砍去荊棘叢生的灌木,用骨耜翻耕土地,種植穀子(粟)和糜子(黍),到了秋天,他們用石鐮割下谷穂,用石杵、石臼脫去穀殼,然後用陶罐儲存起來。每天清晨,先民們手拿陶罐去洮河邊汲水,並用埋在灶膛中的火種引燃柴禾,熬粥、煮野菜、燉魚湯,生活有滋有味。紡織也在這一時期取得長足進步,婦女們將動物皮毛揉搓成毛線,編織成粗糙的衣物,已經完全能夠包裹全身,比起早期的樹葉、獸衣遮羞擋體,可以說織衣是人類進化中的一次偉大創舉。以馬家窯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生活可以說安居樂業,生產力不斷進步,文明的曙光已冉冉升起。(

“環視隴原”原創文章,禁止抄襲洗稿


環視隴原


定西是黃河支流洮河文明的重要發詳地,早在新石器時代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定西的先民們就出現在洮河流域,是農耕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先民創造了馬家窖文化,半山文化,齊家文化,寺窪文化。

洮河東接渭河源頭,北靠黃河,洮河史前的文明是從這裡開始的,那裡不是荒蠻的,人們安居樂業,生點繁衍,物資交換,文化交流,都匯聚這裡,上古農業生產的發展,因為洮河有豐富的水資源,及肥厚的黃土地,古老的華夏氏創造了歷史文明(聞名於世的精美彩陶)。人們拿起石鏟,石斧,掏窯砍樹,做陶繪陶,造型製作達到一定的藝術高峰。先民們拿雙耳尖底瓶到洮河汲水,三足鬲架在火上燒水,煮菜,燉肉,有到洮河下網捕魚,上山打獵,社會比較祥和安定,百姓樂業,一片興旺景象。

定西最早的先民出現在洮河流域,所以,洮河是華夏文明的一支源頭,洮河也是黃河的一條支流。


雲軒190644027張東強


從考古發現得出的結論,渭河流域的可能性最大。



禮部尚書31406816


渭河,黃河中上游一大支流,流經甘肅、寧夏、陝西三省十市八十四個縣,其史前文化可追溯至距今一百多萬年以前,陝西藍田(藍田人)、甘肅涇川(第五層古土壤帶)秦安(大地灣)等地發現的文化遺址,都是渭河流域史前文化的佐證,說明渭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