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論告訴我們,身體不是用來享福的,而是用來「受苦」的

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出版,系統闡述了進化學說,這是進化論的正式提出。後來,經過華萊士、赫胥黎等人的補充完善,又經過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微生物組的研究,一步步地發展了150年,才有了現在的進化論。

進化論是一個探尋生命演化規律的科學理論,自誕生之日起一直在更新完善,每一次更新都比之前更加準確可靠。

進化論這個名稱並不準確,稱為演化論更加合適。因為物種的演化並不是越來越高級,或越來越強大,只是與當時的環境更加適應而已。

例如最早開始直立行走的類人猿比其它同類更強大嗎?事實可能相反,他們是因為比較弱才被趕出大森林的。

現在統治地球的智人是最成功的物種嗎?也不一定。環境汙染、地球變暖、核災難等人類帶來的物種大滅絕如果波及人類,智人只是在地球上存在了20多萬年就滅絕了,我們這個物種就是地球生命史中的一個笑話,要知道恐龍統治地球達幾千萬年。

基因突變帶來的性狀改變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合不適合的分別,適應了當時的環境,就可能被保留,否則就被淘汰。

演化論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如果說現代的和古代的智識分子在思維方法上有哪些不同,演化思想應該首先被提到。

時至今日,演化論不僅被用於解釋生命的演變,還可以被用來解釋一切事物的演化。

例如馬雲為什麼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不同的智者可能有不同的回答:

  1. 因為祖輩行善積德,他現在是收穫好報;

  2. 因為他勤奮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功;

  3. 他的基因和性格、知識、閱歷等特徵恰好適應了互聯網經濟發展的要求,他的成功純屬偶然。

這三個解釋那個更靠譜呢?第一個是“因果報應論”,第二個是“目的論”,第三就是“演化論”。

演化論認為,沒有什麼事先的安排,馬雲具有了一些與眾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沒有好壞之分,只是適應了互聯網經濟這個環境,所以適者生存了。如果把這些特點放在另外的環境中,可能就會被淘汰。

變異沒有目的,演化也沒有目的,都是隨機的。

进化论告诉我们,身体不是用来享福的,而是用来“受苦”的

說了這麼多,現在切入正題。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書,丹尼爾·利伯曼的《人體的故事:進化、健康與疾病》。

作者是哈佛大學人類進化生物學教授,這本書是一本關於人類進化的書,非常有趣。

過去600萬年的演化塑造了人體的每一個特徵,使人體適合了當時所處的環境。但是,人類所處的環境在短期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體既有的特性無法適應新的環境,於是健康出現問題。目前幾乎所有的主要疾病都能在這裡找到原因。

600萬年前冰川時代的嚴寒使熱帶雨林大面積縮小,一部分猿類不得不走出森林進入草原。嚴酷的環境淘汰掉了大部分的個體,也一點點地雕琢者人體的特性。

20多萬年前,現代人的祖先智人出現;1萬年前,人類進入了農業時代;200年前,進入了工業時代。而食物極大充裕,僅僅是數十年來才有的事。現在,如果說哪裡還有吃不飽的事情大面積發生,只能說那裡的管理者出了問題。

我姥姥經常給我重複這麼一個論斷:“現在的人,都生活在天堂!以前做夢都不敢想。”

但是,600萬年生命演化塑造出來的人體,不是用來適應天堂環境的,而是用來適應原始社會的嚴苛環境的。不適應就會出問題,於是人體出現了各種新的問題,例如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癌症和心腦血管病。

大腦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優勢,但也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成人每天消耗的能量有1/4用於大腦,嬰兒的這個比例達到1/2,大腦對血糖的要求非常高,短暫的低血糖就會讓人意識喪失,失去能量供應2分鐘就會有永久性的腦損害。

為了保證大腦不間斷的高質量能量供應,那些不容易儲存脂肪的個體都被淘汰掉了。在食物供應不穩定的原始社會,易於儲存脂肪的特性成為了人體的優勢並不斷被加強。但是,在食物充裕的現代“天堂”中,這一特性已經帶來了嚴重的問題。

人體的另一個特性是喜歡“甜”。甜是糖類的味道,能感覺到甜並喜歡甜,代表著善於發現並喜歡高能量的食物,在狩獵採集的原始社會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優勢。現代充裕的食物來源使人們有機會反覆大量地攝入糖分,這不僅帶來了肥胖,還使II型糖尿病這一幾乎完全可以預防的疾病成了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不愛運動是人體的另一個特性。有人說了,原始人運動不少吧,怎麼會不愛運動呢?

其實,原始人只在狩獵採集等與生存有關的事情中才運動,平時是不運動的。他們一天只運動約6小時,其它時間都是葛優躺狀態。因為食物匱乏,能量不能隨便消耗,他們的體力只能用在刀刃上。如果營養不良還天天跑著玩,肯定活不長。

即使不愛運動,他們也不得不體力勞動,總體運動量並不少。不愛運動,是原始人的另一個優勢。但是,這一特性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大於吸菸。

為了節約能量,人體只維持低限度的骨骼量和密度,夠用就行。現代人的運動量很少,運動強度很小,自然不需要強大的骨骼,人體就會自動進行調整。把青年人的手腕和他爺爺的手腕擺在一起,你會發現一個纖細,一個粗壯,差距非常明顯。成年以後,如果運動量運動強度都明顯降低,骨質就會越來越疏鬆。

根據著運動壓力調整骨質的特性,在古代為人類節約了能源,但在食物豐富勞作減少的現代環境中,卻給人類帶來了骨質疏鬆這個大問題。

其它還有咀嚼強度降低帶來的頜骨變小和牙齒變形,含糖食物增加了齲齒的發生率,肥胖、代謝障礙等導致的動脈硬化、心腦血管病與癌症。

你看,幾乎所有常見的現代健康問題都能在進化中找到解釋,這些疾病被利伯曼稱為“失配性疾病”。對於這些疾病,人類是有辦法進行積極預防的,比如調整飲食結構、增加運動量。

食物充裕,衣食無憂,無懼寒暑,娛樂至死,這樣的舒適環境確實猶如“天堂”,這就是人類面臨的新環境。可是,人體不是用來適合這種環境的,你必須對自己的行為加以調整。

一定要避免過於舒適。要知道,數百萬年的演化塑造而成的身體不是用來在“天堂”享福的,而是用於在原始荒原中“受苦”的。

2018.10.14

进化论告诉我们,身体不是用来享福的,而是用来“受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