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訊飛,你臉呢?


科大訊飛,你臉呢?


科大訊飛,你臉呢?


中國人愛炒作。把遠景目標和現下水平混為一談,是一些人的拿手好戲。

現在被炒得最厲害的,莫過於AI。

今天來個重磅宣佈,明天哪些人即將失業,但嚷到現在,也就阿爾法狗擊敗李世石、柯潔時,鬧出了點動靜。還不是隻國產“狗”。

9月20號,知乎上一篇圖文並茂的文章,把科大訊飛送上熱搜。

科大訊飛,你臉呢?


文章作者Bell Wang,一名同聲傳譯工作者,指責科大訊飛在一場由他擔任同傳的會議上,沒打招呼,就直接把他和搭檔口譯的內容,語音識別成了文字並打到大屏幕上,屏幕上有顯眼的“訊飛聽見”logo,讓人以為這中文字幕是機器翻譯得出的。

科大訊飛,你臉呢?


果然,會後有宣傳直接將此次翻譯稱為“訊飛智能語音技術”。

“這就是赤裸裸的欺騙,明明是我們輸出的翻譯內容,不給我們原音放出去,一定要把語音識別的文本(還有各種錯誤)用機器人讀?而訊飛號稱這是他們的智能翻譯。”Bell Wang說道。

刀哥好奇的是,連速記都還取代不了,就敢向同傳下手,某些人哪來的勇氣?

真同傳,假AI

科大訊飛為什麼要把會議上同傳的聲音,換成機器的聲音?在宣傳會議中,為什麼使用“智能翻譯”的字樣?

雖然在事情鬧大後,科大訊飛立即來了個“否認三連”:從未說過AI同傳,沒有侵犯知識產權,“人機耦合”才是未來發展之道。

但不可否認的是,其本身對於媒體的誇張報道是樂見其成的,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

科大訊飛,你臉呢?


2017年底,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到中國參加了一場企業峰會,該會議後來因“微商握手奧巴馬”圖片而走紅。活動結束後,科大訊飛的一名高層蹦到臺上,對奧巴馬驕傲地說到:“今天我們在屏幕上看到的實時字幕,都是科大訊飛的翻譯技術做的同傳。”

微博上一位ID叫做@同聲翻譯靳萌的用戶發微博稱,“之前有翻譯公司找過我翻訊飛的會,說甲方給的條件是不能說出是真人在翻譯,否則就不要接。”

科大訊飛,你臉呢?


有的譯員還遇到幾次這樣的嘉賓,演講途中突然脫稿說,如果他當天帶來了自己公司的翻譯產品,就不需要今天的同傳了。更諷刺的是,現場的同傳還得把這些言論翻譯成英文告訴老外聽眾。

其實,別說是搞定同傳,這些人整出的翻譯機,也就能日常溝通,翻譯個簡單的主謂賓。同時,你還得指望老外的語速慢些,語音標準些,周圍安靜些。

“我去了一趟俄羅斯,特意臨行前買了訊飛翻譯機,但最後被我棄用了,放給當地俄羅斯人聽,他們根本聽不懂。”一位南京市民向記者表示。

這位市民要是去英語國家就好了,因為科大訊飛稱,其機器翻譯已經達到大學六級水平,2019年將達到英語專業八級水平。信嗎?

科大訊飛,你臉呢?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



這次被指“同傳造假”,科大訊飛又搬出“人機耦合”的概念,並言之鑿鑿:這才是未來!按它的解釋,“人機耦合”指的是機器幫助同傳譯員提示專業詞彙,記錄演講者的關鍵字句,減輕同傳的速記負擔。

科大訊飛提到,“人機耦合”能降低同傳譯員的工作強度,提高效率,減少失誤。但這種說法,基本是一廂情願。原因很簡單,同傳時需要精神高度集中,譯員根本顧不上機器提供的輔助。

單看這次“人機耦合”,不過是同傳翻譯好了,機器再念出來。說是“剽竊”同傳成果也不過分。

幫不上忙就算了,有時還幫倒忙。北京市速記協會理事長唐可為表示,“很多時候,機器速錄、機器翻譯後還需要人為進行實時修改,甚至更考驗速錄員和同傳翻譯,還更耗費時間。”

機器翻譯明明水平堪憂,為什麼還屢屢把同傳當靶子?因為在翻譯界,同傳被公認為從事翻譯的最高境界。

所以同傳是AI領域最具挑戰性的課題之一,這也導致了很多科技公司很喜歡拿同傳說事,以此噱頭吸引目光,並任由媒體一通亂吹,這樣對股價相當有幫助。

本來,在AI的風口上,科大訊飛起步早積累深,其語音人工智能技術更是無人能及,完全不需要像其他阿貓阿狗的科技公司那樣,用激進的方式吸引眼球。

事出反常必有妖。科大訊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問題。


盈利不行,急了

市值一度破千億的科大訊飛,如今市值不足500億元,不是一般的慘。

它最尷尬的就是,盈利能力太弱。

別看它的營收、淨利潤一直在增長,其實一同增長的還有政府補貼。例如,2018上半年,科大訊飛非經常性損益金額為1.1億元,有8800萬是政府補助,較上年同期增長288.52%。

科大訊飛,你臉呢?


事實上,過去十年,僅政府補貼就超過十億,多次拯救科大訊飛於虧損邊緣。

一家有實力、享受政策紅利,營收增速客觀的公司,為什麼盈利能力不行呢?

1. 客戶變對手

科大訊飛有語音技術的優勢,一直在悶聲發財。2014年前甚至沒有自己的市場部,不做營銷,也沒有冒進的市場策略。

2010年,科大訊飛公司推出了訊飛語音雲平臺,向開發者開放語音識別的底層技術,供後者開發應用。這也是國內首個智能語音平臺,BAT、高德、攜程等,都曾是它的客戶。

但是,隨著移動端語音處理的需求越來越大,很多大公司就試圖自己研發相關產品。尤其是對AI風口覬覦已久的BAT,它們一入局,風雲突變。

比如百度,2016年就全面轉向人工智能,實實在在地砸了200多億;馬化騰也曾公開表示,人工智能已站在了風口上,公司內部已有超過四個團隊在進行AI研發。

目前在AI領域,BAT的佈局越來越全面,例如百度有自動駕駛,還有Dueros人工智能操作系統,騰訊還有云小微這樣的智能服務開放平臺。待AI風口散去後,巨頭進場收割,留給科大訊飛的,可能只有一地雞毛。

科大訊飛,你臉呢?


AI技術的大規模落地還是以後的事。科大訊飛目前的危機,已經很嚴峻了,因為BAT一方面佈局AI,一方面還在加速佈局2B和2G市場,漸漸侵蝕科大訊飛的市場份額。去年北京商報就報道過,科大訊飛有筆2億元的生意被百度撬走。這麼一大筆生意被後輩挖走,科大訊飛的內心也許早就在高喊,“活下去”!

想“活下去”的科大訊飛,把C端市場當做一顆救命稻草,這就是為什麼這幾年科大訊飛從幕後走到臺前,併發了一連串產品,比如翻譯機、訊飛聽見、AIUI、錄音筆、錄音寶、智學網等等。

科大訊飛,你臉呢?


但是,在C端市場,科大訊飛無論是資源還是經驗都遠遜於BAT等公司。想要突圍,應該會相當困難。

2. 技術優勢不再

科大訊飛的市場競爭力為什麼下降?表面上是勁敵多了,深層原因是技術優勢不再。

就拿科大訊飛知名度最高的語音識別技術來說,聲音數據越多,識別能力就越強。而BAT都有大量的C端用戶,這項技術對它們來說就是個入口級的技術,也是最容易落地的戰略。

科大訊飛,你臉呢?


事實上,現在許多公司的語音識別率都已經達到95%以上,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技術的優勢,可謂十分微弱。例如,2014年科大訊飛的語音平臺還曾為搜狗語音助手提供底層語音技術支持。不到兩年,搜狗就完備了自己的語音團隊,並推出了語音實時翻譯技術。

因此在AI領域,雖然科大訊飛起步早,但像BAT這樣的大公司步伐太快了,它的先發優勢並不明顯。

另外,科大訊飛看起來在技術創新方面不惜血本——研發支出一直高達20%以上,但研發支出中,有一大部分是資本化支出。費用化和資本化的區別在於:資本化支出計入形成資產的成本,通過折舊攤銷在使用期內扣除,而費用化的支出就是當期發生就一次性計入當期損益中,以後不再扣除。

2017年訊飛11.45億研發支出中,資本化支出佔了47.96%,而行業的研發支出資本化率平均水平為5.78%。上一個佔比50%左右的企業是樂視。

科大訊飛,你臉呢?


即便科大訊飛的研發支出都投入到研發,別忘了,BAT每年的研發投入也是十億以上級別的,單位還是美元,這就“小巫見大巫”了。

最後還有個問題,科大訊飛一直標榜自己是科技公司,但根據2018年半年報,科大訊飛研發費用總額達5.87億元,銷售費用總額達7.3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63.84%和77.10%。

這家“科技公司”,銷售費用比研發費用還高。


臉還是得要的

擺在科大訊飛面前的問題很嚴峻,使得這家原本不緊不慢積累技術的公司,這幾年開始在C端市場頻頻發力,並尋求曝光。

要“活下去”,所以臉面問題就是小問題,所以明明水平還遠夠不上同傳,也要有意無意地蹭同傳的噱頭。

科大訊飛,你臉呢?


當然了,刀哥相信,AI大規模取代速記、翻譯,是遲早的事。

不過我們要認識到,所有新興科技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失誤或失敗都很正常。用概念拉高品牌知名度、融更多錢無可厚非,但實際行動千萬不能操之過急。

早在1947年,美國科學家Warren Weaver就首次提出機器翻譯思想,1954年美國喬治敦大學首次完成英俄機器翻譯實驗,當時人們以為人類三五年內就能搞定機器翻譯。

1966年,美國科學院經過2年的研究,公佈了一份名為《語言與機器》的報告,全面否定了機器翻譯的可行性,並宣稱“在近期或可預見的未來,開發出實用的機器翻譯系統是沒有指望的”。自此,機器翻譯項目進入了長達十幾年的蕭條,直到計算機技術和語言學的發展,才漸漸復甦。

由此可見,牛皮吹大了,對自己對行業都不是好事。

科大訊飛,你臉呢?


而且,想靠新興科技獲取商業利益,勢必要面對更高的檢驗標準。研發先進技術是一方面,技術落地、技術變現又是另一方面,這需要科技公司掌握好創新和商業化的節奏,需要一個較長的週期。

欲速則不達。科大訊飛能走到今天,更應該珍惜羽毛,腳踏實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