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爲什麼在幼兒園和幼幼園很乖,在家很壞?(轉給家長)

常有家長抱怨,孩子在幼幼園和在家時判若兩人:

在園所裡,自己吃飯、穿衣,按時睡覺,和小朋友們友好相處;可一回家就完全變了個樣兒,任性耍賴,胡攪蠻纏。

孩子為什麼會變成“兩面派”?

孩子為什麼在幼兒園和幼幼園很乖,在家很壞?(轉給家長)

究其原因不難發現,幼兒園和幼幼園有一套系統、固定的規章制度,幼兒在長期遵守的過程中,心理上形成了定勢,從而轉化成一種習慣行為。

而在家就不同了,沒有各種規定的約束,加上孩子一哭鬧,家長就容易妥協,孩子完全不需要自我控制,所以就變得不聽話了。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庭應該制定一些簡單、必要的規定,讓幼兒從小在有規律的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並學會自我控制。家規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生活規律

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制定一份作息時間表,把幼兒一天的生活作出科學合理的安排,起床、睡覺、吃飯、學習、戶外活動都應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時間。

作息時間一旦確定就要嚴格執行,長期堅持,不要因為家裡來了客人或大人有活動就隨意擾亂孩子的生活規律。

孩子為什麼在幼兒園和幼幼園很乖,在家很壞?(轉給家長)

當然,特殊情況下,比如節日、生日時,可以允許孩子自由一些,但事先必須申明原因和具體要求,讓孩子明白這是特殊緣故,不至於在平日也提出要求而破壞常規。

2.制定行為準則

家長可將良好的行為舉止制定成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讓幼兒通過反覆執行內化成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性行為。

例如:吃飯之前要洗手;吃飯時要坐在固定的位置,不許亂跑或邊吃邊玩;自己玩過的玩具、看過的書要及時整理歸位;未經允許不能亂動大人的東西;家裡的電源插座、危險物品要教幼兒識別,禁止接觸。

孩子為什麼在幼兒園和幼幼園很乖,在家很壞?(轉給家長)

家中來客要懂禮貌,隨父母外出做客要主動叫人、問好,不大聲喧譁,接受禮物、食品要道謝,不得到主人許可不亂動人家的東西,絕對禁止隨便開人家的抽屜。

尊重長輩,與長輩見面要主動打招呼。做遊戲、下棋要遵守既定的規則,不能因為怕輸而耍賴。

3. 提出勞動要求

勞動不僅能使幼兒增長知識、鍛鍊意志、增強責任心,還可以培養幼兒做事有始有終、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幼兒勞動應從自我服務開始,從小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3歲學會用匙吃飯、穿脫襪子、收拾玩具;4歲學會刷牙洗臉、穿脫衣褲、繫鞋帶等。

另外,可視幼兒的年齡大小規定他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例如:2歲的幼兒可以幫大人拿遞小物品;3、4歲的幼兒可以分筷子、端飯等。

孩子為什麼在幼兒園和幼幼園很乖,在家很壞?(轉給家長)

幼兒樂意做事,而且非常負責,但由於能力和經驗的不足,常常會好心辦壞事。

因此,培養幼兒勞動不應操之過急,要有耐心,多指導,多鼓勵,千萬別說“幫倒忙”’越幫越忙”之類的話打擊的孩子的自信心。

4. 建立家規,應遵循的原則

①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力所能及;

②循序漸進,不要一下子太多,幼兒記不住;

③標準一致,不可朝令夕改,讓幼兒無所適從;

④堅持不懈,使幼兒習慣成自然;

⑤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好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