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心中的“永久书记”

村民们心中的“永久书记”

——记朱码镇鲁桥村原党总支书记鲁国生

《涟水日报》记者 潘 曼

村民们心中的“永久书记”


1988年6月,朱码镇鲁桥村的乡亲们把鲁国生推上了“当家人”的位置。面对突如其来的当选,鲁国生一连几夜辗转难眠。这个“家”难当啊!因为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这样的残酷:鲁桥村位置偏僻,位于小李集的最东边,基础条件薄弱,路难行,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这是一个沉重的担子,你可要考虑清楚啊。”鲁国生当选时,亲戚朋友这样劝告他。

上任后,看到村里的贫穷,作为带头人的鲁国生时时放在心里、急在心上。他认为要带领村民致富,必须干群团结一心。为此,他挨家挨户走访,先后召开座谈会、村民大会,给大家打气鼓劲,充分吸收民意,做足群众基础工作。

作为原鲁桥村党总支一班之长,鲁国生深感自己担子之重、责任之大。因此他时刻以“人生在世、奉献二字”为座右铭,时时事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清廉自守。鲁桥村小河小沟特别多,但村里连一座桥都没有。上任伊始,鲁国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首先得解决村民的出行问题呀!为此,鲁国生多方动员走访,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又筹集了一部分资金,从1988年开始,用了三年时间,共投入资金10万元,为村里架起了五座桥。桥建起来了,村民出行方便了,村里的老百姓都对鲁国生赞不绝口,鲁国生的工作更容易做了。

那时的鲁桥村,吃水难问题一直制约着村里的发展,能吃上一口水也成了村民内心最期盼的事。“只要事关村民的事,再难也要办!”要建一座“自来水厂”,需要一大笔资金。“当时鲁桥村村集体收入有10万元左右,但是鲁桥村当时和其他村刚合并,人又多,还背了一身的债,得省着用钱啊。”怎么办?他聚集村组干部、群众代表一起开会研究协商,最后决定由村集体每户出资150元,村民每户出资100元,共同建设“自来水厂”。最终,在大家的集体努力下,“自来水”通到了各家各户,村民们饮水难的问题一举解决了。

“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对村民有感情,为村民谋利益,办好事、办实事。”正是这种思想的驱动,鲁国生和“两委”班子为村民解决了“饮水难、行路难”等实际困难,为村民谋福利、谋实惠。正是心里时刻装着群众,鲁国生才得到了村民的高度信任和拥戴,连续四次在村级换届选举中高票当选,成为村民心中名副其实的“永久书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