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縣這座起源於漢代的卓君廟,供奉的不是卓文君!

襄城縣這座起源於漢代的卓君廟,供奉的不是卓文君!


襄城縣這座起源於漢代的卓君廟,供奉的不是卓文君!‖老家許昌

文·圖‖應軍

在襄城縣湛北鄉姜店村的高陽橋東北,約100米處,有一座廟,叫“卓君廟”。

卓君廟供奉的是誰呢?可不是卓文君,乃漢代的卓茂。

民國二十五年《重修襄城縣誌》記:“卓君廟,在縣南十五里,祀漢褒侯卓茂。邑人太守姚成性建。”

關於卓茂的家鄉,范曄《後漢書》記:“卓茂字子康,南陽宛人也。”且“父祖皆至郡守。”關於其成長經歷,書上說“茂,元帝時學於長安,事博士江生;習《詩》、《禮》及歷算,究極師法,稱為通儒。”其性格,書曰“性寬仁恭愛。鄉黨故舊,雖行能與茂不同,而皆愛慕欣欣然。初闢丞相府吏,事孔光,光稱為長者。”

卓茂不善與人爭執,有一個讓馬的故事,耐人尋味:

有一次,卓茂出行,有個人把其馬說成是自己丟的馬。

茂問曰:“子亡馬幾何時?”

對曰:“月餘日矣。”

卓茂有那匹馬數年了,心裡知那人說的瞎話,“嘿解與之,挽車而去”,並且對那個人說:“若非公馬,幸至丞相府歸我。”

過幾日,丟馬人的馬又找到了,於是趕緊去卓茂府上送馬,並叩頭謝罪。

“後以儒術舉為侍郎,給事黃門,遷密令。”

在任上,他視人如子,舉善而教,向來口無惡言,官民們對其非常親近,愛戴他而不忍欺騙他。下面一件事很有說服力:

有個人曾找卓茂,說卓茂手下一個亭長接受其送給的米肉,卓茂支開身邊的人問之:“亭長他為了有求於你嗎?可能是你有事有求於他吧?或者是你們平常互相之間有恩有謝?”

那人答曰:“往常互相饋贈。”

卓茂說:“平時互相饋贈,何故再說這些話?”

那人又回答說:“我聞賢明之君,使平常人不害怕官吏,官吏也不索取人之錢財。今我害怕官吏,因此送給東西,官吏愛憐我,故來表白。”

卓茂教育他說:“汝為敝人矣。凡人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仁愛,知所敬事也,今鄰里長老尚致饋贈,此乃人道所以相親,況吏與民乎?吏顧不當乘威力強請求耳。凡人之生,群居雜處,故有經紀禮儀以相交接。汝獨不欲修之,寧能高飛遠走,不在人間邪?亭長素善吏,歲時遺之,禮也。”

那人問:“如果這樣,律條何故禁止呢?”

卓茂笑道:“律設大法,禮順人情。今我以禮教汝,汝必無怨惡;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門之內,小者可論,大者可殺也。且歸念之!”於是那人便接受其訓導,那個官吏也因此深切地感念卓茂的恩德。

卓茂治理轄區有功:“初茂到縣,有所廢置,吏人笑之,鄰城聞者皆蚩其不能。河南郡為置守令,茂不為嫌,理事自若。數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遺。”最重要的是:“平帝時,天下大蝗,河南二十餘縣皆被其災,獨不入密縣界。督郵言之,太守不信,自出案行,見乃服焉。”

對於卓茂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位置,書上說:是時王莽秉政,置大司農六部丞,勸課農桑,遷茂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隨送。

他非常厭惡王莽:及莽居攝,以病免歸郡,常為門下掾酒,不肯作職吏。

“更始立,以茂為侍中祭酒,從至長安,知更始政亂,以年老乞骸骨歸。”

王莽失敗後,漢光武帝知道卓茂的情況,非常器重他:

光武帝剛即位,先求訪卓茂,卓茂到河陽見光武帝。光武帝下詔:“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執節淳固,誠能為人所不能為。”並稱贊其“夫名冠天下的,當受天下重賞”,把卓茂提拔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戶,“賜几杖車馬,衣一襲,絮五百斤。”

建武四年,薨,賜棺槨冢地,車駕素服親臨送葬。

書上還記卓茂為官的氣節:茂與同縣孔休、陳留蔡勳、安眾劉宣、楚國龔勝、上黨鮑宣六人同志。不仕王莽時,併名重當時。

卓君廟坐北朝南,從東到西寬約30米,從南到北深約20米。正殿塑卓君爺。殿前有一片空地,一開始發溼,人們就知道快下雨了。西邊為火神爺殿三間,總寬約5米進深約5米,中間一間塑一頭六臂火神爺,有3米多高,乍看嚇人非常。一間裡塑齊王爺,年輕漂亮。若長時間不下雨,把他抬出來經太陽一曬,其頭上就會出汗,不久天陰雨下。東邊是奶奶殿,即廣生祠,是人們祈禱多生貴子的地方。

現在,卓君廟已不存,只剩下一片高高的空地,非常荒涼。只通往廣場的一條路,能證明其原來北面是正門和後大殿,可現在成了一片荒地;西配殿火神爺殿是殘垣斷壁;東配殿廣生祠更是荒地。只有一殘碑曾記卓君廟裡廣生祠的一些情況。看牆頭上的青磚,有個別是羽紋飾,證明此廟起源於漢代,後又重修。

那麼,姜店村為什麼有卓君廟呢?

筆者認為,很可能是當地的老百姓,在卓茂去世後,為了紀念卓茂,把其尊為神而修的廟,以讓人們世代懂禮,好好做人,像卓茂一樣成才,做個好官;或者是卓茂與姜店有一定的關係而修的。因為卓茂是南陽人,他進京返鄉來來回回會路過這裡拜謁姜太公陵,可能歇息時教化老百姓怎樣做人,怎樣消滅蝗蟲災害確保糧食收成。老百姓給其建廟是為了鎮壓消滅蝗災,讓卓茂的神靈保佑他們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襄城縣這座起源於漢代的卓君廟,供奉的不是卓文君!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作者簡介】應軍,網名“首山望汝”,許昌市襄城縣人,農民。愛好文史,數十年來挖掘整理史料200多篇,被政協襄城縣文史委員會特聘為文史研究員,2017年當選襄城縣第十二屆政協委員。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