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当时真的以为自己可以灭掉大明吗?

修史小熊猫


大明算什么?丰臣秀吉当时的理想是征服中国,占领印度,称霸亚洲,建立亚洲大帝国。

我们现在可能觉得丰臣秀吉的这种想法有些荒唐。但是在丰臣秀吉看来,这样的目标未必不能达到。甚至可以说,一定能够达到。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丰臣秀吉从一个最底层的浪人开始,一路打拼,到最后实现统一全日本,身任最高统帅(关白),这让他有足够的自信。

(丰臣秀吉剧照)

从个人经历来看,丰臣秀吉小时候受后父虐待,被撵出大门,后来去给人家担任提鞋的仆人,此后到织田信长家混饭吃,后来成为织田信长东征西讨的一员大将。最后当织田信长被部下谋害后,他利用自己出众的作战能力,和出色的外交手段,取代了织田家族,臣服了德川家族、柴田家族等一众大军阀,最后又征服了四国,统一了日本,成为关白,这简直就是人生奇迹。有这种人生奇迹的人,在他的心中,肯定是觉得天下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因此,征服中国称霸亚洲,那也是能够实现的。

从日本历史来看。日本战国时代经历了近两百年的历史,其中各大家族之间杀伐吞并,有多少大名(各大家族之首,相当于中国的诸侯王)雄心勃勃想要统一,最后又败下阵来,不得不切腹自杀。谁也没有实现统一的目标,而丰臣秀吉实现了。他改变了日本的历史,他就如同中国的秦始皇。既然丰臣秀吉觉得他可以改变日本的历史,他当然觉得可以改变朝鲜的、明朝的,乃至亚洲的历史。

第二,从中日交战史来看,丰臣秀吉也有足够的自信。

虽说中日第一次在唐朝初年的交战,日本失败了。但是此后有两次交战,让丰臣秀吉认为,打败明朝并非不可能。

(万历援朝战争图片)

一是元朝忽必烈曾两次进攻日本,但是都以失败告终。要知道,能够打败世界的成吉思汗家族,竟然都打不赢日本,日本在世界上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二是明朝曾在沿海和日本进行过多年的小规模战争。虽然在以戚继光为首的明朝将领的带领下,战胜了日本。但参与作战的日本人,不过是一些日本浪人,日本商人,差不多相当于海盗,而且规模并不是很大。但就算这样,也让明朝很伤头皮。丰臣秀吉认为,如果日本举全国之力来和明朝决战,明朝还会是对手吗?

第三,明朝和朝鲜多年不打仗,朝政腐败,不是久经沙场的日本军队的对手。

当时朝鲜的国王李昖政权,重文轻武,战备松弛,将士多年不知兵,完全缺乏打仗的历练。这一点,丰臣秀吉是看得很清楚的。

明朝的情况,和日本差不多,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朝中文官集团忙于勾心斗角,边境上建州女真蠢蠢欲动,但是还未发生战争。可以说,一切都处在风雷震动之际。丰臣秀吉认为,只要他振臂一呼,明朝江山很快就会土崩瓦解。

第四,日本最低的目标,至少是可以拿下朝鲜,并以朝鲜为跳板,谋夺明朝。

就算一时半会儿打不败明朝,一战而获得朝鲜,是一定的。只要日本获得了朝鲜,再把朝鲜这块根据地巩固下来,然后以此为跳板,攻打明朝,也是容易的。所以我们看见,当丰臣秀吉带着20万兵力,一个月之类占领朝鲜大部分城市以后,他都迫不及待地想迁都到朝鲜了。他想以朝鲜为根据地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

(明朝与日本大战图片)

但是,丰臣秀吉实在是小看了明朝版图究竟有多大,其经济实力究竟有多雄厚,其军事实力究竟有多强大。丰臣秀吉对这些,基本上没什么概念。以至于明朝只是出动了7万兵力,自带粮食,都打赢了这场战,并且丰臣秀吉的江山,也像秦始皇的江山一样,二世而亡,日本进入了另一个时代:德川幕府时代。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丰臣秀吉一向认为:日本可灭亡大明,灭亡印度,称霸亚洲,丰臣秀吉可说蜜汁自信,以为这些完全能实现。他还打算让天皇迁都到北京,自己到苏杭养老,笑死我了。这事也不完全是丰臣秀吉过份狂妄自大,有事实根据的。

史书记载,明朝嘉靖帝时,也是丰臣秀吉生活的年代,几十个日本浪人从福建登陆,一路烧杀抢掠,明军大惊,全面围堵追杀,浪人杀到南京城下,明军才消灭大部分,剩下几人逃脱了,明军伤亡几千人,这事是真的。所谓的戚继光灭倭寇,其实大部分倭寇是明朝江南的奸商和海盗,比如王直等。真正的倭寇不过奸商们请的日本🇯🇵浪人,不是武士,丰臣秀吉听说此事后,询问了参加战役的浪人,从此彻底瞧不起明军的战斗力。

嘉靖时,政治腐败,严嵩奸相误国,蒙古打到北京城下烧杀抢掠,明军躲在北京城墙里大气不敢出。丰臣秀吉认识的大明是嘉靖帝时候。

谁知嘉靖死后,张居正强腕治国,北方用李成梁,戚继光打蒙古,驯练了一支百战百胜的关宁铁骑。到了万历皇帝亲政后,丰臣秀吉打朝鲜时,朝鲜不到一个月灭亡了,国王逃到大明境内了,日军更加狂妄了,认为打明朝分分钟的事。可是此时的明朝已经不是嘉靖在位时了,张居正经过十年的休养生息,强军富民,大明已经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帝国,万历皇帝此时也不昏庸,还很英明神武,他指挥正确,让李如松带领关宁铁骑迅速出兵,帮助朝鲜打日军。碰到李如松的关宁铁骑后,丰臣秀吉才真正碰到强大对手,彻底被李如松打蒙圈了,为以后丰臣政权的覆灭埋下伏笔。



俺老孙去吔


答案:丰臣秀吉当年确实认为可以灭掉大明,自己要渡海驻扎浙江宁波,还要准备迁都北京。

毋庸置疑,我看很多朋友回答了这个问题,分析都比较到位。不过,答案中还缺日本视角的回答,那么就让小编“子屠龙”用日本的史料来补充一下。

丰臣秀吉在初步压制列岛的大名后,他干了一件事情,就是在全国各地进行“检地”,把岛内的土地算算清楚、人口数统计清楚。接着,他还处了几项措施,比如推行“乐市乐座”发展商业、颁布“刀狩令”收缴私人武器维持治安、推行“兵农分离”建立战力更强的职业军队。这些措施大大增强了丰城秀吉的专制能力。

“检地”完成后,丰臣秀吉突发命令,要出兵朝鲜。其实,早在1578年就已经有端倪,丰臣秀吉曾感叹“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夙愿。”

1592年4月,日军在釜山登陆。了解历史的朋友都清楚,朝鲜军队不堪一击,几乎弄得亡国。朝鲜国王频频派出使节请大明出兵帮助。

接下来就是重点。丰臣秀吉不断地收到朝鲜战争的捷报,不禁心花怒放,为自己的判断力叫好。

根据日本史料记载,当时丰臣秀吉已经开始准备下一步工作,看部署安排真没把大明放在眼里:

1、丰臣秀吉要亲自渡海驻宁波府,指挥军队北上攻取北京,然后迁都北京。

2、丰臣秀吉让养子丰臣秀次做北京的长官,把北京附近的10个县作为天皇的领地。

3、丰臣秀吉还有这样的打算,如果能很快的稳定中国局势,他下一步的目标是准备进军天竺(印度)

以上就是万历皇帝还没有派兵与日军作战之前的情况,丰臣秀吉发动朝鲜战争是真的有准备跟明朝干一架,而且自以为干的过明朝。


子屠龙


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发动万历朝鲜战争——他叫嚣着以朝鲜为跳板,灭掉明国。甚至还计划了搬家搬到宁波去,让天皇住到北京。算是也想过上一把当中国人的瘾。

秀吉以一介布衣平民跃升众多的诸侯贵族之上,几乎就是日本版的朱元璋,所以他对大明的兴趣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他确实对大明和当时的中国也怀着深深的自卑感,正是因为这种自卑让他有心攻击明朝,让自己成为中国人,从而建立起前无古人的丰功伟业

这是他对国内看不起自己的人的一个有力的回击。

只是这群历经国内战争淬炼,战斗力百炼成精的日虽然击败了长期靠着老大大明保护的朝鲜人,却没想到,明朝仅仅派出四万人,就让自己的中国梦彻底破灭了。

在朝鲜人撕心裂肺的喊出与其死于贼手,毋宁死在父母之国。这句话之后,大明开始出兵。

此时的大明国内也是十分不安稳的,河洮之变爆发,播州叛乱,宁夏叛乱,自己过的也不好,但是为了保护藩国,还是出兵了,因为万历认为日本,这看似蕞尔小邦,倘若放任不管,必定心腹大患。其中道理,正如万历皇帝原话:无遗他日疆患!

如果清朝末年的那位圣母皇太后有万历皇帝三分之一的眼光,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耻辱了。

朝鲜一战,四万明军战胜十五万日军,丰臣秀吉的大陆梦彻底破灭,从此以后,日本这个岛国上的人们,又过了数百年,才敢踏上中华大地的领土。


关河南望


在1590年代初期,事实上日本人对明朝军事实力的了解极其肤浅,是被相当多错误的情报误导的。例如丰臣秀吉,他和一些侵略过明朝的海盗交流后,错误地认为“唐畏倭如虎”,他攻打明朝可以所向披靡,这是被错误的情报所误导。在后来下发给诸大名的朱印状中,就认为明朝如同处女,日本攻打明朝犹如一座大山压在处女的身上,极其嚣张。

1592年,侵略朝鲜的日军渡海以后,安艺国的大名毛利辉元,在寄送回日本的书信中,对明朝的军事实力还是丝毫没有认知,甚至认为明朝的军事能力连朝鲜都比不过。正是由于当时日本的最高决策者,下至地方大名,都对明朝的实力没有清醒的认识,所以才错误地产生了可以灭亡明朝的幻想。

但在1592年7月,明朝第一次出兵朝鲜以后,和日军开始有了军事接触,在平壤的日军先锋小西行长刚一交手,就被明军打怕了(这一战实际上是明军对敌情掌握不充分而战败,但日军对明军惊人的战斗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月以后,小西行长和其他在朝鲜的日本大名集中在朝鲜首都开会,小西行长直接说我们不是大明人的对手,大明人太强大了。其他日本大名听了小西行长的话,就很震惊、害怕,仗也不想打了,只想放弃已经打下的城,撤退到最靠近日本的朝鲜釜山浦,为撤退回日本做准备。

在日军没有和明军接触过的情况之下,日本人充满了幻想,认为打明朝就像欺负一个处女,明朝连朝鲜都不如。但是和明军接触以后,即便是在明军打了败仗的前提下,日本人也被吓出了明军恐惧症,想着要跑路了。这不过这个想法违背丰臣秀吉的本人意愿,所以日本大名也只能自己想想。

仗打到1598年,丰臣秀吉自己也明白自己打不下去了,这时候丰臣秀吉已经清醒了,而日本在朝鲜剩下的城也不多了。在这个时候,丰臣秀吉亲自下令撤守日军占据的朝鲜梁山城、加德岛城,他已经感觉力不从心了。在他死亡之前的几个月,丰臣秀吉又下令侵略朝鲜的日军总大将宇喜多秀家、毛利秀元撤回日本,只留下一部分军队继续在朝鲜,他已经明白自己的野心不可能实现了。据《征韩录》记载,丰臣秀吉临死前,惦记着朝鲜撤军的事情,明白是彻底没有希望打下朝鲜,更别说明朝了……

丰臣秀吉的认知就是这样,在没有和明军实际接触之前,他认为对方很羸弱,很好欺负。但和对方接触以后,种种现实打击,让他明白了自己是很渺小的,征服明朝是不可能的,思想认识完全发生了变化。


老好人一生行善


1592年4月,丰臣派16万陆战大军加上9000水师,浩浩荡荡渡海驶往朝鲜半岛。朝鲜史上有名的“文禄之战”揭开序幕。日军志在必得,加上人数、武器、战力相较朝军均占优,因此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边倒的绝对优势,不到一月便攻陷其国都王京城(汉城,后改首尔),并驱逐了朝鲜国王李昖(音:焰)。

被逐出王京的李昖自感单靠朝鲜的羸弱之兵无力拒日,于是请求宗主国大明派兵援朝。此时正值明万历帝在位时期,国力、军力早已大不如前,但处于衰落期的明朝还是派名将李如松率4万余水陆大军开赴朝鲜半岛支援自己的藩属国。

1593年1月,明提督李如松指挥两国联军击败日军悍将小西行长,一举收复平壤。但在之后的碧蹄馆战役中,明军因地理陌生、准备不足加上对敌情估计不够,惜败于日军名将小早川隆景与立花茂宗之手。万幸的是,随后日将宇喜多秀家率军围攻幸州城时,被朝鲜名将权栗反击得手,日军被打得大败亏输。明朝援军在李如松的指挥下,不断偷袭日军运粮队伍,缺衣少食的日军无奈退守釜山。紧接着,朝鲜水军在名将李舜臣的指挥下几次击退了日本水师, 日本在水陆大军皆受挫且后继无援的窘困下被迫与明朝议和。

1595年,历时数年的“文禄之役” 结束。中、朝联军取得完胜。

两年后的1597年,丰臣秀吉第二次派遣14万水陆大军,再次放肆侵入朝鲜半岛,“庆长战役”爆发。日军忌惮朝鲜水军统领李舜臣的剽悍善战,于是使出反间计,鲜王李昖果然中计,将李舜臣解职外放。这年2月,面对凶悍的日军,朝鲜军队力战不支,再次向宗主国大明发出了求救信号。这次,明朝又先后派出了8万余精锐部队为小弟撑腰,可谓不惜血本、尽遣精锐。

明军开赴朝鲜不久,虎将李如松即战殁。明军在另一员名将麻贵的率领下在蔚山一带与日军悍将加藤清正展开激战。朝鲜水师在庆长战役爆发之初就被日军重创,舰船被焚毁、击沉甚多,迫使朝鲜主李昖再次启用智勇双全的李舜臣。李舜臣果然有些能耐,他筚路蓝缕地恢复了朝鲜水军的破损战舰,并迅速恢复战力,在鸣梁海战中击败日军统帅来岛通宗,一举扭转了之前的海上颓势。

明朝军队则抓住有利时机大举反攻,日军节节败退。1598年盛夏,就在两军对峙之时 ,日本列岛一代霸主丰臣秀吉(日本人尊称其为太和秀吉)病逝于京都伏见城。侵朝日军在宗藩五大阁老的命令下开始缓缓登舰撤退。明、鲜水军联手在鸣梁海战中截击撤退的日本舰船,并大败日军。但朝鲜名将李舜臣的座舰却遭日军骁将立花茂宗、岛津义弘的巨舰夹击而罹难。日军大部分侥幸成功退回国内,“庆长战役” 结束。由丰臣秀吉亲手策动的“文禄、庆长”两次欲通过征服朝鲜后“假道伐明”的侵略战争失败后,日本方面因耗费钱粮超过其承受力、加上舰船、人员损失甚巨,再也无力发起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了。

“文禄、庆长战役”是在明朝国力开始走下坡路时发生的,明军战力早已不复往日之勇,但还是两次均从容击败了汹汹来犯之日军。这是自大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发生的白江口海战后,时隔900多年,中日军队第二次为攻、守朝鲜而大打出手 ,且中国军队两战都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完胜日本。但日本军队的凶悍战力与灵活战法亦不容小觑。发生于明万历年间的“文禄、庆长战争”结束后,日本人蛰伏本岛,偃旗息鼓、消停了300多年 ,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再次爆发。

网络配图


铁马冰河wu


丰臣秀吉是真的以为可以灭掉大明,而且没疯。

倭寇从元末就开始有了,明朝比较腐败,打击倭寇打的很艰难,当时沿海居民和军队都害怕倭寇,有了恐惧心理。

1561年戚继光基本消灭了东南沿海的倭寇,但直到1624年丰臣秀吉发布“八幡船禁止令”(海盗行为禁止),倭寇才基本消失。

后来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打算海外扩张。因为当时倭寇就足够让明朝疲于应付,而且丰臣秀吉还问过一个到日本的中国人,这个中国人在中国不得意,把明朝那是一顿损,说明朝军民见到倭寇就望风而逃,不堪一击,而且政治腐败。丰臣秀吉一听,非常高兴,打心里蔑视明朝。

于是丰臣秀吉要求朝鲜让出道路来,并一起去攻打明朝,然后就有了万历朝鲜战争。战争期间,因为某个小人物在明朝和日本之间的忽悠,明朝还和日本进行了谈判,但这个小人物对明朝说一套,对日本说一套。丰臣秀吉提出的和谈条件是:

1. 迎大明公主为日本天皇后;

2. 发展勘合贸易;

3. 明、日两国武官永誓盟好;

4. 京城及四道归还朝鲜,另外四道割让于日本;

5. 朝鲜送一王子至日作为人质;

6. 交还所俘虏的朝鲜国二王子及其他朝鲜官吏;

7. 朝鲜大臣永誓不叛日本。

从这个和条件就可以看出,丰臣秀吉是以一个战胜者的姿态来和谈的,赢取明朝公主,割占朝鲜一半领土。所以丰臣秀吉开战时是真的以为可以灭掉明朝的。


解忧时间


丰臣秀吉的一生,一言以蔽之曰“屌丝逆袭”。

在日本这样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得日本社会的底层人士有着秀吉情结,日本企业界也对丰臣秀吉的成功历程多有研究,运用到企业经营里。如果不处在日本那种等级社会中,很难理解丰臣秀吉在日本社会里的象征意义。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是日本战国三杰,出身寒微,原本只是尾张国的一个足轻(日本战国军队里最低级的兵种)。他是尾张国的一个地地道道的贫农,连一副铠甲都凑不齐,因此连个低级的武士都混不上,按照中国俗语说的,只能算是一个“帮闲”的。

由于战国时代的日本战争频繁,而大名们的土地有限,人口更是不多,因此各地大名就纷纷执行了“兵民合一”的兵役制度。有这些散落在乡间的武士们带领,在领主们要作战时,就带着一帮农民,抬着武器出战。这样的一帮乌合之众,往往看着阵势颇为吓人,却往往几十个骑兵就能将上万农民兵给冲散——这在日本被当成一些“赛张飞”等猛将的传奇战绩,不过从这些士兵们的组成来看,取得这样的战绩实在难以称得上是奇迹。丰臣秀吉很不幸,他的身份就是这些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他甚至在年轻的时候都没有资格冠姓,在结婚后才有了第一个姓“木下”,叫做木下滕吉郎。

(丰臣秀吉的正妻宁宁)

即使如此,作为底层士兵的丰臣秀吉经常被人叫做猴子。

那这个尾张国有多大呢?不幸的很,尾张国也很小,是在濑户内海边缘上的地方藩主,面积大约占本州岛1/50。当时的日本,势力比尾张国强大的,没过一百,也有五十。

可是幸运的是,这个尾张国的领主,是日本鼎鼎大名的织田信长。

日本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从镰仓幕府以来,逐级封建制度成为日本的立国之本。将军在京都附近有京畿之地作为直辖,而那些偏远地区就都交给将军的子侄外臣,分封出去把守。有一个专有的官职来称呼这种封建关系,叫做“守护”。一个守护管辖的土地有多大呢?以日本最后一个封建武士政权——德川幕府来比对。当时的德川政府占据了京畿附近本州岛的1/4的土地作为直辖,大约是关东平原和濑户内海地区,其他的日本领土就分封给了270多个大名。如此算下来,平均每个大名治下的土地,不足1000平方公里,也就相当于中国东部地区的一个中等县的大小,人口大多在5-50万不等。这些大名们到了地方,也要分封他们的武士去管理乡村。


(尾张国就是浅蓝色的织田信长)

日本的这种封建制度,像极了中国西周的封建制,唯一不同的是日本的将军在名义是只是天皇的官吏,是不能够世袭的,至尊的权力掌握在天皇手里。但在实际上,至强的实力却掌握在将军手中。将军和武士阶层的结合,垄断了日本政权。他们世袭罔替,成为了日本的贵族。这种封建制度执行的太久,以至于影响到现在,日本依然是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一个普通的贫民百姓,要想能在日本出人头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大约在明王朝的“土木堡之变”发生的同时,日本也发生了“应仁之乱”,出现了南北朝,起因是皇室内部的争权夺利,使得日本大名纷纷站队。打了几十年后,谁也没有灭掉谁,却把日本延续了500年的封建制度给搅扰混乱起来了。

战争是打破旧制度的最有效的手段,因为凭借着战争胜负和军功,原有的世禄体系不得不稍作让步,留给底层百姓一个依靠军功上升的通道。日本的一些“守护大名”子孙不肖,在纷乱的世道中,不能守住祖宗的家业,一些地方豪强趁势崛起。在短时间内,这些地方豪强要么杀死了原来了“守护”,要么驱逐了他们,然后自领一国之政。

礼崩乐坏,即使大名们的“家法”也难以遏制这样的趋势,室町幕府也就坡下驴,承认这些个既成事实。由于这些新崛起的豪强没有贵族的血统,因此他们被称为“守护代”,意思是“代理守护”。

如果以中国东周时期的政治经验来看,这种情形如同“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权臣凌主的现象,昭示着原有的社会秩序即将全面崩毁,一个更大的乱世呼之欲出。然而,不管怎么乱,世道最终还是会安静下来,形成一个新的平衡。这个新形成的平衡的基础,必然是武力作为后盾,文治作为内核。

(织田信长上洛时版图)

然而,在1530年代,这样的局势并不明朗,战国天下纷纷攘攘,越来越多的贵族世家在战乱中一战灭国。由于这些世家们世代联姻,彼此打断骨头连着筋,因此也有很多世家在失国之后,托庇于其他大名。这样的情形,在织田信长崛起成为最强的大名后,发生了改变。因为织田信长攻灭了其他大名后通常会为了杜绝这些世家的政治影响力东山再起而发布斩草除根的命令,让他手下家臣去执行。

织田家族是尾张国的守护代,原本是当地的豪强。这个尾张国,实在太小,是一个临近海边的小国,在他的北边是一个比尾张国大2倍的美浓国。当时的日本也流行一句谶言“得美浓者得天下”。因此,织田信长在20多岁继承家主后就将他的侵略目标瞄准了美浓国,先是政治联姻,然后趁着美浓领主去世,起兵攻打,一番苦战之后,才得偿所愿。织田信长得到了美浓国,喜不自胜,立刻把大本营从尾张国迁移到了美浓国,修了一个新城“岐阜”,刻了一块印章“天下布武”。

(织田信长信奉日本传统的物哀文化)

岐阜,是借指周文王迁都岐山最终攻灭殷商而有天下;天下布武,则是要以武力争夺天下,建立武人政权。织田信长的野心勃勃,显露无疑。

在一场与朝仓军的战斗中,织田信长几乎要被朝仓军反杀。在紧要关头,织田信长遍询诸将,有谁可为殿后?没有一个人敢留下来殿后。因为只有500人的殿后士兵,却要面对盛怒而来的3万朝仓士兵。这几乎是有死无生的战斗,因此没有人愿意去。

织田信长的盟友松平家康站出来说,既然没有人愿意留下来,就让他来舍生取义吧。这个松平家康就是后来的德川家康。

织田信长很是愠怒,因为松平家康与织田信长是平等的盟友关系,这等于是在盟友面前出糗了。这时,木下藤吉郎站出来,表示愿意为主公分忧,承担这样的任务。这场战斗结束后,木下藤吉郎没有死,由此被织田信长看重,逐渐成为领军作战的重要将领。后来,织田信长给他取了“羽柴”的姓,他又开始叫做“羽柴秀吉”。

(姓木下时的丰臣秀吉)

此后,织田信长南征北战,纵横捭阖,势力越来越大,连在京都坐镇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昭都要借助他的势力来维持统治。此时的织田信长的政治理想有点像曹操在邺城建立的“霸府”政治,织田信长平时的作为也颇为霸道,这也为织田信长的悲剧落幕——本能寺兵变埋下了伏笔。

羽柴秀吉在织田信长被害于本能寺后,带兵回援,用了三年时间逐渐压服了各地不服从的织田家臣,并建立起了自己的大本营——伏见城。当时的基督教传教士看到了羽柴秀吉的城市后,大为感叹,说在欧洲也没有出现过这样宏大规模的城市。这个伏见城又被称为“伏见桃山城”,织田信长的大本营被称为“安土城”,因此,日本历史上的织丰时代又被称为“安土桃山时代”。

羽柴秀吉在1585年当上主公,其后一年,他要求天皇赐给“丰臣”的姓,此后才被称作“丰臣秀吉”。他基本延续了织田信长的“天下布武”政策,经过6年奋战,终于在1591年基本统一了日本。丰臣秀吉从22岁追随织田信长转战日本,经过30多年奋战,到54岁这年,终于功成名就,成了日本最有权势的人。"丰臣氏"也由此成为继"藤原氏"、"源氏"、"平氏"、"橘氏"四大姓氏之后的第五大姓氏。

丰臣秀吉志得意满,他以自己的施政理想治理日本。

首先,他下达了“刀狩令”,禁止百姓拥有长短刀、长枪、火枪等武器。虽然在这之前,也有其他的武将实施刀狩令,但不像丰臣秀吉的刀狩令那么彻底,而且是属于全国性的。日本当时执行的“兵民合一”的制度,很多农民都有武器。由于农民掌握有武力,所以在当时的日本的战国时代,还有一个宗教同样建立了国家——一向宗建立的一向一揆。“一揆”在日语里是“起义”的意思。由于农民们不堪大名的盘剥,因此在佛教一向宗的组织下,举行了暴动,驱逐了原来的大名,由国人代表和寺院主持领政。一向宗在关东平原一度势力强大,织田信长在有生之年,与一向宗长期敌对。一向宗的强大武力,让丰臣秀吉感到如芒在背,因此收缴民间武器,让日本农民从此失去反抗暴政的力量,用以维护日本封建领主的统治。可见,虽然丰臣秀吉出身贫民,但是他已经称为了日本封建领土阶级的利益代言人了,这与朱元璋称帝后惩治贪官污吏的狠劲儿不一样。

(日本武士当年也是农民)

其次,他还进行了太阁检地,对全国土地及物产进行了量化管理,使得政府对地方的掌控力度更强。太阁是丰臣秀吉给自己选定的官名。经过丰臣秀吉的严格检地之后,每块田地的收获都统计得很清楚,农民具有耕作权,同时必须担负缴纳年贡的义务,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剥削阶级(豪农)从此消失。这在中国汉代就已经完成的“编民齐户”的工作,在日本直到1583年才算开始。

再次,丰臣秀吉改革了兵制,将兵民不分的兵役制度改革为常备军制,同时把武士阶层全都聚集起来,都居住在桃山城,使他们脱离土地。这种改革,在日本史上被称为兵农分离。这也只有在丰臣秀吉手中才能实现,因为此时丰臣秀吉的一元化统治达到极致,对其属下将领拥有转移封地的绝对权力,从而使相当多武士与他们世代居住的土地剥离开来。丰臣秀吉进而在入住桃山城以后,要求大量武士离开封地,统一居住在桃山城下町中。从此以后,武士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终于变成了职业军人或者封建官僚。

(丰臣秀吉让武士都住进伏见城)

最后,丰臣秀吉还颇有商业头脑,当多数的大名领主还不懂得重视商业与礼遇商人的时候,丰臣秀吉便懂得"算盘优于武器"的道理,丰臣秀吉已经看出以一把枪便能闯天关的时代将不复存在。他在领地内,不断录用一些善于理财的家臣,相对于靠枪闯天下的武功派,这些人则被视为是吏僚派、或是奉行派,在丰臣秀吉的领导团队中自然也会进而带动充满近江商人性格的决策。

丰臣秀吉的这一系列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不管是削弱民间武力、增强中央财力,都使日本的封建专制制度更为稳固。但是作为一个以盛大的军功为背书的改革家,丰臣秀吉不得不为自己的身后之事预做谋划。如同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对太子进行“荆棘之教”,丰臣秀吉也在尽力削弱臣下的反抗实力——把武士聚集到城中居住,按月领取俸禄即丰臣秀吉最大尺度的改革,也最容易造成内乱。

在使武士成为职业军人以后,虽然解除了广大农民的兵役负担,把他们牢固束缚在土地上,只要为领主生产耕种、服劳役,但是大批在乡武士不甘于只以耕种为生,他们以其世代跟随领主出征的功勋为名,强要挤进武士阶层中去,武士数目既多,却又无仗可打,没有更多的俸禄可给,没有新的知行地可分,很多统一政权下的大名藩主为此捉襟见肘,濒临破产边缘。



(数量众多的武士让政府颇为头疼)

丰臣秀吉的改革,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放任武士回乡,等于又陷入了此前战国时代频繁出现的“下克上”的局面,作为最大领主的丰臣家,必然无法接受这样的局面。因此,丰臣秀吉必须要给这些武士提供一条出路。此时的朝鲜,尽管经济与日本不相上下,军事实力却孱弱许多,是最佳的抢劫对象。因此,如果说丰臣秀吉利令智昏,在晚年发动的朝鲜战争是错误的决策,也有失偏颇。这样一个从底层穷苦百姓爬上来的日本第一人,向来以善于吸收众人的智慧著称,不但是盟友的,连敌人的智慧他也吸收,而且他还有很多商人盟友,他怎么可能会做亏本的生意呢?丰臣秀吉的盘算有以下几点:

一,散落各地的武士对新政的不满会形成地方上的乱源,有必要进行一次战争,逐渐消耗掉这些武士。对于逐渐结束战国时代的日本而言,这些拥有武力的武士阶层已经成了治理日本的障碍了。因此,让这些武士在发挥人生最后一点光和热,为日本再去获取国外的利益,因此丰臣秀吉发动了文禄庆长之役,在中国史书中称作万历朝鲜战争。



(明军出兵朝鲜)

二,征服朝鲜是丰臣秀吉建立更为稳固的统治急需建立的盛大军功。丰臣秀吉继承了织田信长统一日本的事业,但是并没有遵循他的路线,而是改变策略,先与敌手德川家康和解,并与朝廷接近,以朝廷的名义征讨“逆贼”。丰臣秀吉更倾向于结盟,利用新结盟的大名来冲淡织田家旧臣的影响力。因此,虽然丰臣秀吉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却仍有很多大名掌握有很强的实力,丰臣秀吉的中央集权程度很低,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军阀联盟共治体,他需要用更强有力的军功来证明自己有能力掌控日本朝局。

最让丰臣秀吉放心不下的是德川家康,这个跟丰臣秀吉的旧主织田信长称兄道弟的大名(德川家康在19岁时与28岁的织田信长建立的清州之盟是德川家康一辈子的政治资源),在织丰政权内部的政治地位、军事实力、号召力和影响力都非同寻常。因此,丰臣秀吉即使成为了日本最有权势的人,也不敢对德川家康下手,反而把妹妹嫁给了他,并派了母亲过去做人质,换取了德川家康的臣服。

(德川家康在日本很不讨喜)

丰臣秀吉需要一场更大的胜利,来掩盖住德川家康在织田信长时代的元从之功。但是,丰臣秀吉却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将自己更多的嫡系部队投入到了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反而削弱了自己的实力。丰臣秀吉借助战争整顿内部统治秩序的表现之一是在大战发生之前,把立下功劳的德川家康移封到荒凉的关八州,并在周边立了众多的嫡系大名来监视。虽然德川家康以新迁领地,内政事繁为由,拒绝出兵朝鲜,但这对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都是一个能够接受的结局。丰臣秀吉实现了削弱德川家的目的,而德川家康不去朝鲜,那么征服朝鲜的功劳就会是丰臣秀吉的了。对德川家康而言,免于远征朝鲜,则是保存了实力,以待将来翻盘。

其三,借助侵朝战争,可以让这些表面臣服于他,但实则保存了实力的大名投入到对外战争中去,维持联盟统治的政体的同时,还可以一方面削弱非嫡系大名的实力,减少对自身的威胁。丰臣秀吉从大名中最有势力者中联盟组成"五大老"(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辉元、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帮助管理国家事务,就是与这些大名们所作出的妥协。



(文禄庆长之役)

丰臣秀吉发动战争,自己都把不少嫡系都派去了,其他大名没有理由不派兵助战。虽然计算失误,丰臣秀吉在朝鲜战场损失惨重,但实力还是保留不少,但其他的大名已经完全构不成对他的威胁。可如前所述,丰臣秀吉算千算万,却唯独漏掉了德川家康——可能是德川家康执行的“韬光养晦”的政策骗过了丰臣家的吧。毕竟是三代联姻的关系,而且丰臣秀吉也确实没有想到德川家康竟然能活那么久,在丰臣秀吉去世后,还活了18年。

其四,丰臣秀吉出身寒微,一生都在拼命地证明自己,在完成日本的统一,并在短时间内恢复了经济之后,他对自己建立不世功业的自信心膨胀。当时的日本百战之余,不管是军事技术和战列战阵,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尤其是在火枪方面,日本已经走在明帝国的前面。明军能够在野战中多次获取胜利,多赖火炮之威。这给了丰臣秀吉极大的侵略信心,尤其是朝鲜人的孱弱,让日本人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打到了平壤城,也再一次验证了丰臣秀吉对日本士兵战斗力的判断。

在战争爆发前的1590年11月,朝鲜使节黄允吉曾出使日本,向丰臣秀吉递交了国书。丰臣秀吉在复函中告知朝鲜方面:

1、统一天下和异域是上天赋予丰臣秀吉的使命;

2、要求朝鲜与日本共同征伐明朝并担任“征明向导”;

3、要求朝鲜服属、入贡。

由此可见,丰臣秀吉并非狂妄,任何一个社会底层的人向上攀爬到了如此高的地位,都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以至于自负的心态。1591年6月,接受明皇帝册封、奉大明为宗主国的朝鲜正式拒绝了日本“假道入明”,即向朝鲜借道入侵中国的要求。于是,日本开始加速备战进程,于1592年至1598年两次发动侵朝战争。



(碧蹄馆战斗是双方战斗意志的体现)

从以上的各种内外因,即使侵明不成,丰臣秀吉也不会一无所得。他能够将短暂的军阀联合通过战争维持下去,并且将这种汇报关系形成事实上的上下级臣属关系;同时,大量的闲散武士的丧生,也让日本断绝了再次武装叛乱的根源。从丰臣秀吉家的统治来说,众多大名们实力大损,已经不能够威胁到丰臣家的统治了。

除此之外,日本也不是贸然发动侵朝战争的,他们做过情报调查,认为朝鲜武备不修,明帝国内患严重,在东南、东北、西北、西南都面临着平叛的压力。因此,他可能会认为明帝国即使有心援助朝鲜,也无力在朝鲜有所作为。

有此内外部的情报、信息,丰臣秀吉在发动侵朝战争前,是真的相信自己拥有天命统一寰宇的,这也是日本的“大陆政策”的起源。万历皇帝接到朝鲜人急请天兵入朝抗倭,万历皇帝以“勿遗子孙(边)疆患”,力排众议,派遣大军入朝,与日军鏖战经年,终于将日本的“战国精英”打回了原型。

(丰臣秀吉死后的日本封建领主)

文禄庆长之役成为对丰臣秀吉一生功业的致命打击,使得他一生功业化为乌有,身死而族衰。丰臣本可以成为日本五大姓氏之一,却二代而终,至今在全国不过40人姓“丰臣”,与其他大姓不能同日而语。而这40人也没有与他有多少血缘关系,他的这一支人,最终彻底没落——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个悲剧英雄。他的嫡系在大阪城被德川家康一次收割了14000个首级,连年仅8岁的孙子国松丸都没放过。

丰臣秀吉死后曾被赐予丰国大明神,但家康灭了丰臣家后收回了大明神封号还不算,还派人爬上京都的东山阿弥陀峰,摧毁了丰臣墓碑。


而知而行


其实并不是丰臣秀吉就想灭掉大明,我们说战争是政治游戏的延伸,所以看待历史问题不能一腔热血的凭借主观情绪怎样怎样。那么回到问题,丰臣秀吉真的认为自己能征服大明吗?


其实并不是,对于跟大明开战,日本并没有确切的把握,就包括一开始对朝鲜也是。那既然没有把握,为什么要打仗?原因也是很简单--解决社会矛盾。

有的时候打仗并不是一定要打赢,而是具有某种特别的政治目的。丰臣秀吉时期的日本就是这样,因为连年的征战,使得很多封建土地划分的规则被打破,战败的武士成了浪人失去了土地,新的有功之人被封为新的武士。当丰臣秀吉几乎统一日本之后,全国新老武士的规模和数量已经变得相当庞大,而日本土地有限,如何安置这些职业打手,就成了最大的社会问题。



因为日本是封建社会,武士没有土地就不配叫武士(就跟欧洲的骑士一样)。那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发动新的战争,放眼世界,挨得最近就是琉球、朝鲜和中国,琉球太小,没有意义,那就只能把矛头指向中国和朝鲜。


按照丰臣秀吉的想法,这是一场双赢的战争。打赢了,武士有了土地;输了,武士死了,问题解决。在开战之前,丰臣秀吉通过华商和曾经发达的倭寇做了了解对大明(东南边防)有了一定的了解,认为实力差不多,甚至局部占优势,于是一场耗时5年的战争就开始了。

1592年,

日本进攻朝鲜,一个月基本上占领了朝鲜全境。明政府派军四万来支援,凭借骑兵和火炮优势练搓日军。然后双方和谈,其实这个时候,丰臣秀吉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保留半个朝鲜半岛,足以安置武士的封地问题,所以在和大明和谈书里标明要汉城以南的地方。然而大明表示拒绝,还说你猴子要是乖乖的,我们就封你做日本王。这就很伤丰臣秀吉的自尊,因为他是从底层人一点一点爬到了日本最高的位置,那些武士贵族巴不得看他的笑话,所以第二次入侵,是为了自己的尊严。目的不同,士兵的战力也就不同。日本基本上在朝鲜没能继续推进,而是和大明在沿海一带相持下去,直到丰臣秀吉病逝,日军再无心作战,这就撤军了。



所以自始至终,丰臣秀吉都没能以为自己打的下大明,他是个成熟的政治家,很清楚喊口号发动群众的重要性,只是被很多人当真了罢了。


火器工坊


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这也不奇怪,当年日本不就是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吗?结果就是战争持续八年还未战胜中国,最终自己无条件投降了!明朝时期的日本虽然无法与二战时候的日本相比,但是实力也是不弱的。丰臣秀吉是个聪明的人,侵略明朝是在考虑许久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丰臣秀吉刚刚统一日本没多久,正是处于余胜的兴奋之中。他通过拼杀统一了日本,心中难免有点傲气。日本国内统一了,就想着对外扩张。丰臣秀吉当时的目标是统治全世界,拿下明朝小菜一碟。丰臣秀吉这个人也很逗,明明应该先打朝鲜,却“借道伐明”。这个时候丰臣秀吉并未把明朝放在眼中了,认为自己可以灭掉大明。但是他却不知道日本国内战争打的其实是“村战”,不能叫做打仗。

在当时,东亚秩序是中国一手建立起来的,自然没日本啥事情。朝鲜当时还是中国的藩属国,当然不愿意日本去打明朝啊。于是明朝与日本的战争就在朝鲜的土地上打了起来。结果可想而知,日本当然不是明朝的对手了。最终日本以伤亡几十万的代价退出了朝鲜。这里多说几句,给各位军迷朋友们推荐一本书《龙战三千里》,讲的就是明朝抗日援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