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時期,東南各省幾乎全民皆兵,「人民戰爭」能破局嗎?

鴉片戰爭時期,東南各省幾乎全民皆兵,“人民戰爭”能破局嗎?

鴉片戰爭民眾抗英群雕

鴉片戰爭是一個永久性話題。因為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問題涉及到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很多根本性問題。

一直以來,總有人說,如果戰爭中清廷發動民眾力量,結局會大不一樣。果真如此嗎?

其實,自鴉片戰爭爆發後,清廷很快意識到八旗綠營已經病入膏肓,根本無法與英軍一戰。因此把希望寄託在普通民眾身上。

正規軍不行,普通民眾就能行嗎?至少有兩個表象令清廷產生“幻覺”:一、在戰爭爆發前的禁菸時期,廣東、福建地區召集許多鄉民勇壯,隨同官兵一起打擊鴉片販子,在零星的武裝衝突中取得一系列小勝。二、相較於異地調兵,招募本土鄉民不僅節省了大筆調遣費用,而且本土民眾對地形更瞭解,作戰更勇猛。

正是從這兩方面考量,清廷與前方大吏們一拍即合,將廣大民眾捲入這場殘酷的戰爭中。一方面,直接招募鄉民入伍,隨軍作戰,粗略統計,每場戰鬥中,正規官兵與武裝鄉民的數量之比約為1:1;另一方面,團練鄉勇,即鄉民自行武裝起來守衛家園,無需跟隨正規軍外遣作戰,這類鄉民規模龐大,幾乎是全民皆兵。

實際效果如何呢?非常令人失望!那些直接被送上戰場的鄉民無異於去當炮灰,一群毫無作戰經驗的烏合之眾如何對付的了近代化的英軍呢?至於禁菸期間的“戰績”,打擊的都是些國內鴉片販子,根本不足為憑!至於那些守在本鄉本土、嚴陣以待的鄉民更是成了擺設,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英軍何時進攻,從哪裡進攻!況且,英軍絕不是傻瓜,他們絕不會分散兵力深入內地,通常都是在他們艦炮射程之內,集中優勢兵力,速戰速決。

事實是殘酷的,感情無法代替理性。可以這麼說,在鴉片戰爭中,清廷已經盡其所能發動了民眾,或許缺乏先進理論作指導吧,總之,這場戰爭依然打敗了。

鴉片戰爭時期,東南各省幾乎全民皆兵,“人民戰爭”能破局嗎?

關於民眾痛擊英軍的創作畫,設計者內心充滿樂觀主義情緒。

鴉片戰爭時期,東南各省幾乎全民皆兵,“人民戰爭”能破局嗎?

廣東三元里抗英事件,它的意義在於宣傳反侵略精神,究竟給英軍造成多大損傷值得商榷。

最後,留下一個問題供大家思考:假如你是道光帝,如何能打贏這場戰爭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