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樓繼偉、易綱等出席,參會者發言犀利,都說了什麼?

劉鶴、樓繼偉、易綱等出席,參會者發言犀利,都說了什麼?

9月16日,“紀念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暨50人論壇成立二十週年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產官學三界眾星雲集,吳敬璉、劉鶴、樓繼偉、易綱、林毅夫、白重恩、楊偉民等重量級人物出席,陣容超豪華,與會人員的發言相當精彩犀利。

中國經濟50人論壇的創辦者之一正是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論壇於1998年6月成立,定位為非官方、公益性學術組織,被國內外公認為中國高層經濟決策的“智庫”。

01吳敬璉:大量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容易導致系統性風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認為,40年來的主要教訓就是一定要堅持市場化、法制化的改革方向。

在這40年中,凡是市場化、法制化的改革推進得比較好的時候,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速度就表現得比較好,人民群眾的福利也得到了比較多的提高,社會和諧的氣氛就能夠保持。

反過來說,當改革進行得不順利、甚至出現了曲折的時候,那麼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就會遇到挫折,各方面的進步就會出現減慢甚至倒退。

他指出,經濟改革沒有完全到位,所以經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也沒有到位,這就出現了一些問題。總的來說,我們把它形容為一種“翹翹板”式的經濟運行狀態。

也就是說經濟增長主要是靠大量投資去拉動的,而大量的投資又造成了過高的槓桿率,造成了系統性風險的隱患。

在這種情況之下,宏觀經濟政策就很難處理,如果要降槓桿,那麼增長率就下去了,如果要保持一定的增長率,那麼槓桿就上來了,爆發系統性風險的幾率就增大了。

有沒有出路呢?其實是有辦法的。關鍵因素就是要提高效率,只要能夠提高效率,這兩方面的問題就都能夠解決。但是效率能不能提高,歸根到底是要靠改革。

02樓繼偉:行政手段去產能,這是計劃經濟

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樓繼偉認為,“三去一降一補”是針對產能過剩、庫存高起、槓桿偏高、成本過高、短板突出等結構性問題提出的來的工作目標和任務,本質屬性是深化改革,但現在很多的做法卻把目標、任務當手段。

他批評稱,為了“去產能”就給各省下指標,這是用傳統辦法,靠行政手段“去槓桿”,屬於計劃經濟時代的“關停並轉升”的措施,真正的改革做法不多。

03楊偉民:很多金融機構用政治正確代替市場規律,減政才能夠大規模減稅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楊偉民表示,資金運用應突破所有制的歧視,“很多金融機構用所謂的政治正確、政治安全代替市場規律、金融規律,導致資金配置效率越來越低下”。

楊偉民稱,在讓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新時代僅僅是“簡化”這種簡政放權還不夠,需要同步地推進減政減權減稅減費的改革。

減政就是要減少政府機構,各級行政單位應該減少行政層級按,“現在是五級行政,應該逐步改為三級行政,中央、省、市(縣),市縣同級,大幅度減少鄉鎮和行政村的建制,適當增加城市建制,減少行政事業單位,省級特別是市縣級的政府沒有必要層層套用中央政府的政權設置”。

減權的核心是減少政府決定資源配置的權力。如果在三級行政的架構下,縣區政府可以不再負責轄區的經濟增長、財政收入、投資,主要應該負責本級政府應該負責的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等。在此基礎之上,才能夠大規模的減稅減費。

減稅減費就要重建地方稅體制,形成中央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才能根本解決土地財政以及房價問題等等,降低並簡化增值稅稅率,降低社保的繳費率,逐步取消強制性住房公積金。當然這需要配套建設政策性的住房金融機構。取消各類建設性的政府收費基金,廢止各級政府、各級財政資金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直接補貼,“現在的補貼太多”。

楊偉明稱,長期應該逐步淡化並取消國企、民企、外企的所有制分類,按照十九大要求,凡是在中國境內註冊的企業,在法律上要一視同仁,政策上要平等對待。“我覺得這句話的背後就是要逐步取消所有制的這種分類。”

04王一鳴:改革約束機制越來越多,激勵機制卻越來越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黨組成員王一鳴表示,“我們要深化市場化的改革,就要求要讓市場配置資源,政府就要讓渡權力,將政府掌握的資源更多地交給市場來配置,這個往往會遇到阻力。”這種以雙軌制為基礎的漸進改革,兩種力量的存在,往往容易導致腐敗的滋生和收入差距的拉大。

王一鳴認為,目標應該是向單軌過渡,就是要下決心向市場化、法制化的方向逐步地推進。現在最大的雙軌就在要素市場,商品和服務經過30多年,將近40年改革,基本市場化了,99%以上市場化了,但是要素依然是雙軌制。

王一鳴表示,另一方面,我們現在約束機制逐步在強化、健全,不斷地健全,但是激勵機制沒有很好地去建設。王一鳴認為,下一步改革要健全和完善激勵性的機制,其中產權的激勵可能是最好的激勵方式。

05吳曉靈:國家全面進入法治軌道才是有效防止貪腐、避免中國陷入“黃宗羲定律”

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管委會主任吳曉靈表示,改革進入各方利益優化配置期,只有暢通地通過法律手段調整各方利益,維護各方權益,社會才能避免無序動盪,只有在司法實踐中尊重律師的辯護權,尊重法官的獨立審判權,尊重社會輿論的監督權,我們才能不斷完善法律法規,讓良俗善法引領社會風氣的淨化和社會秩序的優化。

吳曉靈認為,未來的改革使命就是要通過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公正司法穩定社會預期,增強社會信心。通過立法司法博弈調整利益才能奠定社會穩定的基石。讓國家全面進入法治軌道才是有效防止貪腐、避免中國陷入“黃宗羲定律”的有效途徑。

06李揚:經濟下行,民企開始主動併入國企尋求自救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當前中國經濟大格局發了生變化,國進民退現象比較突出。

李揚做了一個調查,接觸了廣東、深圳、浙江國資領導,在這些民企、民營資本最發達的地方,國資都在凱歌行進。

“這一次的國進民退,是民企在面對經濟下行劇烈壓力下的一個自救措施。”李揚稱,不這樣做,你恐怕就得不到資金,你成本降不下去。

07姚洋:混改時國企要手下留情,千萬別把民企都改沒了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認為,國企混改需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是關於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總是懸在國企改革頭上的一把刀,現在更加尖銳。姚洋稱,我們的思路應放寬闊一些,“資產即使是在民營企業家手裡也是在中國的,這是社會資本。”

第二個是國企搞混改的時候到底是誰混誰?姚洋認為,如果搞混改的目的是讓國企去把民營企業給吃掉,特別是在民企最困難的時候,那國企就是趁虛而入。這不是搞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初衷,國企應該手下留情。

姚洋呼籲,搞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時候,千萬不要搞成逆向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把民企都改沒了。

08易綱:繼續放寬對外資金融機構股比限制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由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撰寫的《50人的二十年》一書中撰文表示,下一步,應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堅持金融業本質上是競爭性行業的定位,按照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的原則,繼續主動、有序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助力中國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

具體來看,繼續放寬對外資金融機構股比限制,以及設立形式和股東資質等方面的限制,進一步完善“滬港通”“深港通”,儘快推出“滬倫通”;

進一步豐富外匯市場產品,增加外匯市場深度,提高外匯市場參與主體的多樣化,降低外匯市場的順週期性;

加大市場決定匯率的力度,增強人民幣雙向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穩步擴大資本賬戶可兌換,營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