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未必止於智者

謠言是指沒有事實存在而捏造的話,理論上來說,人為捏造的謠言肯定有漏洞,智者運用智慧就能找出漏洞,辨別真偽。實際上,隨著謠言的不斷升級,智者就算智慧夠用,倘若經驗不足、知識儲備不足、信心不足、信息不對稱,同樣難以分辨謠言。比如“紫菜是用塑料做的”,2017年2月,幾段火燒“塑料紫菜”的視頻在網上廣泛流傳,網友們以為發現了真相,義憤填膺地討要說法。有視頻,有真相,燃燒之後有刺鼻氣味,還有科學道理呢,加之我們見識了太多食品安全問題,見識了太多黑心廠商的不擇手段,所有的一切擺在這,智慧已經被麻痺,經驗反而誤導了你我。

2016年12月15日,“臺海網”發佈文章《國家中心城市最終確定,11城市成功入圍,廈門黑馬闖進名單!》,隨後鳳凰網、騰訊網等多家網絡新聞媒體和大量新媒體賬號進行了轉載或部分引用,連中國新聞週刊這樣的主流媒體也間接成了謠言傳播者。我們沒想到居然有人拿國家重大決策做文章,入選城市的市民肯定歡呼雀躍,奔走相告,他們當然願意無條件相信。2017年4月1日,四川瀘縣太伏中學初二學生趙某墜樓死亡,後有謠言稱趙某曾遭遇校園欺凌、五個領導的兒子脅迫死者、派出所花錢要求農民去派出所簽字承認學生是跳樓死的。面對這類謠言,智慧仍然起不了半點作用。沒有第一手資料,我們往往願意先看個熱鬧,越熱鬧越好。

《戰狼2》大火的時候有人跳出來造謠說吳京一家已經移民,明星很多都移民了啊,吳京不也是大明星嗎?這個時候,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很多人都會犯的毛病,智慧又失效了。跟移民相比,造謠說某某明星已死就更令人無法接受了。中國人對死亡都很忌諱,你不敢相信有人會造這樣的謠,智慧這時候就成了擺設。朋友圈還有一種“偽科普”,用高深的專業名詞、知名專家、權威數據迷惑讀者,很快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智慧明顯不夠用了。最初你可能不在意,看到朋友們紛紛轉發,見過幾次以後,你也很快有了親切感和認同感。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謠言要麼是壞事,要麼危言聳聽,傳播能力極強,插上網絡的翅膀後,如虎添翼。三人成虎的故事已令我們見識過謠言的可怕,那千萬人呢?億萬人呢?跟正史相比,我們更願意談野史;跟官方消息相比,我們更願意聽信小道消息。魯迅先生說,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其實我們每個人也一樣,見識了太多的醜陋和罪惡之後,瞭解了人性之後,以惡意來推測其他人似乎也成了一種自保方式。謠言無堅不摧,能瓦解公信力,破壞正常社會秩序,帶來巨大傷害的同時也在腐化人心。多數情況下,謠言不是止於智者,而是止於知者。製造謠言可能不需要成本,但一定要付出代價。建立止謠體系,激濁揚清,真實昭行,謠言自退

謠言未必止於智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